⑴ 乒乓球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

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1926~1951 年)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时期
1926 年以前,乒乓球作为体育项目在英国和匈牙利开展较为广泛。嗣
后,前德国、南斯拉夫、瑞典、奥地利、奥大利亚、前捷克和斯洛伐克、美
国、埃及等国都较为发达并参加了世界比赛。1926 年~1951 年共举行了十八
届世界锦标赛,锦标赛的地点除 1939 年在埃及外,其它均在欧洲国家。参加
比赛的也主要是欧洲队。在十八届锦标赛共 117 项(本应 118 项,由于第十
一届女单决赛没有能确定冠军,故为 117 项)冠军中,除美国选手取得 8 项
冠军外,其余 109 项全部为欧洲选手所得:匈牙利获 57.5 项(有 3 项双打与
奥地利及苏格兰选手合作),成绩最突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 25.5 项(1 项
混双与罗马尼亚选手合作);英国 10 项;奥地利获 5 项;罗马尼亚获 4.5
项;法国获 4 项;波兰获 1.5 项;苏格兰获 1 项。这里找不到亚洲和非洲选
手的名字。因而,这段时间欧洲占绝对的优势。
在技术上,这段时间的前期,主要以欧洲的稳削打法占主导地位。当时
由于网高(17 厘米),台窄(宽 146.4 厘米),球软,因而有利于削球打法。
第十一届锦标赛之后,对规则作了重大的修改,把球台放宽到 152.5 厘米,
把球网高度降到 15.25 厘。与此同时,限制了比赛时间,规定了“轮换发球
法”,这些改变为攻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削攻结合的打法逐渐发展
起来,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攻为主的新打法。但由于攻球技术尚未达到足以
能对付削球的程度,因此,这一时期以削为主和削攻结合的打法占居世界乒
坛的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1952~1959 年)日本队进入世界乒坛
日本乒协于 1928 年就加入了国际乒联,但他的队伍迈进世界乒乓球锦标
赛行列却是 1952 年在孟买举行的第十九届比赛。尽管他们首次参加锦标赛,
但却震动了整个世界乒坛。他们以直握球拍长抽进攻型打法展现了它的锋
芒,夺得女团、男单、男双、女双冠军。其后,又在第 21~25 届的世乒赛中
蝉联男团桂冠,获第 19、21、22、23、24 届男单冠军,第 23、24、25 届女
单冠军以及多次女双、男双、混双冠军共 24 项。尤其是在第 21 届界男、女
队同时获得团体冠军。到了第 25 届达到全盛时期,日本队夺走了 7 项冠军的
6 项(男单冠军为中国的容国团所获),女单、男双、女双均是在他们自己
队员之间进行争夺。

日本队取得偌大成绩的原因,一是有所发现,佐藤博治在第 19 届比赛中
成攻地运用了海绵拍,在一定意义上将乒乓球技术推进到快速阶段;二是打
法的独创;三是运动员勤奋努力。他们的技、战术独具一格,并在这一阶段
中始终坚定不移,从而冲破了欧洲的削球防线,解除了保持二十多年优势的
欧洲“禁区”,而将乒乓球技术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乒乓球运动的优
势从欧洲转到了亚洲。

第三阶段(1959~1969 年)中国和朝鲜队的崛起
五十年代末,正当日本处于高峰状态时,中国运动员容国团以其独特的
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第 25 届世乒赛中连续打败许多世界强手,为我国夺得
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1965 年,中国队又以独特的快速进攻打
法和旋转多变并配以有效反攻的积极防守打法,获得 11 项世界冠军。在第
28 届世乒赛中,中国队获得 5 项冠军,标志着中国男、女队均进入世界先进
行列。中国队的成功,把这项运动在快速和技术全面发展方面推向了一个新
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创造的具有“快、准、狠、变”独特风格的近台快攻和
“稳、低、转、攻”为技术风格的削球打法,把世界乒乓球技术大大向前推
进了一步。
六十年代后期,中国队没有参加第 29 届和 30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7
项锦标在日本与欧洲和朝鲜各队之间进行争夺。进步较快的朝鲜男队,在第
29 届中连续打败许多欧洲强队,获得亚军,女队也成为世界强队之一。这两
届的大部分冠军还是被日本运动员夺走,瑞典运动员获 29 届男双冠军,前苏
联女队获 30 届团体冠军,这表明欧洲水平开始回升,但亚洲仍处领先。

第四阶段(1971~1979)。欧洲的复兴
欧洲人从五十年代负于日本,六十年代败于中国之后,整整用了 20 年的
时间,经过反复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终于明确了自己技术发展的方向,形
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欧洲吸取了日本弧圈球特点和中国快攻技术的优点,
创造了适合他们特点的以弧圈为主和快攻结合的新型打法。1971 年瑞典的本
格森夺取 31 届男单冠军。32 届瑞典男队又获团体冠军。33 届的男单决赛是
在匈、前南斯拉夫两国选手中进行。到了 35 届匈牙利选手从中国队手中夺走
了男子团体冠军。在此期间,欧洲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乒乓球运动在
欧洲复兴,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以及世界其它各国
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第五阶段(1981~1987 年),世界打中国,中国打世界
中国队在第 36 届世界锦标赛中夺得 7 项冠军后,世界乒坛各国选手都以
战胜中国队为目标。在 1981 年~1987 年中,中国队虽几经波折,但终于顶
住了来自世界诸强的冲击,在 37、38 届和 39 届世界锦标赛中均获得六项冠
军。这其中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之作。

37 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在争夺小组第一和最后决赛时,两次与新崛
起的瑞典队相遇。小组赛时中国队埋伏了蔡振华,瑞典队保留了“神童”瓦
尔德纳尔和阿佩伊伦,结果,中国队 5 比 0 胜。决赛时,中国队以江加良打
先锋,蔡振华任主力,谢赛克压阵。双方斗智,中国选手占上风,抓住了瑞
典队的痛处。江加良旗开得胜,先打掉“神童”,谢赛克不敌瑞典头号选手
阿佩伊伦,一平后,中国队连胜四盘,以 5∶1 捧杯。赛后,专家评论说,中
瑞决战,打成 5∶2、5∶3、5∶4,甚至倒过来打成 4∶5,都不会令人感到奇
怪。两队水平接近,中国人发挥了智慧,研究了战术,才获得大胜。
39 届锦标赛最令人激动的一幕,乃是被誉为“世纪之战”的男单决赛。
江加良第一局失利,顿时,体育馆里开了锅,一些观众狂呼着瓦尔德纳
尔的名字,巴望他一举击败前一届的世界冠军。
第二局开始,江加良再度落后。滕毅急不可耐,像是冲着教练在喊:“告
诉他,我看,只有突击!”此时,只见江嘉良使劲下蹲几次,又跳跃几次,
还在场边跑了一圈。兴奋!他的头发飘抖着,象烈马的鬃。
江加良确实要拚了。这时,江嘉良按照教练事先布置的计划,开始改变
战术。他频频起板,连胜三局。在最后一局,江加良曾以 16 比 20 落后,但
他不慌不忙,一分一分地追,终于顶住了,扳回来了。他惊人的意志力和杰
出的球技完全征服了全场观众,原先的“倾向性”没有了,人们一起站起来,
高举双手,冲着江加良欢呼:“江加良!”“中国!中国!”……
江加良哭了,在场的不少中国人都哭了。当地报纸写着:“两人的球技
达到这样高的程度,江加良的意志力如此惊人,令人难以置信。”“瓦尔德
纳尔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第一号球星——江加良,而是培养了一大批世
界冠军的集体。”
1989 年——中国男队败走麦城
日月轮转,时光流逝,中国男队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欧洲诸强,尤其是
瑞典队决心在新中国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同一个地方——德国多特蒙德
市,向中国的“长城”发起最强烈的冲锋。
1989 年 4 月 4 日晚 6 点,男团决赛在威斯法伦体育馆进行。瑞典与中国
的啦啦队都狂热地挥舞着各自的国旗,喊着、唱着,劲头比即将上场的运动
员还要激烈。
中国上场的是江加良、滕毅和陈龙灿。瑞典队上场的是阿佩伊伦、瓦尔
德纳尔和佩尔森。应该说,从实力和气势来讲,瑞典队都略胜一筹。比赛开
始了。
第一盘江加良对阿佩伊伦。第二盘滕毅对瓦尔德内尔。虽然均以 1∶2
败下阵来,但客观地讲,江、腾二员老将已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尽了自
己最大力量,这两场打得相当精彩、好看,让观众觉得确实是力、旋转与智
慧的结合,是一幅飞速流动的画面。第三盘陈龙灿发挥失常,仍以 1∶2 的比
分败下阵来。
前 3 盘球竟然接连败北,残酷的局势是中国队绝对没有料到的。而此时的瑞典队,士气大增,个个如打足了气的皮球,异常活跃。第 4 盘江加良 1∶
2 负于瓦尔德纳尔;第 5 盘陈龙灿再次败下阵来。0∶5,中国队惨败,一个
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

中国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中国队的打法、技术落后了”,尽管在感情上中国人不愿接受这事实,
但理智上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自从中国队在第 36 届全面登上世界高峰囊括全
部七项冠军后,成绩逐渐开始下滑,而欧洲队开始逐渐上升。七十年代至八
十年代初期,欧洲弧圈球的两种流派,是以瑞典、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苏
联为代表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和以匈牙利、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弧圈结合快
攻打法。特别是他们的大力弧圈球,从 36 届到 38 届,曾给中国队以很大威
胁。38 届以后,这两种流派逐渐趋向合流,表现在:速度与旋转的结合更为
紧密,过去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加强了旋转,而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加快了速
度。普遍运用前冲弧圈,高吊弧圈已较少见到,前冲既快又转,落台后反弹
低、冲力大,加上大量使用扣杀及弹打,球的性能及凶狠程度,已大大强于
以往。同时,前三板球普遍凶狠,发球的质量及多样化,已非昔日可比,台
内球技术及出台球技术,已一改过去被动局面,往往使中国队难以上手而逐
渐失去前三板优势。
面对着欧洲新技术打法的挑战,中国乒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唯有创
新,别无出路”。几年来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创造了直拍反面进攻技术。
年青的 I7 岁小将刘国梁运用该技术,在 1992 年中国国际乒乓球大奖赛中连
克瓦尔德纳尔等欧洲名将和朝鲜的李根相,已初见成效。
在训练体制上,中国队也迈出了改革的新步伐——建立乒乓球训练集团
军。成立东、南、北三大乒乓球训练集团军。东集团军包括华东 7 省市,南
集团军包括中南 5 省和西南的云、贵、川,北集团军包括三北(东北、华北、
西北)10 省市和解放军。集团军的成员为本年度全国锦标赛、乒协杯赛和全
国青年锦标赛以及其它重要比赛的名列前茅者,(国家队选手除外),重点
布局省市和有基础的省市也可选派。所有队员年龄均限制在 15 周岁以上。
经过乒乓球界几年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可以说,中国男队已从低谷走
出,女队将更上一层楼。1991 年末举行的世界杯团体赛中,中国男女队双双
夺魁。中国女队以较大的优势 3 比 1 和 3 比 0 胜了匈牙利和日本队进入决赛,
3 比 1 战胜了韩国队蝉联世界杯女团冠军。
中国男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 3 比 0 胜韩国队。半决赛时,中国队对朝鲜
队。
决赛是由马文革对瓦尔德纳尔拉开战幕的,历史上两人交手是六比一,
马文革唯一赢的一次正是在这次世界杯团体赛上。以往输球关键是吃发球,
再则是跟不上这位被称作“游击队长”的变化。这天马文革接发球比较顺利,
同时坚持在战术上以我为主不让对手牵着走。第一局马文革在 8∶16 落后情
况下追至 20∶19 超出,虽然未赢这一局,却在精神上压倒了对手。第三局马
文革曾以 12 比 16 落后,当他紧追不舍到 16 平时瓦尔德纳尔已感到不妙要
输,士气旺盛使中国队打响了第一炮。
瑞典队第二个上场的是卡尔松,他在一周前的匈牙利公开赛男单中刚淘
汰过王涛,但这场比赛却判若两人。显然是主将瓦尔德纳尔失利使瑞典队军
心动摇,王涛积极进攻,卡尔松被动招架,中国队 2 比 0 领先。
第三场王浩上场了,从技术实力分析,这是最有把握的一分。结果王浩
不负重望赢得了致胜的一分。这样中国队最终以 3 比 0 胜瑞典。重新夺得男
团冠军。
1992 年,在举世瞩目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赛上,中国运动员以其精
湛的球技,高昂的斗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三枚金牌、二枚银牌和一
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中国的两对女双选手邓亚萍/乔红和高军/陈子荷,在分组循环赛和第二
阶段淘汰赛中,对外国(地区)选手保持不败纪录,在决赛中分获冠、亚军,
为中国夺得了第一块金牌和银牌。
两对男双选手吕林/王涛和马文革/于沈潼。吕林/王涛在小组赛中先后以
2∶0、2∶1 取得对朝鲜崔敬涉/李根相和克罗地亚普里莫拉茨/舒尔贝克的两
场胜利,又以两个 3∶1 击败法国盖亭/埃洛伊和世界杯男双冠军韩国的金泽
洙/刘南奎,决赛中又以 3∶2 力克第 40 届世乒赛男双冠军德国的费茨纳尔/
罗斯科普夫,五局比分的总和是 99∶98,吕林/王涛净胜一分,为中国队再
添一块金牌。
在女子单打中,邓亚萍和乔红在两个阶段中对外国(地区)选手的全部
比赛均未失一局,取得了决赛权,并分获冠亚军,为中国再添一金一银。至
此使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突破 23 届奥运会的纪录。中国队的另一名女选手陈
子荷在 1/4 决赛中以 1∶3 负于朝鲜李粉姬,未能进入半决赛。
男子单打是本届奥运会乒乓球赛竞争最激烈的项目。中国队的三名选手
中,吕林在小组赛中因负两场未能出线。王涛在小组赛中连胜 3 场后,又以
3∶0 战胜波兰名将格鲁巴,在 1/4 决赛中 2∶3 负于了韩国的金泽洙。另一
名选手马文革以连胜 3 场的成绩进入第 2 阶段决赛。马文革以两个 3∶0 战胜荷兰哈尔丹与 41 届世界锦标赛男单冠军瑞典的佩尔森进入前 4 名,在半决赛中以 2∶3 负于本届奥运会第一号种子选手法国的盖亭而获铜牌,突破了汉城奥运会上中国男单选手与奖牌无缘的记录。

中国的乒乓健儿,在奥运会上出色的表演,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仍是
世界第一。

⑵ 假如你的长相变成了黄明昊,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

我会每天照镜子好几个小时不动,然后穿各种好看衣服出去人多的地方转一圈

⑶ 武则天活了多久

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即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选拔人材,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及《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

⑷ 乒乓球运动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打法是哪些

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1926~1951 年)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时期
1926 年以前,乒乓球作为体育项目在英国和匈牙利开展较为广泛。嗣
后,前德国、南斯拉夫、瑞典、奥地利、奥大利亚、前捷克和斯洛伐克、美
国、埃及等国都较为发达并参加了世界比赛。1926 年~1951 年共举行了十八
届世界锦标赛,锦标赛的地点除 1939 年在埃及外,其它均在欧洲国家。参加
比赛的也主要是欧洲队。在十八届锦标赛共 117 项(本应 118 项,由于第十
一届女单决赛没有能确定冠军,故为 117 项)冠军中,除美国选手取得 8 项
冠军外,其余 109 项全部为欧洲选手所得:匈牙利获 57.5 项(有 3 项双打与
奥地利及苏格兰选手合作),成绩最突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 25.5 项(1 项
混双与罗马尼亚选手合作);英国 10 项;奥地利获 5 项;罗马尼亚获 4.5
项;法国获 4 项;波兰获 1.5 项;苏格兰获 1 项。这里找不到亚洲和非洲选
手的名字。因而,这段时间欧洲占绝对的优势。
在技术上,这段时间的前期,主要以欧洲的稳削打法占主导地位。当时
由于网高(17 厘米),台窄(宽 146.4 厘米),球软,因而有利于削球打法。
第十一届锦标赛之后,对规则作了重大的修改,把球台放宽到 152.5 厘米,
把球网高度降到 15.25 厘。与此同时,限制了比赛时间,规定了“轮换发球
法”,这些改变为攻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削攻结合的打法逐渐发展
起来,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攻为主的新打法。但由于攻球技术尚未达到足以
能对付削球的程度,因此,这一时期以削为主和削攻结合的打法占居世界乒
坛的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1952~1959 年)日本队进入世界乒坛
日本乒协于 1928 年就加入了国际乒联,但他的队伍迈进世界乒乓球锦标
赛行列却是 1952 年在孟买举行的第十九届比赛。尽管他们首次参加锦标赛,
但却震动了整个世界乒坛。他们以直握球拍长抽进攻型打法展现了它的锋
芒,夺得女团、男单、男双、女双冠军。其后,又在第 21~25 届的世乒赛中
蝉联男团桂冠,获第 19、21、22、23、24 届男单冠军,第 23、24、25 届女
单冠军以及多次女双、男双、混双冠军共 24 项。尤其是在第 21 届界男、女
队同时获得团体冠军。到了第 25 届达到全盛时期,日本队夺走了 7 项冠军的
6 项(男单冠军为中国的容国团所获),女单、男双、女双均是在他们自己
队员之间进行争夺。

日本队取得偌大成绩的原因,一是有所发现,佐藤博治在第 19 届比赛中
成攻地运用了海绵拍,在一定意义上将乒乓球技术推进到快速阶段;二是打
法的独创;三是运动员勤奋努力。他们的技、战术独具一格,并在这一阶段
中始终坚定不移,从而冲破了欧洲的削球防线,解除了保持二十多年优势的
欧洲“禁区”,而将乒乓球技术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乒乓球运动的优
势从欧洲转到了亚洲。

第三阶段(1959~1969 年)中国和朝鲜队的崛起
五十年代末,正当日本处于高峰状态时,中国运动员容国团以其独特的
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第 25 届世乒赛中连续打败许多世界强手,为我国夺得
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1965 年,中国队又以独特的快速进攻打
法和旋转多变并配以有效反攻的积极防守打法,获得 11 项世界冠军。在第
28 届世乒赛中,中国队获得 5 项冠军,标志着中国男、女队均进入世界先进
行列。中国队的成功,把这项运动在快速和技术全面发展方面推向了一个新
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创造的具有“快、准、狠、变”独特风格的近台快攻和
“稳、低、转、攻”为技术风格的削球打法,把世界乒乓球技术大大向前推
进了一步。
六十年代后期,中国队没有参加第 29 届和 30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7
项锦标在日本与欧洲和朝鲜各队之间进行争夺。进步较快的朝鲜男队,在第
29 届中连续打败许多欧洲强队,获得亚军,女队也成为世界强队之一。这两
届的大部分冠军还是被日本运动员夺走,瑞典运动员获 29 届男双冠军,前苏
联女队获 30 届团体冠军,这表明欧洲水平开始回升,但亚洲仍处领先。

第四阶段(1971~1979)。欧洲的复兴
欧洲人从五十年代负于日本,六十年代败于中国之后,整整用了 20 年的
时间,经过反复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终于明确了自己技术发展的方向,形
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欧洲吸取了日本弧圈球特点和中国快攻技术的优点,
创造了适合他们特点的以弧圈为主和快攻结合的新型打法。1971 年瑞典的本
格森夺取 31 届男单冠军。32 届瑞典男队又获团体冠军。33 届的男单决赛是
在匈、前南斯拉夫两国选手中进行。到了 35 届匈牙利选手从中国队手中夺走
了男子团体冠军。在此期间,欧洲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乒乓球运动在
欧洲复兴,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以及世界其它各国
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第五阶段(1981~1987 年),世界打中国,中国打世界
中国队在第 36 届世界锦标赛中夺得 7 项冠军后,世界乒坛各国选手都以
战胜中国队为目标。在 1981 年~1987 年中,中国队虽几经波折,但终于顶
住了来自世界诸强的冲击,在 37、38 届和 39 届世界锦标赛中均获得六项冠
军。这其中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之作。

37 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在争夺小组第一和最后决赛时,两次与新崛起的瑞典队相遇。小组赛时中国队埋伏了蔡振华,瑞典队保留了“神童”瓦尔德纳尔和阿佩伊伦,结果,中国队 5 比 0 胜。决赛时,中国队以江加良打先锋,蔡振华任主力,谢赛克压阵。双方斗智,中国选手占上风,抓住了瑞典队的痛处。江加良旗开得胜,先打掉“神童”,谢赛克不敌瑞典头号选手阿佩伊伦,一平后,中国队连胜四盘,以 5∶1 捧杯。赛后,专家评论说,中瑞决战,打成 5∶2、5∶3、5∶4,甚至倒过来打成 4∶5,都不会令人感到奇怪。两队水平接近,中国人发挥了智慧,研究了战术,才获得大胜。39 届锦标赛最令人激动的一幕,乃是被誉为“世纪之战”的男单决赛。江加良第一局失利,顿时,体育馆里开了锅,一些观众狂呼着瓦尔德纳尔的名字,巴望他一举击败前一届的世界冠军。第二局开始,江加良再度落后。滕毅急不可耐,像是冲着教练在喊:“告诉他,我看,只有突击!”此时,只见江嘉良使劲下蹲几次,又跳跃几次,还在场边跑了一圈。兴奋!他的头发飘抖着,象烈马的鬃。江加良确实要拚了。这时,江嘉良按照教练事先布置的计划,开始改变战术。他频频起板,连胜三局。在最后一局,江加良曾以 16 比 20 落后,但他不慌不忙,一分一分地追,终于顶住了,扳回来了。他惊人的意志力和杰出的球技完全征服了全场观众,原先的“倾向性”没有了,人们一起站起来,高举双手,冲着江加良欢呼:“江加良!”“中国!中国!”……江加良哭了,在场的不少中国人都哭了。当地报纸写着:“两人的球技达到这样高的程度,江加良的意志力如此惊人,令人难以置信。”“瓦尔德纳尔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第一号球星——江加良,而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冠军的集体。”
1989 年——中国男队败走麦城日月轮转,时光流逝,中国男队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欧洲诸强,尤其是瑞典队决心在新中国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同一个地方——德国多特蒙德市,向中国的“长城”发起最强烈的冲锋。1989 年 4 月 4 日晚 6 点,男团决赛在威斯法伦体育馆进行。瑞典与中国
的啦啦队都狂热地挥舞着各自的国旗,喊着、唱着,劲头比即将上场的运动员还要激烈。中国上场的是江加良、滕毅和陈龙灿。瑞典队上场的是阿佩伊伦、瓦尔德纳尔和佩尔森。应该说,从实力和气势来讲,瑞典队都略胜一筹。比赛开
始了。第一盘江加良对阿佩伊伦。第二盘滕毅对瓦尔德内尔。虽然均以 1∶2败下阵来,但客观地讲,江、腾二员老将已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尽了自己最大力量,这两场打得相当精彩、好看,让观众觉得确实是力、旋转与智慧的结合,是一幅飞速流动的画面。第三盘陈龙灿发挥失常,仍以 1∶2 的比分败下阵来。
前 3 盘球竟然接连败北,残酷的局势是中国队绝对没有料到的。而此时的瑞典队,士气大增,个个如打足了气的皮球,异常活跃。第 4 盘江加良 1∶
2 负于瓦尔德纳尔;第 5 盘陈龙灿再次败下阵来。0∶5,中国队惨败,一个
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

中国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中国队的打法、技术落后了”,尽管在感情上中国人不愿接受这事实,但理智上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自从中国队在第 36 届全面登上世界高峰囊括全部七项冠军后,成绩逐渐开始下滑,而欧洲队开始逐渐上升。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欧洲弧圈球的两种流派,是以瑞典、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苏联为代表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和以匈牙利、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特别是他们的大力弧圈球,从 36 届到 38 届,曾给中国队以很大威胁。38 届以后,这两种流派逐渐趋向合流,表现在:速度与旋转的结合更为紧密,过去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加强了旋转,而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加快了速度。普遍运用前冲弧圈,高吊弧圈已较少见到,前冲既快又转,落台后反弹低、冲力大,加上大量使用扣杀及弹打,球的性能及凶狠程度,已大大强于以往。同时,前三板球普遍凶狠,发球的质量及多样化,已非昔日可比,台内球技术及出台球技术,已一改过去被动局面,往往使中国队难以上手而逐渐失去前三板优势。
面对着欧洲新技术打法的挑战,中国乒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唯有创新,别无出路”。几年来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创造了直拍反面进攻技术。年青的 I7 岁小将刘国梁运用该技术,在 1992 年中国国际乒乓球大奖赛中连克瓦尔德纳尔等欧洲名将和朝鲜的李根相,已初见成效。在训练体制上,中国队也迈出了改革的新步伐——建立乒乓球训练集团军。成立东、南、北三大乒乓球训练集团军。东集团军包括华东 7 省市,南集团军包括中南 5 省和西南的云、贵、川,北集团军包括三北(东北、华北、西北)10 省市和解放军。集团军的成员为本年度全国锦标赛、乒协杯赛和全国青年锦标赛以及其它重要比赛的名列前茅者,(国家队选手除外),重点布局省市和有基础的省市也可选派。所有队员年龄均限制在 15 周岁以上。经过乒乓球界几年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可以说,中国男队已从低谷走出,女队将更上一层楼。1991 年末举行的世界杯团体赛中,中国男女队双双夺魁。中国女队以较大的优势 3 比 1 和 3 比 0 胜了匈牙利和日本队进入决赛,3 比 1 战胜了韩国队蝉联世界杯女团冠军。中国男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 3 比 0 胜韩国队。半决赛时,中国队对朝鲜队。
决赛是由马文革对瓦尔德纳尔拉开战幕的,历史上两人交手是六比一,马文革唯一赢的一次正是在这次世界杯团体赛上。以往输球关键是吃发球,再则是跟不上这位被称作“游击队长”的变化。这天马文革接发球比较顺利,同时坚持在战术上以我为主不让对手牵着走。第一局马文革在 8∶16 落后情况下追至 20∶19 超出,虽然未赢这一局,却在精神上压倒了对手。第三局马文革曾以 12 比 16 落后,当他紧追不舍到 16 平时瓦尔德纳尔已感到不妙要输,士气旺盛使中国队打响了第一炮。瑞典队第二个上场的是卡尔松,他在一周前的匈牙利公开赛男单中刚淘汰过王涛,但这场比赛却判若两人。显然是主将瓦尔德纳尔失利使瑞典队军心动摇,王涛积极进攻,卡尔松被动招架,中国队 2 比 0 领先。第三场王浩上场了,从技术实力分析,这是最有把握的一分。结果王浩不负重望赢得了致胜的一分。这样中国队最终以 3 比 0 胜瑞典。重新夺得男团冠军。
1992 年,在举世瞩目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赛上,中国运动员以其精湛的球技,高昂的斗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三枚金牌、二枚银牌和一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中国的两对女双选手邓亚萍/乔红和高军/陈子荷,在分组循环赛和第二阶段淘汰赛中,对外国(地区)选手保持不败纪录,在决赛中分获冠、亚军,为中国夺得了第一块金牌和银牌。两对男双选手吕林/王涛和马文革/于沈潼。吕林/王涛在小组赛中先后以2∶0、2∶1 取得对朝鲜崔敬涉/李根相和克罗地亚普里莫拉茨/舒尔贝克的两场胜利,又以两个 3∶1 击败法国盖亭/埃洛伊和世界杯男双冠军韩国洙刘南奎,决赛中又以 3∶2 力克第 40 届世乒赛男双冠军德国的费茨纳尔/罗斯科普夫,五局比分的总和是 99∶98,吕林/王涛净胜一分,为中国队再添一块金牌。在女子单打中,邓亚萍和乔红在两个阶段中对外国(地区)选手的全部比赛均未失一局,取得了决赛权,并分获冠亚军,为中国再添一金一银。至此使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突破 23 届奥运会的纪录。中国队的另一名女选手陈子荷在 1/4 决赛中以 1∶3 负于朝鲜李粉姬,未能进入半决赛。男子单打是本届奥运会乒乓球赛竞争最激烈的项目。中国队的三名选手中,吕林在小组赛中因负两场未能出线。王涛在小组赛中连胜 3 场后,又以3∶0 战胜波兰名将格鲁巴,在 1/4 决赛中 2∶3 负于了韩国的金泽洙。另一名选手马文革以连胜 3 场的成绩进入第 2 阶段决赛。马文革以两个 3∶0 战胜荷兰哈尔丹与 41 届世界锦标赛男单冠军瑞典的佩尔森进入前 4 名在半决赛中以 2∶3 负于本届奥运会第一号种子选手法国的盖亭而获铜牌,突破了汉城奥运会上中国男单选手与奖牌无缘的记录。

中国的乒乓健儿,在奥运会上出色的表演,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仍是
世界第一。

⑸ 兵乓球运动发展的几个时期

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1926~1951 年)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时期
1926 年以前,乒乓球作为体育项目在英国和匈牙利开展较为广泛。嗣
后,前德国、南斯拉夫、瑞典、奥地利、奥大利亚、前捷克和斯洛伐克、美
国、埃及等国都较为发达并参加了世界比赛。1926 年~1951 年共举行了十八
届世界锦标赛,锦标赛的地点除 1939 年在埃及外,其它均在欧洲国家。参加
比赛的也主要是欧洲队。在十八届锦标赛共 117 项(本应 118 项,由于第十
一届女单决赛没有能确定冠军,故为 117 项)冠军中,除美国选手取得 8 项
冠军外,其余 109 项全部为欧洲选手所得:匈牙利获 57.5 项(有 3 项双打与
奥地利及苏格兰选手合作),成绩最突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 25.5 项(1 项
混双与罗马尼亚选手合作);英国 10 项;奥地利获 5 项;罗马尼亚获 4.5
项;法国获 4 项;波兰获 1.5 项;苏格兰获 1 项。这里找不到亚洲和非洲选
手的名字。因而,这段时间欧洲占绝对的优势。
在技术上,这段时间的前期,主要以欧洲的稳削打法占主导地位。当时
由于网高(17 厘米),台窄(宽 146.4 厘米),球软,因而有利于削球打法。
第十一届锦标赛之后,对规则作了重大的修改,把球台放宽到 152.5 厘米,
把球网高度降到 15.25 厘。与此同时,限制了比赛时间,规定了“轮换发球
法”,这些改变为攻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削攻结合的打法逐渐发展
起来,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攻为主的新打法。但由于攻球技术尚未达到足以
能对付削球的程度,因此,这一时期以削为主和削攻结合的打法占居世界乒
坛的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1952~1959 年)日本队进入世界乒坛
日本乒协于 1928 年就加入了国际乒联,但他的队伍迈进世界乒乓球锦标
赛行列却是 1952 年在孟买举行的第十九届比赛。尽管他们首次参加锦标赛,
但却震动了整个世界乒坛。他们以直握球拍长抽进攻型打法展现了它的锋
芒,夺得女团、男单、男双、女双冠军。其后,又在第 21~25 届的世乒赛中
蝉联男团桂冠,获第 19、21、22、23、24 届男单冠军,第 23、24、25 届女
单冠军以及多次女双、男双、混双冠军共 24 项。尤其是在第 21 届界男、女
队同时获得团体冠军。到了第 25 届达到全盛时期,日本队夺走了 7 项冠军的
6 项(男单冠军为中国的容国团所获),女单、男双、女双均是在他们自己
队员之间进行争夺。

日本队取得偌大成绩的原因,一是有所发现,佐藤博治在第 19 届比赛中
成攻地运用了海绵拍,在一定意义上将乒乓球技术推进到快速阶段;二是打
法的独创;三是运动员勤奋努力。他们的技、战术独具一格,并在这一阶段
中始终坚定不移,从而冲破了欧洲的削球防线,解除了保持二十多年优势的
欧洲“禁区”,而将乒乓球技术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乒乓球运动的优
势从欧洲转到了亚洲。

第三阶段(1959~1969 年)中国和朝鲜队的崛起
五十年代末,正当日本处于高峰状态时,中国运动员容国团以其独特的
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第 25 届世乒赛中连续打败许多世界强手,为我国夺得
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1965 年,中国队又以独特的快速进攻打
法和旋转多变并配以有效反攻的积极防守打法,获得 11 项世界冠军。在第
28 届世乒赛中,中国队获得 5 项冠军,标志着中国男、女队均进入世界先进
行列。中国队的成功,把这项运动在快速和技术全面发展方面推向了一个新
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创造的具有“快、准、狠、变”独特风格的近台快攻和
“稳、低、转、攻”为技术风格的削球打法,把世界乒乓球技术大大向前推
进了一步。
六十年代后期,中国队没有参加第 29 届和 30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7
项锦标在日本与欧洲和朝鲜各队之间进行争夺。进步较快的朝鲜男队,在第
29 届中连续打败许多欧洲强队,获得亚军,女队也成为世界强队之一。这两
届的大部分冠军还是被日本运动员夺走,瑞典运动员获 29 届男双冠军,前苏
联女队获 30 届团体冠军,这表明欧洲水平开始回升,但亚洲仍处领先。

第四阶段(1971~1979)。欧洲的复兴
欧洲人从五十年代负于日本,六十年代败于中国之后,整整用了 20 年的
时间,经过反复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终于明确了自己技术发展的方向,形
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欧洲吸取了日本弧圈球特点和中国快攻技术的优点,
创造了适合他们特点的以弧圈为主和快攻结合的新型打法。1971 年瑞典的本
格森夺取 31 届男单冠军。32 届瑞典男队又获团体冠军。33 届的男单决赛是
在匈、前南斯拉夫两国选手中进行。到了 35 届匈牙利选手从中国队手中夺走
了男子团体冠军。在此期间,欧洲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乒乓球运动在
欧洲复兴,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以及世界其它各国
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第五阶段(1981~1987 年),世界打中国,中国打世界
中国队在第 36 届世界锦标赛中夺得 7 项冠军后,世界乒坛各国选手都以
战胜中国队为目标。在 1981 年~1987 年中,中国队虽几经波折,但终于顶
住了来自世界诸强的冲击,在 37、38 届和 39 届世界锦标赛中均获得六项冠
军。这其中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之作。

37 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在争夺小组第一和最后决赛时,两次与新崛
起的瑞典队相遇。小组赛时中国队埋伏了蔡振华,瑞典队保留了“神童”瓦
尔德纳尔和阿佩伊伦,结果,中国队 5 比 0 胜。决赛时,中国队以江加良打
先锋,蔡振华任主力,谢赛克压阵。双方斗智,中国选手占上风,抓住了瑞
典队的痛处。江加良旗开得胜,先打掉“神童”,谢赛克不敌瑞典头号选手
阿佩伊伦,一平后,中国队连胜四盘,以 5∶1 捧杯。赛后,专家评论说,中
瑞决战,打成 5∶2、5∶3、5∶4,甚至倒过来打成 4∶5,都不会令人感到奇
怪。两队水平接近,中国人发挥了智慧,研究了战术,才获得大胜。
39 届锦标赛最令人激动的一幕,乃是被誉为“世纪之战”的男单决赛。
江加良第一局失利,顿时,体育馆里开了锅,一些观众狂呼着瓦尔德纳
尔的名字,巴望他一举击败前一届的世界冠军。
第二局开始,江加良再度落后。滕毅急不可耐,像是冲着教练在喊:“告
诉他,我看,只有突击!”此时,只见江嘉良使劲下蹲几次,又跳跃几次,
还在场边跑了一圈。兴奋!他的头发飘抖着,象烈马的鬃。
江加良确实要拚了。这时,江嘉良按照教练事先布置的计划,开始改变
战术。他频频起板,连胜三局。在最后一局,江加良曾以 16 比 20 落后,但
他不慌不忙,一分一分地追,终于顶住了,扳回来了。他惊人的意志力和杰
出的球技完全征服了全场观众,原先的“倾向性”没有了,人们一起站起来,
高举双手,冲着江加良欢呼:“江加良!”“中国!中国!”……
江加良哭了,在场的不少中国人都哭了。当地报纸写着:“两人的球技
达到这样高的程度,江加良的意志力如此惊人,令人难以置信。”“瓦尔德
纳尔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第一号球星——江加良,而是培养了一大批世
界冠军的集体。”
1989 年——中国男队败走麦城
日月轮转,时光流逝,中国男队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欧洲诸强,尤其是
瑞典队决心在新中国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同一个地方——德国多特蒙德
市,向中国的“长城”发起最强烈的冲锋。
1989 年 4 月 4 日晚 6 点,男团决赛在威斯法伦体育馆进行。瑞典与中国
的啦啦队都狂热地挥舞着各自的国旗,喊着、唱着,劲头比即将上场的运动
员还要激烈。
中国上场的是江加良、滕毅和陈龙灿。瑞典队上场的是阿佩伊伦、瓦尔
德纳尔和佩尔森。应该说,从实力和气势来讲,瑞典队都略胜一筹。比赛开
始了。
第一盘江加良对阿佩伊伦。第二盘滕毅对瓦尔德内尔。虽然均以 1∶2
败下阵来,但客观地讲,江、腾二员老将已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尽了自
己最大力量,这两场打得相当精彩、好看,让观众觉得确实是力、旋转与智
慧的结合,是一幅飞速流动的画面。第三盘陈龙灿发挥失常,仍以 1∶2 的比
分败下阵来。
前 3 盘球竟然接连败北,残酷的局势是中国队绝对没有料到的。而此时的瑞典队,士气大增,个个如打足了气的皮球,异常活跃。第 4 盘江加良 1∶
2 负于瓦尔德纳尔;第 5 盘陈龙灿再次败下阵来。0∶5,中国队惨败,一个
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

中国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中国队的打法、技术落后了”,尽管在感情上中国人不愿接受这事实,
但理智上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自从中国队在第 36 届全面登上世界高峰囊括全
部七项冠军后,成绩逐渐开始下滑,而欧洲队开始逐渐上升。七十年代至八
十年代初期,欧洲弧圈球的两种流派,是以瑞典、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苏
联为代表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和以匈牙利、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弧圈结合快
攻打法。特别是他们的大力弧圈球,从 36 届到 38 届,曾给中国队以很大威
胁。38 届以后,这两种流派逐渐趋向合流,表现在:速度与旋转的结合更为
紧密,过去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加强了旋转,而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加快了速
度。普遍运用前冲弧圈,高吊弧圈已较少见到,前冲既快又转,落台后反弹
低、冲力大,加上大量使用扣杀及弹打,球的性能及凶狠程度,已大大强于
以往。同时,前三板球普遍凶狠,发球的质量及多样化,已非昔日可比,台
内球技术及出台球技术,已一改过去被动局面,往往使中国队难以上手而逐
渐失去前三板优势。
面对着欧洲新技术打法的挑战,中国乒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唯有创
新,别无出路”。几年来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创造了直拍反面进攻技术。
年青的 I7 岁小将刘国梁运用该技术,在 1992 年中国国际乒乓球大奖赛中连
克瓦尔德纳尔等欧洲名将和朝鲜的李根相,已初见成效。
在训练体制上,中国队也迈出了改革的新步伐——建立乒乓球训练集团
军。成立东、南、北三大乒乓球训练集团军。东集团军包括华东 7 省市,南
集团军包括中南 5 省和西南的云、贵、川,北集团军包括三北(东北、华北、
西北)10 省市和解放军。集团军的成员为本年度全国锦标赛、乒协杯赛和全
国青年锦标赛以及其它重要比赛的名列前茅者,(国家队选手除外),重点
布局省市和有基础的省市也可选派。所有队员年龄均限制在 15 周岁以上。
经过乒乓球界几年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可以说,中国男队已从低谷走
出,女队将更上一层楼。1991 年末举行的世界杯团体赛中,中国男女队双双
夺魁。中国女队以较大的优势 3 比 1 和 3 比 0 胜了匈牙利和日本队进入决赛,
3 比 1 战胜了韩国队蝉联世界杯女团冠军。
中国男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 3 比 0 胜韩国队。半决赛时,中国队对朝鲜
队。
决赛是由马文革对瓦尔德纳尔拉开战幕的,历史上两人交手是六比一,
马文革唯一赢的一次正是在这次世界杯团体赛上。以往输球关键是吃发球,
再则是跟不上这位被称作“游击队长”的变化。这天马文革接发球比较顺利,
同时坚持在战术上以我为主不让对手牵着走。第一局马文革在 8∶16 落后情
况下追至 20∶19 超出,虽然未赢这一局,却在精神上压倒了对手。第三局马
文革曾以 12 比 16 落后,当他紧追不舍到 16 平时瓦尔德纳尔已感到不妙要
输,士气旺盛使中国队打响了第一炮。
瑞典队第二个上场的是卡尔松,他在一周前的匈牙利公开赛男单中刚淘
汰过王涛,但这场比赛却判若两人。显然是主将瓦尔德纳尔失利使瑞典队军
心动摇,王涛积极进攻,卡尔松被动招架,中国队 2 比 0 领先。
第三场王浩上场了,从技术实力分析,这是最有把握的一分。结果王浩
不负重望赢得了致胜的一分。这样中国队最终以 3 比 0 胜瑞典。重新夺得男
团冠军。
1992 年,在举世瞩目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赛上,中国运动员以其精
湛的球技,高昂的斗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三枚金牌、二枚银牌和一
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中国的两对女双选手邓亚萍/乔红和高军/陈子荷,在分组循环赛和第二
阶段淘汰赛中,对外国(地区)选手保持不败纪录,在决赛中分获冠、亚军,
为中国夺得了第一块金牌和银牌。
两对男双选手吕林/王涛和马文革/于沈潼。吕林/王涛在小组赛中先后以
2∶0、2∶1 取得对朝鲜崔敬涉/李根相和克罗地亚普里莫拉茨/舒尔贝克的两
场胜利,又以两个 3∶1 击败法国盖亭/埃洛伊和世界杯男双冠军韩国的金泽
洙/刘南奎,决赛中又以 3∶2 力克第 40 届世乒赛男双冠军德国的费茨纳尔/
罗斯科普夫,五局比分的总和是 99∶98,吕林/王涛净胜一分,为中国队再
添一块金牌。
在女子单打中,邓亚萍和乔红在两个阶段中对外国(地区)选手的全部
比赛均未失一局,取得了决赛权,并分获冠亚军,为中国再添一金一银。至
此使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突破 23 届奥运会的纪录。中国队的另一名女选手陈
子荷在 1/4 决赛中以 1∶3 负于朝鲜李粉姬,未能进入半决赛。
男子单打是本届奥运会乒乓球赛竞争最激烈的项目。中国队的三名选手
中,吕林在小组赛中因负两场未能出线。王涛在小组赛中连胜 3 场后,又以
3∶0 战胜波兰名将格鲁巴,在 1/4 决赛中 2∶3 负于了韩国的金泽洙。另一
名选手马文革以连胜 3 场的成绩进入第 2 阶段决赛。马文革以两个 3∶0 战胜荷兰哈尔丹与 41 届世界锦标赛男单冠军瑞典的佩尔森进入前 4 名,在半决赛中以 2∶3 负于本届奥运会第一号种子选手法国的盖亭而获铜牌,突破了汉城奥运会上中国男单选手与奖牌无缘的记录。

中国的乒乓健儿,在奥运会上出色的表演,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仍是
世界第一。

再后来,中国一直很厉害啊!

⑹ 一站到底冠军有哪些

1、胡晓

胡晓即大型益智类节目《一站到底》一位神级战神,比赛日她烈焰红唇再加上一袭红色透视长裙惊艳亮相,她横扫全场不用一次免答权,才貌兼备的重庆彭水县辣妹胡晓爆红网络,声称自己是“燃烧的雅典娜”。在《一站到底》“英雄联盟”第二季“穹顶之上”决赛中打败劲敌周涛,夺得“题神”之称,成为183期的冠军。

2、檀越

檀越,1987年出生,北大硕士,1080°无死角的一站到底站神,绰号“地图全球通”,2006年高中毕业于石家庄第二中学,以石家庄市文科第三名,62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专业是社会学类,2010年保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在2012年10月18日晚播出的江苏卫视益智攻擂节目《一站到底》中,檀越作为第六个守擂者,最后一战到底,成为63期冠军。

3、周唯达

开播以来的第二位自始至终在攻擂位置上的大满贯站神。一位来自天津的公务员周唯达作为挑战者亮相之后,因为将《一站到底》的舞台比作左轮手枪,而被冠以“左轮哥”的称号。十位守擂者也都是实力不凡,有来自上海的牙科医生、钢琴老师、职业游戏经理、理财师、高端管家等。面对十位守擂者的轮番阻击,他沉着冷静一一击败,最终成为《一站到底》第28期的冠军。

4、朱娴静

朱娴静,女,毕业于浙江舟山中学,2011年浙江高考文科状元,参加《一站到底》成为了《一站到底》史上的首位女战神。宽阔的知识面、良好的心态、风趣的谈吐、伟大的对手,这一切都让朱娴静的战神身份含金量极高。《一站到底》高考第一名专场播出之后,观众们通过荧屏上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第一名”风采。

5、蒲熠星

蒲熠星,男,四川省绵阳人,就读于南京大学商学院,2016年1月11日参加《一站到底》节目,作为最后一位当场的应战方,与挑战者吕俊的比拼精彩非常,最终以19:21的成绩漂亮的胜出;继续挑战精选五道题,荣登2016《一站到底》第一位擂主之位。第一期播出后,占据微博热搜13小时,被主持人李好郭晓敏戏言“成功收获大批少女心”。

⑺ 乒乓球发展的第六个阶段是

乒乓球发展的第六个阶段是?
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1926~1951 年)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时期
1926 年以前,乒乓球作为体育项目在英国和匈牙利开展较为广泛。嗣
后,前德国、南斯拉夫、瑞典、奥地利、奥大利亚、前捷克和斯洛伐克、美
国、埃及等国都较为发达并参加了世界比赛。1926 年~1951 年共举行了十八
届世界锦标赛,锦标赛的地点除 1939 年在埃及外,其它均在欧洲国家。参加
比赛的也主要是欧洲队。在十八届锦标赛共 117 项(本应 118 项,由于第十
一届女单决赛没有能确定冠军,故为 117 项)冠军中,除美国选手取得 8 项
冠军外,其余 109 项全部为欧洲选手所得:匈牙利获 57.5 项(有 3 项双打与
奥地利及苏格兰选手合作),成绩最突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 25.5 项(1 项
混双与罗马尼亚选手合作);英国 10 项;奥地利获 5 项;罗马尼亚获 4.5
项;法国获 4 项;波兰获 1.5 项;苏格兰获 1 项。这里找不到亚洲和非洲选
手的名字。因而,这段时间欧洲占绝对的优势。
在技术上,这段时间的前期,主要以欧洲的稳削打法占主导地位。当时
由于网高(17 厘米),台窄(宽 146.4 厘米),球软,因而有利于削球打法。
第十一届锦标赛之后,对规则作了重大的修改,把球台放宽到 152.5 厘米,
把球网高度降到 15.25 厘。与此同时,限制了比赛时间,规定了“轮换发球
法”,这些改变为攻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削攻结合的打法逐渐发展
起来,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攻为主的新打法。但由于攻球技术尚未达到足以
能对付削球的程度,因此,这一时期以削为主和削攻结合的打法占居世界乒
坛的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1952~1959 年)日本队进入世界乒坛
日本乒协于 1928 年就加入了国际乒联,但他的队伍迈进世界乒乓球锦标
赛行列却是 1952 年在孟买举行的第十九届比赛。尽管他们首次参加锦标赛,
但却震动了整个世界乒坛。他们以直握球拍长抽进攻型打法展现了它的锋
芒,夺得女团、男单、男双、女双冠军。其后,又在第 21~25 届的世乒赛中
蝉联男团桂冠,获第 19、21、22、23、24 届男单冠军,第 23、24、25 届女
单冠军以及多次女双、男双、混双冠军共 24 项。尤其是在第 21 届界男、女
队同时获得团体冠军。到了第 25 届达到全盛时期,日本队夺走了 7 项冠军的
6 项(男单冠军为中国的容国团所获),女单、男双、女双均是在他们自己
队员之间进行争夺。

日本队取得偌大成绩的原因,一是有所发现,佐藤博治在第 19 届比赛中
成攻地运用了海绵拍,在一定意义上将乒乓球技术推进到快速阶段;二是打
法的独创;三是运动员勤奋努力。他们的技、战术独具一格,并在这一阶段
中始终坚定不移,从而冲破了欧洲的削球防线,解除了保持二十多年优势的
欧洲“禁区”,而将乒乓球技术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乒乓球运动的优
势从欧洲转到了亚洲。

第三阶段(1959~1969 年)中国和朝鲜队的崛起
五十年代末,正当日本处于高峰状态时,中国运动员容国团以其独特的
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第 25 届世乒赛中连续打败许多世界强手,为我国夺得
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1965 年,中国队又以独特的快速进攻打
法和旋转多变并配以有效反攻的积极防守打法,获得 11 项世界冠军。在第
28 届世乒赛中,中国队获得 5 项冠军,标志着中国男、女队均进入世界先进
行列。中国队的成功,把这项运动在快速和技术全面发展方面推向了一个新
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创造的具有“快、准、狠、变”独特风格的近台快攻和
“稳、低、转、攻”为技术风格的削球打法,把世界乒乓球技术大大向前推
进了一步。
六十年代后期,中国队没有参加第 29 届和 30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7
项锦标在日本与欧洲和朝鲜各队之间进行争夺。进步较快的朝鲜男队,在第
29 届中连续打败许多欧洲强队,获得亚军,女队也成为世界强队之一。这两
届的大部分冠军还是被日本运动员夺走,瑞典运动员获 29 届男双冠军,前苏
联女队获 30 届团体冠军,这表明欧洲水平开始回升,但亚洲仍处领先。

第四阶段(1971~1979)。欧洲的复兴
欧洲人从五十年代负于日本,六十年代败于中国之后,整整用了 20 年的
时间,经过反复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终于明确了自己技术发展的方向,形
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欧洲吸取了日本弧圈球特点和中国快攻技术的优点,
创造了适合他们特点的以弧圈为主和快攻结合的新型打法。1971 年瑞典的本
格森夺取 31 届男单冠军。32 届瑞典男队又获团体冠军。33 届的男单决赛是
在匈、前南斯拉夫两国选手中进行。到了 35 届匈牙利选手从中国队手中夺走
了男子团体冠军。在此期间,欧洲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乒乓球运动在
欧洲复兴,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以及世界其它各国
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第五阶段(1981~1987 年),世界打中国,中国打世界
中国队在第 36 届世界锦标赛中夺得 7 项冠军后,世界乒坛各国选手都以
战胜中国队为目标。在 1981 年~1987 年中,中国队虽几经波折,但终于顶
住了来自世界诸强的冲击,在 37、38 届和 39 届世界锦标赛中均获得六项冠
军。这其中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之作。

37 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在争夺小组第一和最后决赛时,两次与新崛
起的瑞典队相遇。小组赛时中国队埋伏了蔡振华,瑞典队保留了“神童”瓦
尔德纳尔和阿佩伊伦,结果,中国队 5 比 0 胜。决赛时,中国队以江加良打
先锋,蔡振华任主力,谢赛克压阵。双方斗智,中国选手占上风,抓住了瑞
典队的痛处。江加良旗开得胜,先打掉“神童”,谢赛克不敌瑞典头号选手
阿佩伊伦,一平后,中国队连胜四盘,以 5∶1 捧杯。赛后,专家评论说,中
瑞决战,打成 5∶2、5∶3、5∶4,甚至倒过来打成 4∶5,都不会令人感到奇
怪。两队水平接近,中国人发挥了智慧,研究了战术,才获得大胜。
39 届锦标赛最令人激动的一幕,乃是被誉为“世纪之战”的男单决赛。
江加良第一局失利,顿时,体育馆里开了锅,一些观众狂呼着瓦尔德纳
尔的名字,巴望他一举击败前一届的世界冠军。
第二局开始,江加良再度落后。滕毅急不可耐,像是冲着教练在喊:“告
诉他,我看,只有突击!”此时,只见江嘉良使劲下蹲几次,又跳跃几次,
还在场边跑了一圈。兴奋!他的头发飘抖着,象烈马的鬃。
江加良确实要拚了。这时,江嘉良按照教练事先布置的计划,开始改变
战术。他频频起板,连胜三局。在最后一局,江加良曾以 16 比 20 落后,但
他不慌不忙,一分一分地追,终于顶住了,扳回来了。他惊人的意志力和杰
出的球技完全征服了全场观众,原先的“倾向性”没有了,人们一起站起来,
高举双手,冲着江加良欢呼:“江加良!”“中国!中国!”……
江加良哭了,在场的不少中国人都哭了。当地报纸写着:“两人的球技
达到这样高的程度,江加良的意志力如此惊人,令人难以置信。”“瓦尔德
纳尔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第一号球星——江加良,而是培养了一大批世
界冠军的集体。”
1989 年——中国男队败走麦城
日月轮转,时光流逝,中国男队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欧洲诸强,尤其是
瑞典队决心在新中国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同一个地方——德国多特蒙德
市,向中国的“长城”发起最强烈的冲锋。
1989 年 4 月 4 日晚 6 点,男团决赛在威斯法伦体育馆进行。瑞典与中国
的啦啦队都狂热地挥舞着各自的国旗,喊着、唱着,劲头比即将上场的运动
员还要激烈。
中国上场的是江加良、滕毅和陈龙灿。瑞典队上场的是阿佩伊伦、瓦尔
德纳尔和佩尔森。应该说,从实力和气势来讲,瑞典队都略胜一筹。比赛开
始了。
第一盘江加良对阿佩伊伦。第二盘滕毅对瓦尔德内尔。虽然均以 1∶2
败下阵来,但客观地讲,江、腾二员老将已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尽了自
己最大力量,这两场打得相当精彩、好看,让观众觉得确实是力、旋转与智
慧的结合,是一幅飞速流动的画面。第三盘陈龙灿发挥失常,仍以 1∶2 的比
分败下阵来。
前 3 盘球竟然接连败北,残酷的局势是中国队绝对没有料到的。而此时的瑞典队,士气大增,个个如打足了气的皮球,异常活跃。第 4 盘江加良 1∶
2 负于瓦尔德纳尔;第 5 盘陈龙灿再次败下阵来。0∶5,中国队惨败,一个
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

中国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中国队的打法、技术落后了”,尽管在感情上中国人不愿接受这事实,
但理智上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自从中国队在第 36 届全面登上世界高峰囊括全
部七项冠军后,成绩逐渐开始下滑,而欧洲队开始逐渐上升。七十年代至八
十年代初期,欧洲弧圈球的两种流派,是以瑞典、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苏
联为代表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和以匈牙利、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弧圈结合快
攻打法。特别是他们的大力弧圈球,从 36 届到 38 届,曾给中国队以很大威
胁。38 届以后,这两种流派逐渐趋向合流,表现在:速度与旋转的结合更为
紧密,过去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加强了旋转,而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加快了速
度。普遍运用前冲弧圈,高吊弧圈已较少见到,前冲既快又转,落台后反弹
低、冲力大,加上大量使用扣杀及弹打,球的性能及凶狠程度,已大大强于
以往。同时,前三板球普遍凶狠,发球的质量及多样化,已非昔日可比,台
内球技术及出台球技术,已一改过去被动局面,往往使中国队难以上手而逐
渐失去前三板优势。
面对着欧洲新技术打法的挑战,中国乒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唯有创
新,别无出路”。几年来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创造了直拍反面进攻技术。
年青的 I7 岁小将刘国梁运用该技术,在 1992 年中国国际乒乓球大奖赛中连
克瓦尔德纳尔等欧洲名将和朝鲜的李根相,已初见成效。
在训练体制上,中国队也迈出了改革的新步伐——建立乒乓球训练集团
军。成立东、南、北三大乒乓球训练集团军。东集团军包括华东 7 省市,南
集团军包括中南 5 省和西南的云、贵、川,北集团军包括三北(东北、华北、
西北)10 省市和解放军。集团军的成员为本年度全国锦标赛、乒协杯赛和全
国青年锦标赛以及其它重要比赛的名列前茅者,(国家队选手除外),重点
布局省市和有基础的省市也可选派。所有队员年龄均限制在 15 周岁以上。
经过乒乓球界几年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可以说,中国男队已从低谷走
出,女队将更上一层楼。1991 年末举行的世界杯团体赛中,中国男女队双双
夺魁。中国女队以较大的优势 3 比 1 和 3 比 0 胜了匈牙利和日本队进入决赛,
3 比 1 战胜了韩国队蝉联世界杯女团冠军。
中国男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 3 比 0 胜韩国队。半决赛时,中国队对朝鲜
队。
决赛是由马文革对瓦尔德纳尔拉开战幕的,历史上两人交手是六比一,
马文革唯一赢的一次正是在这次世界杯团体赛上。以往输球关键是吃发球,
再则是跟不上这位被称作“游击队长”的变化。这天马文革接发球比较顺利,
同时坚持在战术上以我为主不让对手牵着走。第一局马文革在 8∶16 落后情
况下追至 20∶19 超出,虽然未赢这一局,却在精神上压倒了对手。第三局马
文革曾以 12 比 16 落后,当他紧追不舍到 16 平时瓦尔德纳尔已感到不妙要
输,士气旺盛使中国队打响了第一炮。
瑞典队第二个上场的是卡尔松,他在一周前的匈牙利公开赛男单中刚淘
汰过王涛,但这场比赛却判若两人。显然是主将瓦尔德纳尔失利使瑞典队军
心动摇,王涛积极进攻,卡尔松被动招架,中国队 2 比 0 领先。
第三场王浩上场了,从技术实力分析,这是最有把握的一分。结果王浩
不负重望赢得了致胜的一分。这样中国队最终以 3 比 0 胜瑞典。重新夺得男
团冠军。
1992 年,在举世瞩目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赛上,中国运动员以其精
湛的球技,高昂的斗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三枚金牌、二枚银牌和一
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中国的两对女双选手邓亚萍/乔红和高军/陈子荷,在分组循环赛和第二
阶段淘汰赛中,对外国(地区)选手保持不败纪录,在决赛中分获冠、亚军,
为中国夺得了第一块金牌和银牌。
两对男双选手吕林/王涛和马文革/于沈潼。吕林/王涛在小组赛中先后以
2∶0、2∶1 取得对朝鲜崔敬涉/李根相和克罗地亚普里莫拉茨/舒尔贝克的两
场胜利,又以两个 3∶1 击败法国盖亭/埃洛伊和世界杯男双冠军韩国的金泽
洙/刘南奎,决赛中又以 3∶2 力克第 40 届世乒赛男双冠军德国的费茨纳尔/
罗斯科普夫,五局比分的总和是 99∶98,吕林/王涛净胜一分,为中国队再
添一块金牌。
在女子单打中,邓亚萍和乔红在两个阶段中对外国(地区)选手的全部
比赛均未失一局,取得了决赛权,并分获冠亚军,为中国再添一金一银。至
此使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突破 23 届奥运会的纪录。中国队的另一名女选手陈
子荷在 1/4 决赛中以 1∶3 负于朝鲜李粉姬,未能进入半决赛。
男子单打是本届奥运会乒乓球赛竞争最激烈的项目。中国队的三名选手
中,吕林在小组赛中因负两场未能出线。王涛在小组赛中连胜 3 场后,又以
3∶0 战胜波兰名将格鲁巴,在 1/4 决赛中 2∶3 负于了韩国的金泽洙。另一
名选手马文革以连胜 3 场的成绩进入第 2 阶段决赛。马文革以两个 3∶0 战胜荷兰哈尔丹与 41 届世界锦标赛男单冠军瑞典的佩尔森进入前 4 名,在半决赛中以 2∶3 负于本届奥运会第一号种子选手法国的盖亭而获铜牌,突破了汉城奥运会上中国男单选手与奖牌无缘的记录。

中国的乒乓健儿,在奥运会上出色的表演,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仍是
世界第一。

⑻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有那6个阶段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有那6个阶段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它的英语官方名称是“Table tennis”,意思即“桌上网球”。“乒乓球”一名起源于1900年,因其打击时发出“ping pang”的声音而得名,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等地区以“乒乓球”作为它的官方名称。然而,台湾地区和日本则称之为“桌球”,意思是指球桌上的球类运动。

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1926~1951 年)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时期
1926 年以前,乒乓球作为体育项目在英国和匈牙利开展较为广泛。嗣
后,前德国、南斯拉夫、瑞典、奥地利、奥大利亚、前捷克和斯洛伐克、美
国、埃及等国都较为发达并参加了世界比赛。1926 年~1951 年共举行了十八
届世界锦标赛,锦标赛的地点除 1939 年在埃及外,其它均在欧洲国家。参加
比赛的也主要是欧洲队。在十八届锦标赛共 117 项(本应 118 项,由于第十
一届女单决赛没有能确定冠军,故为 117 项)冠军中,除美国选手取得 8 项
冠军外,其余 109 项全部为欧洲选手所得:匈牙利获 57.5 项(有 3 项双打与
奥地利及苏格兰选手合作),成绩最突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 25.5 项(1 项
混双与罗马尼亚选手合作);英国 10 项;奥地利获 5 项;罗马尼亚获 4.5
项;法国获 4 项;波兰获 1.5 项;苏格兰获 1 项。这里找不到亚洲和非洲选
手的名字。因而,这段时间欧洲占绝对的优势。
在技术上,这段时间的前期,主要以欧洲的稳削打法占主导地位。当时
由于网高(17 厘米),台窄(宽 146.4 厘米),球软,因而有利于削球打法。
第十一届锦标赛之后,对规则作了重大的修改,把球台放宽到 152.5 厘米,
把球网高度降到 15.25 厘。与此同时,限制了比赛时间,规定了“轮换发球
法”,这些改变为攻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削攻结合的打法逐渐发展
起来,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攻为主的新打法。但由于攻球技术尚未达到足以
能对付削球的程度,因此,这一时期以削为主和削攻结合的打法占居世界乒
坛的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1952~1959 年)日本队进入世界乒坛
日本乒协于 1928 年就加入了国际乒联,但他的队伍迈进世界乒乓球锦标
赛行列却是 1952 年在孟买举行的第十九届比赛。尽管他们首次参加锦标赛,
但却震动了整个世界乒坛。他们以直握球拍长抽进攻型打法展现了它的锋
芒,夺得女团、男单、男双、女双冠军。其后,又在第 21~25 届的世乒赛中
蝉联男团桂冠,获第 19、21、22、23、24 届男单冠军,第 23、24、25 届女
单冠军以及多次女双、男双、混双冠军共 24 项。尤其是在第 21 届界男、女
队同时获得团体冠军。到了第 25 届达到全盛时期,日本队夺走了 7 项冠军的
6 项(男单冠军为中国的容国团所获),女单、男双、女双均是在他们自己
队员之间进行争夺。

日本队取得偌大成绩的原因,一是有所发现,佐藤博治在第 19 届比赛中
成攻地运用了海绵拍,在一定意义上将乒乓球技术推进到快速阶段;二是打
法的独创;三是运动员勤奋努力。他们的技、战术独具一格,并在这一阶段
中始终坚定不移,从而冲破了欧洲的削球防线,解除了保持二十多年优势的
欧洲“禁区”,而将乒乓球技术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乒乓球运动的优
势从欧洲转到了亚洲。

第三阶段(1959~1969 年)中国和朝鲜队的崛起
五十年代末,正当日本处于高峰状态时,中国运动员容国团以其独特的
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第 25 届世乒赛中连续打败许多世界强手,为我国夺得
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1965 年,中国队又以独特的快速进攻打
法和旋转多变并配以有效反攻的积极防守打法,获得 11 项世界冠军。在第
28 届世乒赛中,中国队获得 5 项冠军,标志着中国男、女队均进入世界先进
行列。中国队的成功,把这项运动在快速和技术全面发展方面推向了一个新
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创造的具有“快、准、狠、变”独特风格的近台快攻和
“稳、低、转、攻”为技术风格的削球打法,把世界乒乓球技术大大向前推
进了一步。
六十年代后期,中国队没有参加第 29 届和 30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7
项锦标在日本与欧洲和朝鲜各队之间进行争夺。进步较快的朝鲜男队,在第
29 届中连续打败许多欧洲强队,获得亚军,女队也成为世界强队之一。这两
届的大部分冠军还是被日本运动员夺走,瑞典运动员获 29 届男双冠军,前苏
联女队获 30 届团体冠军,这表明欧洲水平开始回升,但亚洲仍处领先。

第四阶段(1971~1979)。欧洲的复兴
欧洲人从五十年代负于日本,六十年代败于中国之后,整整用了 20 年的
时间,经过反复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终于明确了自己技术发展的方向,形
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欧洲吸取了日本弧圈球特点和中国快攻技术的优点,
创造了适合他们特点的以弧圈为主和快攻结合的新型打法。1971 年瑞典的本
格森夺取 31 届男单冠军。32 届瑞典男队又获团体冠军。33 届的男单决赛是
在匈、前南斯拉夫两国选手中进行。到了 35 届匈牙利选手从中国队手中夺走
了男子团体冠军。在此期间,欧洲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乒乓球运动在
欧洲复兴,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以及世界其它各国
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第五阶段(1981~1987 年),世界打中国,中国打世界
中国队在第 36 届世界锦标赛中夺得 7 项冠军后,世界乒坛各国选手都以
战胜中国队为目标。在 1981 年~1987 年中,中国队虽几经波折,但终于顶
住了来自世界诸强的冲击,在 37、38 届和 39 届世界锦标赛中均获得六项冠
军。这其中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之作。

37 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在争夺小组第一和最后决赛时,两次与新崛
起的瑞典队相遇。小组赛时中国队埋伏了蔡振华,瑞典队保留了“神童”瓦
尔德纳尔和阿佩伊伦,结果,中国队 5 比 0 胜。决赛时,中国队以江加良打
先锋,蔡振华任主力,谢赛克压阵。双方斗智,中国选手占上风,抓住了瑞
典队的痛处。江加良旗开得胜,先打掉“神童”,谢赛克不敌瑞典头号选手
阿佩伊伦,一平后,中国队连胜四盘,以 5∶1 捧杯。赛后,专家评论说,中
瑞决战,打成 5∶2、5∶3、5∶4,甚至倒过来打成 4∶5,都不会令人感到奇
怪。两队水平接近,中国人发挥了智慧,研究了战术,才获得大胜。
39 届锦标赛最令人激动的一幕,乃是被誉为“世纪之战”的男单决赛。
江加良第一局失利,顿时,体育馆里开了锅,一些观众狂呼着瓦尔德纳
尔的名字,巴望他一举击败前一届的世界冠军。
第二局开始,江加良再度落后。滕毅急不可耐,像是冲着教练在喊:“告
诉他,我看,只有突击!”此时,只见江嘉良使劲下蹲几次,又跳跃几次,
还在场边跑了一圈。兴奋!他的头发飘抖着,象烈马的鬃。
江加良确实要拚了。这时,江嘉良按照教练事先布置的计划,开始改变
战术。他频频起板,连胜三局。在最后一局,江加良曾以 16 比 20 落后,但
他不慌不忙,一分一分地追,终于顶住了,扳回来了。他惊人的意志力和杰
出的球技完全征服了全场观众,原先的“倾向性”没有了,人们一起站起来,
高举双手,冲着江加良欢呼:“江加良!”“中国!中国!”……
江加良哭了,在场的不少中国人都哭了。当地报纸写着:“两人的球技
达到这样高的程度,江加良的意志力如此惊人,令人难以置信。”“瓦尔德
纳尔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第一号球星——江加良,而是培养了一大批世
界冠军的集体。”
1989 年——中国男队败走麦城
日月轮转,时光流逝,中国男队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欧洲诸强,尤其是
瑞典队决心在新中国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同一个地方——德国多特蒙德
市,向中国的“长城”发起最强烈的冲锋。
1989 年 4 月 4 日晚 6 点,男团决赛在威斯法伦体育馆进行。瑞典与中国
的啦啦队都狂热地挥舞着各自的国旗,喊着、唱着,劲头比即将上场的运动
员还要激烈。
中国上场的是江加良、滕毅和陈龙灿。瑞典队上场的是阿佩伊伦、瓦尔
德纳尔和佩尔森。应该说,从实力和气势来讲,瑞典队都略胜一筹。比赛开
始了。
第一盘江加良对阿佩伊伦。第二盘滕毅对瓦尔德内尔。虽然均以 1∶2
败下阵来,但客观地讲,江、腾二员老将已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尽了自
己最大力量,这两场打得相当精彩、好看,让观众觉得确实是力、旋转与智
慧的结合,是一幅飞速流动的画面。第三盘陈龙灿发挥失常,仍以 1∶2 的比
分败下阵来。
前 3 盘球竟然接连败北,残酷的局势是中国队绝对没有料到的。而此时的瑞典队,士气大增,个个如打足了气的皮球,异常活跃。第 4 盘江加良 1∶
2 负于瓦尔德纳尔;第 5 盘陈龙灿再次败下阵来。0∶5,中国队惨败,一个
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

中国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中国队的打法、技术落后了”,尽管在感情上中国人不愿接受这事实,
但理智上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自从中国队在第 36 届全面登上世界高峰囊括全
部七项冠军后,成绩逐渐开始下滑,而欧洲队开始逐渐上升。七十年代至八
十年代初期,欧洲弧圈球的两种流派,是以瑞典、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苏
联为代表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和以匈牙利、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弧圈结合快
攻打法。特别是他们的大力弧圈球,从 36 届到 38 届,曾给中国队以很大威
胁。38 届以后,这两种流派逐渐趋向合流,表现在:速度与旋转的结合更为
紧密,过去的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加强了旋转,而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加快了速
度。普遍运用前冲弧圈,高吊弧圈已较少见到,前冲既快又转,落台后反弹
低、冲力大,加上大量使用扣杀及弹打,球的性能及凶狠程度,已大大强于
以往。同时,前三板球普遍凶狠,发球的质量及多样化,已非昔日可比,台
内球技术及出台球技术,已一改过去被动局面,往往使中国队难以上手而逐
渐失去前三板优势。
面对着欧洲新技术打法的挑战,中国乒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唯有创
新,别无出路”。几年来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创造了直拍反面进攻技术。
年青的 I7 岁小将刘国梁运用该技术,在 1992 年中国国际乒乓球大奖赛中连
克瓦尔德纳尔等欧洲名将和朝鲜的李根相,已初见成效。
在训练体制上,中国队也迈出了改革的新步伐——建立乒乓球训练集团
军。成立东、南、北三大乒乓球训练集团军。东集团军包括华东 7 省市,南
集团军包括中南 5 省和西南的云、贵、川,北集团军包括三北(东北、华北、
西北)10 省市和解放军。集团军的成员为本年度全国锦标赛、乒协杯赛和全
国青年锦标赛以及其它重要比赛的名列前茅者,(国家队选手除外),重点
布局省市和有基础的省市也可选派。所有队员年龄均限制在 15 周岁以上。
经过乒乓球界几年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可以说,中国男队已从低谷走
出,女队将更上一层楼。1991 年末举行的世界杯团体赛中,中国男女队双双
夺魁。中国女队以较大的优势 3 比 1 和 3 比 0 胜了匈牙利和日本队进入决赛,
3 比 1 战胜了韩国队蝉联世界杯女团冠军。
中国男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 3 比 0 胜韩国队。半决赛时,中国队对朝鲜
队。
决赛是由马文革对瓦尔德纳尔拉开战幕的,历史上两人交手是六比一,
马文革唯一赢的一次正是在这次世界杯团体赛上。以往输球关键是吃发球,
再则是跟不上这位被称作“游击队长”的变化。这天马文革接发球比较顺利,
同时坚持在战术上以我为主不让对手牵着走。第一局马文革在 8∶16 落后情
况下追至 20∶19 超出,虽然未赢这一局,却在精神上压倒了对手。第三局马
文革曾以 12 比 16 落后,当他紧追不舍到 16 平时瓦尔德纳尔已感到不妙要
输,士气旺盛使中国队打响了第一炮。
瑞典队第二个上场的是卡尔松,他在一周前的匈牙利公开赛男单中刚淘
汰过王涛,但这场比赛却判若两人。显然是主将瓦尔德纳尔失利使瑞典队军
心动摇,王涛积极进攻,卡尔松被动招架,中国队 2 比 0 领先。
第三场王浩上场了,从技术实力分析,这是最有把握的一分。结果王浩
不负重望赢得了致胜的一分。这样中国队最终以 3 比 0 胜瑞典。重新夺得男
团冠军。
1992 年,在举世瞩目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赛上,中国运动员以其精
湛的球技,高昂的斗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三枚金牌、二枚银牌和一
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中国的两对女双选手邓亚萍/乔红和高军/陈子荷,在分组循环赛和第二
阶段淘汰赛中,对外国(地区)选手保持不败纪录,在决赛中分获冠、亚军,
为中国夺得了第一块金牌和银牌。
两对男双选手吕林/王涛和马文革/于沈潼。吕林/王涛在小组赛中先后以
2∶0、2∶1 取得对朝鲜崔敬涉/李根相和克罗地亚普里莫拉茨/舒尔贝克的两
场胜利,又以两个 3∶1 击败法国盖亭/埃洛伊和世界杯男双冠军韩国的金泽
洙/刘南奎,决赛中又以 3∶2 力克第 40 届世乒赛男双冠军德国的费茨纳尔/
罗斯科普夫,五局比分的总和是 99∶98,吕林/王涛净胜一分,为中国队再
添一块金牌。
在女子单打中,邓亚萍和乔红在两个阶段中对外国(地区)选手的全部
比赛均未失一局,取得了决赛权,并分获冠亚军,为中国再添一金一银。至
此使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突破 23 届奥运会的纪录。中国队的另一名女选手陈
子荷在 1/4 决赛中以 1∶3 负于朝鲜李粉姬,未能进入半决赛。
男子单打是本届奥运会乒乓球赛竞争最激烈的项目。中国队的三名选手
中,吕林在小组赛中因负两场未能出线。王涛在小组赛中连胜 3 场后,又以
3∶0 战胜波兰名将格鲁巴,在 1/4 决赛中 2∶3 负于了韩国的金泽洙。另一
名选手马文革以连胜 3 场的成绩进入第 2 阶段决赛。马文革以两个 3∶0 战胜荷兰哈尔丹与 41 届世界锦标赛男单冠军瑞典的佩尔森进入前 4 名,在半决赛中以 2∶3 负于本届奥运会第一号种子选手法国的盖亭而获铜牌,突破了汉城奥运会上中国男单选手与奖牌无缘的记录。

中国的乒乓健儿,在奥运会上出色的表演,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仍是
世界第一。

⑼ 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有哪几个阶段

乓球运动的技术发展历程 本人没有过任何乒乓球的系统训练 只是作为业余爱好,这篇文章因为时间关系 也没有去参阅任何字 所以有关数据特别是年代的部分全凭记忆写成 很可能有很多及以上的错误,希望大家见谅 并且不要作为引用。 乒乓球运动起源于英国,相传是一个酒吧两维贵族青年一时无聊,用两块木板当牌子 把酒萍的软木赛盖子拿下来互相对打 才有了乒乓球运动 气出的乒乓球运动的牌子就是一块木板 后来又以为药店的药剂师把店里数钱的胶皮垫子贴在球拍上 才有了今天乒乓球怕的雏形。 一开始的乒乓球运动是没有什么技术可言的 能够把球打过去就是胜利,这样 后来在欧洲形成了一种风气 就是对局双方都是防守型打法 唯一的技术手段就是搓球 或者 削球 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对方的事物上,所以这样造成第3nd世乒赛的决赛两维选手打了一天都没有分出胜负 观众纷纷退场 练裁判都疲惫不堪 所以这届比赛的冠军井各方协调并且通过掷硬币的方式产生的。 亚洲人进入乒乓球坛之后,直板的快攻打法开始盛行,其实这项技术由日本兴起,中国人将它发扬光大;60年代的时候,日本人又发明了弧圈球的打法,这次是欧洲人将它发扬光大。 其实 中国人在世界乒坛的老大位置,和队员的辛勤训练和付出是分不开的,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这一点,而是我国的陪练制度,有多少乒乓球的精英就这样走到了默默奉献的位置上,永远的不为人所知,在这里,我向他们表示真心的敬意。不过我个人觉得这样有背于体育运动的精神,也体现了我国在人的价值取向上和西方的不同点。 下面说正题,乒乓球运动发展到今天,技术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百花齐放,与其它运动不同的时,不同的技术特点的选手,他们的球拍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讨论乒乓球运动的技术,就不能脱离球拍的种类。 乒乓球的球拍,是由一层底板和一层海绵 一层胶皮构成。 我们先把技术分成两大类:进攻型技术和防守型技术 防守型的选手一般都是削球选手,他们使用的球拍胶皮一般只有两种,反胶和长胶 反胶是我们最常见到的胶皮,光滑 柔软 有弹性,这样当击球的同时,胶皮和球接触的时间会比较长,所以利用反胶它可以制造出很强的旋转,但是同时,对方的旋转也会在你这里造成很大的影响。需要多说一句的时,击球时球拍和球接触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海绵的厚度,海绵越厚或者胶皮越有弹性,球拍和球的接触时间就越长,削球手会利用这种球拍制造出更强的旋转,更好的削弱进攻球员的来球速度。典型的两面反胶球拍的削球代表人物 如 我国的陈新华,丁松 日本的 松下浩二 。 长胶是一种很特殊的胶皮,估计不是专业人士一般是没机会看到的,我有幸看到过一次并且试用了一下,没有用过的人拿到长胶球拍你就会变得不会打球了,当时我的感觉就好像球拍好像是在别人的手里一样,根本无法控制住球。的确,长胶球拍在控制球和发力击球方面肯定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长胶的特点是可以利用对方球的旋转,对方的上旋球被长胶球拍击回后 就便成了下旋球,同样,下旋球就变成了上旋球,对方的旋转越强,回球的旋转就越强,和长胶选手比赛,你会感到很不适应,典型的长胶代表选手是我国选手张燮林,直拍长胶削球打法,属于怪球手之类的;还有的横板运动员会使用一面为长胶的胶皮,这样会使进攻和防守当中多处很多变化,典型的代表就是邓亚萍了,正手反胶 反手长胶。这样邓亚萍在有力的正手进攻的同时,反手的防守性球也会给对方造成很多的麻烦。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进攻性技术:进攻选手的球怕胶皮种类有 反胶,正胶,生胶正胶是过去比较常用的胶皮,现在正胶的选手越来越少了,过去我国乒坛的名将都是正胶选手 如 徐寅生 李富荣,现在的顶尖高手当中只有刘国梁了,当然我说的是男选手,正胶的胶皮的特点是不吃旋转,同时也不能制造处特别强的旋转,但是由于正胶的胶皮特性,和球接触的时间很短,这样击球的速度很快,所以正胶的选手都是快攻的选手,技术特点都是前三板,以发球结合快攻来压制对手。生胶是一种很特殊的胶皮,它在摩擦和速度之间取了正胶和反胶的平衡点,这种胶皮的代表人物是我国选手王涛,正手反胶,反手生胶,大家都看过王涛的反手弹拨,正是很好的利用了生胶胶皮的特性。反胶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胶皮了,这是一种强调摩擦和制作旋转的胶皮,防守型选手用它来制作下旋,进攻型选手用它来制作强烈的弧圈球,不论是横板选手还是直板的弧圈球选手,都会选择反胶作为他们的武器。以上是从胶皮的角度说明了乒乓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角度说明这项运动本身所含有的技术,比如现在中国选手王浩的直板两面打的技术,在这项技术里,直板选手最关键的推当技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直板横打的技术,这是世界乒乓球选手第一人,也对乒乓球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上次举行的家园乒乓球赛上 我发现dimond 和aimcreate都很好的掌握了这项技术,真是高手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