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男团成员
A. 文笔好的高质量古耽小说都有哪些
文化是包容的,小说在多元化。在闲暇时间看看小说,不但可以领略书籍中的各类故事,而且能收获快乐,文笔好质量高的古耽小说有很多,这里简单推荐几部。
《成化十四年》
这是一部以探案为主基调的小说,文笔与剧情兼备。主人公在探案的过程中逐渐升官,保护自己与自己爱的人。这本小说不是穿越或者重生,但主角的“金手指”还是不错的。简单来说这是一部同人文学,背景是真实的,案件是虚构的,但是作者巧妙在能够梳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将错综复杂的案件描写得生动形象,勾人心弦。一个正能量的故事,除恶扬善,看着充满希望。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即将开播,至于质量还是让子弹飞一会。
写在最后
其实现在很多小说为了关注度,会选择大众喜欢的套路,好的小说还有很多,这里难一一例举。如果是攻控,这里推荐《铜钱龛世》和《灵徵未兆》,能看的越来越少并且想要安利,希望大家看文愉快。
B. 明朝嘉靖时期内阁成员有谁
明朝内阁首辅表(完整版)
第一部分:内阁初期(此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排序推论)
1、黄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 1402
(即建文四年,年号由已篡位的朱棣废除,下同)
2、解缙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1407
3、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 1407-1418
4、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1424
第二部分:内阁制度完善时期
5、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1444
6、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 1444-1446
7、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 1446-1449
8、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1457
高榖 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 1457
9、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 1457
10、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1457
11、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1466
12、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 1466
13、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1466
14、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 1466-1468
15、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 1468-1475
16、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1477
17、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 1477-1487
18、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1492
19、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1498
20、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1506
21、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1512
22、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 1512-1515
23、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1517
24、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1524
25、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 1524
26、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 1524
27、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 1524-1526
28、杨一淸 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 1526
29、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六年二月致仕。 1526-1527
30、杨一淸 嘉靖六年二月进,八年九月致仕。 1527-1529
31、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1529-1531
32、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十月降。 1531
33、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1-1532
34、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十二年四月降。 1532-1533
35、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1535
36、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1538
第三部分 内阁鼎盛时期
37、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1539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 1539
38、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1541
39、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十月降。1541
40、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二十一年七月罢。 1541-1542
41、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二十三年八月罢。 1542-1544
42、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1545
43、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1548
44、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四十一年五月罢。 1548-1562
45、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隆庆二年七月致仕。 1562-1568
46、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五年五月致仕。 1568-1571
47、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六年六月罢。 1571-1572
48、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万历十年六月卒。 1572-1582
49、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丁忧。 1582-1583
50、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3-1591
第四部分:内阁动荡时期
51、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九月进,二十年三月致仕。 1591-1592
52、赵志 万历二十年三月进,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1593
53、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1593-1594
54、赵志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二十九年九月卒。 1594-1601
55、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三十四年七月致仕。1601-1606
56、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三十六年十一月卒。1606-1608
57、李廷机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四十年九月致仕。 1608-1612
58、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九月进,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1612-1614
59、方从哲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1614-1620
60、刘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进,天启元年十月降。 1620-1621
61、叶向高 天启元年十月复,四年七月致仕。 1621-1624
62、韩爌 天启四年七月进,十一月致仕。 1624
63、顾秉谦 天启四年十一月进,六年九月致仕。 1624-1626
64、黄立极 天启六年九月进,七年十一月致仕。 1626-1627
65、施鳯来 天启七年十一月进,崇祯元年三月致仕。1627-1628
66、李国 崇祯元年三月进,五月致仕。 1628
67、来宗道 崇祯元年五月进,六月致仕。 1628
68、周道登 崇祯元年六月进,十二月降。 1628
69、韩爌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三年正月致仕。1628-1630
70、李标 崇祯三年正月进,三月致仕。 1630
71、成基命 崇祯三年三月进,九月致仕。 1630
72、周延儒 崇祯三年九月进,六年六月罢。1630-1633
73、温体仁 崇祯六年六月进,十年六月致仕。 1633-1637
74、张至发 崇祯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罢。 1637-1638
75、孔贞运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六月罢。 1638
76、刘宇亮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十二年二月罢。1638-1639
77、薛国观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 1639-1640
78、范复粹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十四年五月罢。1640-1641
张四知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九月降。 1641
79、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十六年五月罢。 1641-1643
80、陈演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十七年二月罢。 1643-1644
蒋德璟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三月罢。 1644
81、魏藻德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本月卒。 1644
第五部分:南明王朝内阁
弘光(朱由崧)时期
李建泰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五月罢。 1644
82、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八月出。 1644
83、高弘图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十月罢。 1644
84、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弘光元年闰六月罢。 1644-1645
隆武(朱聿键)时期[1]
85、黄道周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隆武元年七月出。 1645
86、路振飞 隆武元年七月进,二年十月降。 1645-1646
87、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进,永历元年正月叛。1646-1647
永历(朱由榔)时期
瞿式耜 永历元年正月代,二月降。 1647
88、吴炳 永历元年二月进,八月卒。 1647
瞿式耜 永历元年八月代,九月降。 1647
89、严起恒 永历元年九月进,三年正月降。1647-1649
90、黄士俊 永历三年正月进,四年正月罢。 1649-1650
91、严起恒 永历四年正月进,四月罢。 1650
92、文安之 永历四年四月进,五年二月出。1650-1651
93、吴贞毓 永历五年二月进,八年三月卒。1651-1654
94、丁继善 永历八年四月进,十四年罢。 1654-1660
95、马吉翔 永历十四年进,十五年七月卒。 1660-1661
张煌言 永历十五年七月代,永历十八年九月卒。 1661-1664
监国鲁 (朱以海)时期[2]
方逢年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监国鲁元年六月叛。 1645-1646
熊汝霖 监国鲁二年十月进,三年正月卒。 1647-1648
马思理 监国鲁三年正月进,十月卒。1648
张肯堂 监国鲁四年十月进,六年九月卒。 1649-1651
沈宸荃 监国鲁六年九月代,七年正月卒。1651-1652
C. 明朝的内阁成员表是什么啊
一·丞相的废除与内阁的建立。
元至正二十四年(红巾军宋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仿元制,置中书省、行中书省,设左右相国。洪武元年(1368)改为左右丞相。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三司,改变行省政治直属中书省局面。同年,裁汰中书省官员,唯余丞相。洪武十一年,诏令六部,政事“勿白”中书省,夺六部政务于中书省。洪武十二年,谪斩右丞相汪广洋。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维庸案发,株连万余人,废丞相、中书省,设春夏秋冬四辅官,两年后撤之,仿宋制,改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四大学士,并增置文华殿大学士。诸大学士仅以“辅太子、备顾问”。建文帝改革翰林官制,废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大学士但设学士,将翰林、殿阁学士合而为一。永乐帝继位后,复旧制,并充实翰林官。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永乐帝命解缙、胡广、杨荣等翰林官七人入值文渊阁,协理庶政,是为内阁肇始。
二·内阁的发展
永乐时,内阁初置为七人,以侍读、修撰、编修等职入阁,不足五品。其职初为皇帝的秘书机构,以顾问、拟票(拟定文草)等。初以解缙为首,后胡光,后杨荣,今以资历或入阁先后为序,并无职务高下。
鸿熙帝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重置各殿阁大学士,增设谨身殿大学士。设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并以封阁臣。鸿熙元年,仁宗设宏文阁,以杨浦掌理,“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明仁宗宝训),即负责听取意见,作为对内阁决策的反馈。当年,仁宗崩。宣德宣宗立,将宏文阁并入文渊阁,杨浦入内阁共事。宣德年间,宣宗特赐文渊阁印。内阁凡机密事,加封文渊阁印入内,其它公文加翰林院引移各衙门。
英宗正统三年(1438),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内阁,并为三孤,兼六部之职。已为至尊。其实,英宗尚幼,事皆决于太后。太后不欲专权,每事皆付内阁议决。内阁权始重。英宗正统七年(1442)翰林院落成。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与翰林院正式分立。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李贤“掌文渊阁”,始为首辅次辅之分。
弘治七年,内阁专设阁员典诰敕,嘉靖中止。嘉靖十六年,世宗修缮内阁馆舍,完备制度,内阁制度至此已备。
嘉靖世宗时,首辅权位渐重,“李时为首辅,夏言次之,顾鼎臣又次之”(明史·顾鼎臣传),至万历张居正至极。其时,一切政务由首辅票拟专定,次辅坐待之。
三·阁臣的选拔
阁臣的选拔有三种形式:特旨、廷推、枚卜。
特旨为皇帝亲自下旨擢拔入阁。始永乐建内阁,七阁臣皆为擢拔。后亦有皇帝幸臣密荐,而帝特旨入阁者。这种形式,要求皇帝对被擢拔者有较深的了解,因此选择范围较小,而且有给权臣以任用私人之弊。
后逐渐更为廷推,也称会推,即由九卿及各科道官员共同推举阁臣,由皇帝圈定。此法教公,但是随着晚明党争加剧,廷推逐渐陷入困境,随产生枚卜之法。
枚卜是由吏部推荐候选名单,然后由皇帝抓阄决定。初行于万历晚期,盛于崇祯年间。
阁臣的选拔,如明史载“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明史·选举志二),在隆庆朝之前,皆由翰林中选拔,以典诰敕为试。至隆庆朝穆宗时,“内阁政事根本,宜参用诸司,无拘翰林”(明史·骆问礼传),始参用诸司大臣。至崇祯时,国事变换,内阁选用已不以文辞为先,多以票拟、策对为选拔依据。崇祯帝还提出从六部每部擢拔阁臣。但随着明朝覆亡,此议未行。
四·内阁职权
内阁的职权大体有票拟批答之职、草拟诏敕与封驳之职、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经筵进讲之职。
1。票拟批答即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从票拟职权的初设看来,内阁只是秘书机构。然而,随着仁宗、宣宗时,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票拟成为内阁参与行政决策的重要手段。由于皇帝决策前,必须经过内阁的票拟,草拟政策处理意见,在皇权和司礼监权利较受限制的时期,重要的决策主要由内阁票拟决定。
票拟大约经历了“同宣协恭”、首辅专票、分票三个时期。早期,众阁臣商讨拟票,交由皇帝斟酌,若意见不合,则发还改票,多时可至五改,形成皇帝与众阁臣之间的政治协商。到了弘治以后,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同时由于帝权的衰弱乃至缺失,首辅的行政权力变得相当庞大。天启年间,魏忠贤矫旨命内阁分票,首辅不得专权票拟,渐成定制。但是首辅的权力依旧远远高于其余次辅。
2。草拟诏敕与封驳
诏敕的拟订初由翰林院执行。内阁制度完备后,翰林院与内阁分置,诏敕的拟订专由内阁。所谓封驳,即如果阁臣认为皇帝的谕旨不妥,或者是太监假传圣旨,可以封还不受,或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初,这就意味着皇帝的意志无法向下传达,也就不可能予以贯彻执行。
3。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
大约分为两种,一是召对顾问、咨询。二是密疏进言。对于密疏进言者,有专印,加盖即专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复。由于一般的奏章,都需传抄邸报,发于诸大臣知道,而密疏则可以留中不发。密疏就给了进言的大臣以极大的发言权,使其能够言他人所不能言,极大拉近了皇帝与密疏进言者的关系。因此密疏进言是一种极大的特权,也屡遭诟病。
4。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
这是内阁权力由内廷转向外廷的一种体现。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定期商讨日常重大事务的决策。其建于内阁建立之初。由于政务“必下内阁而后行”,内阁的日常行政权力由此得到巩固。内阁会审并未得到固定,始于仁宗而几经废立。初,天下刑狱决于三法司,刑部理刑名,督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仁宗命内阁参与会审重囚。宪宗成化年间罢之。隆庆元年高拱请复之。至崇祯,帝以特旨以内阁参与清理淹狱。内阁由内阁会审得到对司法权的干涉。但非固定制度。
5。经筵进讲之职
经筵,即为皇帝讲解治国、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讲。
(以上摘自《明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张德信著)
五。内阁机构
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并正五品,合称内阁(大)学士。初,不设署官,不制有司。景泰中,内阁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始制六部。
(以上摘自明史·职官志)
附: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第一,内阁条:
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凡车驾郊祀、巡幸则扈从。御经筵,则知经筵或同知经筵事。东宫出阁讲读,则领其事,叙其官,而授之职业。冠婚,则充宾赞及纳征等使。修实录、史志诸书,则充总裁官。春秋上丁释奠先师,则摄行祭事。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进士题名,则大学士一人撰文,立石于太学。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颁诏则捧授礼部。会敕则稽其由状以请。宗室请名、请封,诸臣请谥,并拟上。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吴元年革参议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二年革照磨、检校所、断事官。七年设直省舍人十人,寻改中书舍人。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九月,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置四辅官,告太庙,以王本、杜佑、袭斅为春官,杜斅、赵民望、吴源为夏官,兼太子宾客。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一月内分司上中下三旬。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寻亦罢。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悉罢诸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又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仁宗仁宗以杨士奇、杨荣东宫旧臣,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仁宗始置,阁职渐崇。其后士奇、荣等皆迁尚书职,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D. 大明成化年制瓷器如何辨别,市场到底如何
成化年制瓷器辨别,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必须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征;
成化瓷的工艺特征:
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来拍卖屡出天价,市场行情相当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点赞,谢谢
E. 朱见深的家族成员
明宪宗爱的万贵妃比他年长17岁。万贵妃,小名贞儿。年仅四岁进宫。正统十四年,奉命照顾年仅两岁的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成化帝朱见深。成化帝登基,想立这个宫女为皇后。不合礼法祖制,被生母周太后 驳斥。只好立为妃。皇帝终日临幸万氏,对新立的吴皇后看也不看一眼。万氏仗着皇帝的宠爱,对吴皇后也不怎么恭敬。一来二去,吴皇后终于暴发了。她不但下令扑打万氏,甚至自己动手。皇后吴氏不辨时势,还以旧眼光看人,只以为打得不过是一个宫女。谁知道成化帝怒不可遏,一气之下废了她,打入了冷宫。随之,成化帝想立万氏为后。周太后看她这么大年纪,长相也不怎样,坚决不同意。最后,立了王氏为皇后。
吴皇后前车之鉴,王皇后忧惧,因而对万氏处处忍让。成化二年,三十八岁的万氏生下皇长子,得封贵妃。一时之间,宠爱有加。可惜没过一年,皇子夭折,万贵妃从此不再有孕。
母凭子贵的愿望落空,万贵妃担心年老色衰,处处谗害宫廷妃嫔,凡有怀孕迹象的,无不使手段让她们堕胎,险些使成化帝一脉绝嗣,导致皇宫内外惊惧。然而成化帝却对她宠信有加。佞臣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等人纷纷贡献财物,笼络万贵妃,一时之间,外戚横行,奸臣当道,朝纲败坏。 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二十日,朱见深大婚。所谓大婚,专指皇帝的婚娶。朱见深当时婚娶的吴氏,是由父亲朱祁镇选定的。吴氏聪敏知书,通晓礼乐,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据称,由明英宗朱祁镇选定而育于别宫的女子有三名,即吴氏、王氏和柏氏。皇帝的婚事,自然是隆重的。但是,仅仅还不到一个月,吴皇后就被废。取而代之的是王氏,即后来的孝贞皇后。
吴氏被废背后的缘由,一直为人所猜疑。一种说法是太监牛玉专恣,讨厌太监牛玉的人想借机夺去他的权柄,故挑动皇帝废后。皇帝自己的说法是吴皇后“举动轻佻,礼度率略”,且可能在册立时牛玉有舞弊的嫌疑。然而,吴氏虽被废,但“舞弊”的牛玉却只是发配到南京的孝陵去种菜。迂腐的官员以为牛玉真是犯有欺君之罪,于是纷纷上疏说对牛玉的惩罚太轻。结果,朱见深将上疏的官员王徽、王渊、朱宽、李翱、李钧贬到边远的州去做专管刑狱的判官。因此,“牛玉舞弊”的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真正的原因是吴皇后得罪了皇帝宠爱的万氏。
吴皇后对万贵妃十分气恼,大概是恨朱见深与万氏的暧昧关系,最后她以后宫之主的身份杖责万氏。皇帝获悉此事,便毫不犹豫地废了吴皇后。继立的王皇后,自然从中吸取了教训,对万氏的态度比较友善,不大理会万氏的横行霸道。王皇后的明哲保身态度,以及皇帝对万氏的宠幸,使万氏成为成化朝后宫真正的主人。
成化四年(1468年)秋,出现了几次彗星。在古代,彗星的出现意味着不祥。于是,大学士彭时、尚书姚夔也上疏请求皇帝要扩大宠幸的范围,以广后嗣。皇帝表面上同意,但行动中仍然专幸万氏。所以,万氏在宫中越发地骄横起来。太监中谁违背了她的意思,就立即被赶出宫去。宫中的妇女一旦谁与皇帝发生关系并且怀孕的话,就千方百计命人进药汤,使其堕胎。贤妃柏氏生下一子,即悼恭太子,也为万氏所害。后来的明孝宗,若不是宫中的宫女、太监、废后吴氏、周太后的百般保全,恐怕也遭了万贵妃的毒手。但是,即使这样,宪宗朱见深对于万氏一直非常有感情。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氏暴病身亡。宪宗非常伤感,哀叹说:“万氏长去了,我亦将去矣!”辍朝七天,谥万氏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万贵妃的骄横,不但影响了成化一朝的内宫的生活,而且还间接地影响到外廷。一些士大夫,不顾颜面,乐意与万贵妃及其家人相结纳。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大学士万安。万安,字循吉,眉州人,正统十三年进士。万安此人虽无学问,做大学士期间只知道依从皇帝,被人称作“万岁阁老”。
成化七年(1471年),已经入阁的万安与另外两名大学士彭时、商辂(lù)一同去面见皇帝议事。彭时和商辂向皇帝提出,京官的俸薪不宜削减。皇帝同意了。万安在旁边,立即叩头高呼万岁,弄得彭时、商辂也只得同时趴下高呼万岁,之后退出。这么一次精心安排的议政会议,大学士们本来是想要解决很多问题的,却因为万安这一声“万岁”,遂告流产(按明朝惯例,大臣呼“万岁”即是奏事完毕)。从此宪宗基本上不再召见大臣。此后,大学士尹直想得到宪宗的召见直接面谈朝政问题,万安便劝阻道:“当初彭公请皇上召见,一句话不对劲,就立即叩头称万岁,让人笑话呀!我们每件朝政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让太监们选择给皇上,比当面议政好得多呀!”
一句话,竟然把当初自己演出的丑剧全部归过于彭时,可真算是“不学有术”。他最无耻的杰作,恐怕是在给宪宗的奏疏中大谈房中术。后来,孝宗在宫中见到这些奏疏,文末署名“臣安进”,于是派太监怀恩向万安问罪:“这可是一个大臣做得出来的?”万安却一点羞辱的感觉也没有,只一个劲地叩头,连辞职的场面话都不愿说,脸皮可真厚,所以当时的人讥讽万安,说他“面如千层铁甲,心似九曲黄河”。
作为一个政客,万安肯定觉得自己最成功之处就是结交上了万贵妃。只是,不曾令万贵妃想到的是:她死后不久,孝宗即位,有人上疏要查办曾经与万贵妃交结的人,万安就赶紧申辩说:“我和万贵妃早就不来往了。”其实,也许正是万安的无能与软弱,才使万贵妃的影响力没有过度地在外廷扩散。不过,万安只是一个油滑的小人,而不是一个十恶的坏蛋。他做大学士时还做过一件好事,就是顺应当时的情势请求宪宗废除了西厂。 成化一朝的储位,是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就确立了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年仅6岁的朱祐樘被立为太子。纪氏很小的时候就入宫,据说,成化初年的大藤峡之战,政府军队俘获了许多瑶族的子女。其中面貌姣好的女子就送进宫中做了宫女。纪氏正是瑶族土官的女儿。纪氏聪慧,而且知书达礼,在宫中负责内库的事务。后来,纪氏与宪宗的一次邂逅,就怀上了朱祐樘。之后的事情,就与许多的宫中阴谋版本类似,得宠的万贵妃千方百计企图加害纪氏,而宫中善良的太监如张敏、怀恩以及被废的吴后、宫女们则尽力保全。据说孝宗刚生下来的时候,头顶有一寸左右没有头发,说是药汤对胎儿的损伤所致,显然还是遭了万贵妃的毒手,只不过真命天子命不该绝罢了。朱祐樘在皇宫的一个偏僻之所(安乐堂)生活了6年,一直不敢公开露面,甚至连胎发都不敢剪。
在朱祐樘之前,宪宗已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万贵妃所生,早就死了。另一个是柏妃所生,却被万贵妃害了。因此,宪宗刚开始一直以为自己将无后,有一天太监张敏给宪宗梳头,看到自己的白发,宪宗不禁感叹:“老将至矣,无子。”张敏突然跪下说:“圣上已有后,匿不敢现。”宪宗这才知道自己已有子,非常高兴,便立即要见自己的孩子,纪氏给孩子穿好衣服告诉他:儿啊,你走了,我也活不了了!(儿去,吾不得生)那个穿黄袍的就是他的父亲。宪宗看到孩子顿时老泪纵横,抱着孩子说:“是吾子,类我(是我的孩子,长的就像我)”。几个月之后,就把朱祐樘立为太子。但是,万贵妃却深怀怨恨。据说万贵妃在宪宗认子之后,日夜哭泣说:“奴才们竟敢欺骗我!”接着,纪氏就死了。死的原因据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的一个老太监说是自缢的。太监张敏也因为害怕万贵妃的报复而吞金自杀了。明眼人也许都知道,万贵妃自然容不得这个孩子。于是,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对宪宗说:“你还是把孩子交给我照看吧!”从此,朱祐樘就一直生活在祖母的仁寿宫中。有一天,万贵妃说要请皇太子过去吃东西。周太后就对孙儿说:“孙儿你去那里不要吃东西。”朱祐樘到万贵妃那里,万贵妃给他食物,朱祐樘就说:“吃饱了。”(已饱)万贵妃就说:“那喝点汤吧!”朱祐樘说:“怕有毒。”(疑有毒)万贵妃非常生气地说:“这小孩子才几岁,长大了还不吃了我?”
这件事,自然对万贵妃深有影响。废储的事,也许从此就埋下了伏笔。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宪宗发现内库里的金银都花光了,就对当时的大太监梁芳、韦兴说:“靡费帑藏,实由汝二人!”接着,皇帝又说:“我不追究你们,后人会责怪你们的。”两个人听后非常担心,就撺掇万贵妃把她也不满意的朱祐樘废了,改立邵妃的儿子。这一年的三月,宪宗听了万贵妃的谗言,要将朱祐樘废了。太监怀恩苦谏,却被贬到凤阳去守陵了。幸好,泰山连续地震。钦天监的人说应在东宫太子身上。宪宗认为,祐樘是天命的合法继承人,才打消了废储的想法。易储一事虽然没有成功,却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万贵妃对于成化朝宫中事务的影响,也反映了成化朝宦官的作用。 明代的皇帝实际上从太祖开始,就基本上接受“宦官官僚政治”的思想。有历史学家曾指出,明太祖使用识字的宦官并在宫外的政府中委以重任,而《明史》中反复提出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其实根本不存在。明成祖的时候,宦官执行任务的范围明显更广,例如郑和就是明代历史中最著名的宦官。英宗时王振的专权,首开明代宦官专权的乱局。成化朝则出现了宦官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而且宦官专权与特务政治进一步结合,特务组织成为宦官专权的利器。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一位都察院的官员上疏,抱怨宦官的数目已经突破了一万人,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当然,宦官所带来的财政负担对于朝廷和士大夫的威胁是次要的,真正对士大夫构成威胁的是宦官的乱政。
成化一朝专权的宦官,基本上都是依靠万贵妃而起家的。汪直、梁芳、钱能、覃勤、韦兴等人,都是万贵妃的私臣。他们总是借万贵妃修建寺庙的名义,在外面大敛民财,一面贡献给万贵妃,一面自己揣进腰包。当然,其中专权而能乱朝政的,当是汪直与梁芳。
据说,汪直曾经到江南,听说绍兴杨继宗是个品行很高的官员,就前往拜会。汪直看了杨继宗后,说:“人们都说杨继宗,却不料长得这么丑陋。”杨继宗冷冷地回答说:“我虽丑陋,却还不至于损伤父母给我的身体。”汪直没有吭声。杨继宗这句话,意在讥刺汪直是一个阉过的太监。后来,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最贤明?”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者,唯杨继宗一人耳!”此可见汪直之大度。
汪直专权的利器是西厂。我们可以开句玩笑,汪直专权的利器还有“两钺”(钺,古代兵器)。不过,这个玩笑的制作者是宪宗身边的一个小丑。古时宫廷中常蓄养一些俳优,专供皇帝娱乐,所表演的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的,其中有些还讥刺时事,类似现代的小品。宪宗身边就有一个名叫“阿丑”的小太监。有一次阿丑奉命为宪宗表演。阿丑就表演一个喝醉酒的小太监撒酒疯。小太监喝醉了酒,正撒着酒疯,旁边人告诉他说:“皇上来了。”小太监根本不理睬。旁边人又说:“汪太监来了。”小太监立即避走,边走边说:“今人但知汪太监也。”
接着,他又扮演汪直,操着两柄“钺”来到皇帝身边,说:“我带兵全仗此两钺。”旁人就问:“你的钺是什么钺呀?”阿丑说:“王越、陈钺。”宪宗听了这样的笑话,自然是开怀一笑,但笑过之后呢,自然不能不有所省悟。因为,所谓王越、陈钺,实际上不过是交结汪直的两个大臣。
成化十四年(1478年),竟还有一个名叫杨福的江西人伪称汪直,纠集一班无赖扮演校尉,从芜湖一路招摇撞骗至福州,吓得沿途官吏屏息听命。汪直本人,后来也逃过了惩罚,寿终正寝。在明代专权的宦官中,他可能算是最幸运的一个。
梁芳在成化一朝,虽然不如汪直那般有权势,但却在另一个方面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秩序。汪直的权势,是笼罩于成化一朝政治、军事领域,而梁芳的恶劣,则主要是在经济上的挥霍与靡费钱财及任用佞幸小人。也许可以这样说,汪直爱权,而梁芳爱钱。梁芳知道,要得宠于宪宗,最好能得到万贵妃的信任。所以,梁芳与其亲信韦兴,不断地将珍珠、奇货、宝物贡献给万贵妃。然后,又利用为皇宫采办宫中奢侈品的借口出京,在地方大肆搜刮。据说,在梁芳的挥霍下,内库中前几朝累年积蓄下来的七窖金子都花光了。
所以,从成化一朝的历史来看,其挥霍程度也是很惊人的。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明代后期那样的赤字,正如学者孟森说,只不过是“前数代之遗泽,一朝不易枯竭耳”!梁芳为了弄到更多的钱,甚至开始卖官鬻爵起来。像李孜省、僧继晓这样的佞幸之徒,都是梁芳荐进的。李孜省最初是江西布政司的吏员,由于贪赃被削职为民,却因为学习过五雷法这样的方术,而受宪宗宠幸。僧继晓据说知道“秘术”。他靠着梁芳的引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僧继晓的母亲是一个娼妓,继晓竟然请求皇帝旌表他的母亲,而皇帝也下令不需要审核,直接就为他的母亲立起了牌坊。甚至,皇帝还经常将宫中的宫女赐给继晓,供其淫乐。终成化一朝,梁芳始终得宠于宪宗。只是孝宗即位以后,梁芳才被谪居于南京,不久下狱。
F. 成化年制四字款真假
你这件瓷器是哥窑瓷,你说的“碎玻璃一小片一小片”是哥釉的金丝铁线。由于看不到图,不敢说“真假”。你自己可以根据以下对照一下:
宋元以前瓷器(鉴定)看造型,明朝以后瓷器(鉴定)看款式。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5、官窑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民窑则多样些,有“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大明成化年制”等。民窑瓷器款识字体略草率,不如官窑规整。无论官窑民窑,青花楷书款识占全部成化款识的绝大多数,其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
由于成化官窑瓷器成就卓著,自明代正德朝开始即被仿造,嘉靖至万历时期已成为一种时尚,虽有破绽可寻,毕竟已达到形似的程度,给鉴定造成一定困难。清康、雍、乾时期,仿成化款非常盛行,有些仿得很成功,能达到神似的程度。
我网络空间里有详细介绍,还有成化本年的和康熙年彷的瓷片标本,你可以参考一下
G. 《成化十四年》中汪直对冬儿是什么情感
前段时间《成化十四年》因为收官让很多观众们觉得很是失落,甚至说出看完《成化十四年》,都不知道追那部电视剧的感慨。不得不说,改编自梦溪石同名小说 的《成化十四年》这部剧的亮点不少,除了双男主六品推官唐泛和锦衣卫总旗隋州两人联手破案的剧情,以及各个案件跌宕起伏的发展,更圈粉的莫过于西厂厂公汪植这个人了。
- 冬儿在剧中是什么身份
在一开始,冬儿这个角色就因为吃货圈了不少粉丝。冬儿在剧中的经历,在一开始可以说非常悲惨了。曾经在房东家担任侍女的她,因为女主人被杀,房东便决定将仆役们都遣散了。这对于本就没有去处的冬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曾经在这家住过的唐泛,看冬儿可怜,便把她买了下来。虽然买了下来,但是唐泛并不想让冬儿做他的侍女,两个人还以兄妹相称。而且,向来孤独的唐泛,因为冬儿为他打扫卫生、添衣做饭,使得这个从来没有感受过温暖的唐泛,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冬儿的身份得到曝光,作为瓦剌的公主朵儿拉的妹妹,冬儿在推理案件中有那样精彩的表演也合情合理。
H. 朱祁钰的家庭成员
儿子 怀献太子朱见济(1448年8月1日—1453年3月21日),朱祁钰独子,母为杭皇后。朱见济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七月初二日出生,景泰三年四月乙酉(1452年5月11日)立为太子,次年二月己亥(1453年3月21日)夭折,谥号怀献太子。天顺元年(1457年)追废为郕王世子。直至南明灭亡,朱见济也没再被承认为太子。 女儿 两个女儿,皆为汪废后所生。
其一固安公主(1449年—1491年),明景帝朱祁钰的嫡长女,生母汪皇后(孝渊景皇后)。公主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正月二十七日巳时,当时朱祁钰身份是郕王,她封为固安郡主。朱祁钰即帝位后,景泰初年封为固安公主。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被废去了公主封号,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十日复封固安郡主。公主的母亲汪氏在景泰三年就被废黜,英宗复辟后汪氏带着两个女儿住回原来的王府,日日念佛。公主受母亲影响,也日日吃斋念佛。明宪宗成化年间,公主年已长,宪宗以阁臣奏,于成化五年十一月下嫁宗人府仪宾王宪,礼仪视公主,以故尚书蹇义赐第赐之。固安公主是明代唯一被降称郡主的公主。公主薨于弘治四年二月十一日,葬仪视公主。在今北京八大处出土了郡主的墓志。《明故固安郡主圹志铭》记载:明弘治四年(1491年)五月九日“葬翠微山之原”。
另一女封号不详,年纪比固安公主小,稍长斋素,矢不下嫁。
I. 明清瓷器中最著名的是什么瓷
明清各朝的瓷器各有不同的名贵瓷种!
比如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和红釉瓷,成化的斗彩,
弘治的黄釉瓷,
康熙的青花和五彩及豇豆红瓷,
乾隆的珐琅彩,
雍正的粉彩和色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