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州评弹的起源发展

一、简介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

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二、起源与发展

1、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

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2、苏州弹词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

清代初年,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康熙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至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日益增多。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迅速发展,此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即于此时出现。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年),苏州出现的女子弹词以常熟人为多数,弹唱的开篇、书目、曲调和当时流传的大体相同,但多数不会说唱整部,只会说“书中的一段”。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从艺人员激增。据民国16年(1927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艺人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十分激烈。表现在书目上求新,唱腔上创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场所上要标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参加登记的苏州弹词艺人有600人,其中苏州市区480人。登记后,这些艺人分别参加了各地评弹演出团体,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作艺术改革。

(1)苏州弹词流派演唱会扩展阅读

苏州评弹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在第四届中国昆剧评弹艺术节上,二十八场评弹正在精彩上演,苏州光裕书厅及评弹博物馆书场每天听客满座,其中不乏蓝眼睛、高鼻梁的“洋听客”,他们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

一位新西兰听众说,我虽然听不懂曲目所唱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欣赏美妙的旋律,在这幽深的巷子内,听到这样糯软的吴语,终于找到真正的“东方”音乐的味道。

苏州评弹在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中颇具影响。二00五年五月,纪念陈云诞辰一百周年评弹演唱会在纽约华埠举行,约一百名侨界人士出席。

同年,苏州著名评弹演员盛小云举办的台湾演唱取得园满成功,当晚,在台北另一个顶级剧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柏林爱乐“贝多芬之夜”也正在演出,形成同城对垒的局面,盛小云演唱会票房却未受任何影响,销售一空,台湾观众的热情也完全可以和柏林爱乐媲美。

二00六年八月,评弹《四大美人》香港首演轰动观众意犹未尽,好评如潮。

苏州评弹唱出国门,外国人士为之倾倒。在意大利金璧辉煌的大剧场首次演出苏州评弹,轰动了罗马城;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艺术节”苏州评弹专场演出,主办方特把演出场所设置成具有江南特色的茶馆书场。

在第二十八届世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女士来苏州后,就被“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所折服,对评弹艺术赞不绝口。

2. 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的流派

京韵:刘白骆(刘宝全 白云鹏 骆玉笙) 弹词不懂

3. 苏州弹词影响深远的有那位著名艺人

历代多有著名艺人出现,其中影响深远的有清乾隆至同治间的“陈、俞、马”三大流派。“陈”即陈调,由乾隆年间(1736~1795)的陈遇乾所创,唱腔受昆曲、苏滩影响,风格稳健、苍劲,适于表现中、老年角色;“俞”即俞调,由嘉庆年间(1796~1820)的俞秀山所创,真假嗓兼用,音域宽广,风格抒情、婉转。

4. 苏州评弹去哪里听最好求推荐。

苏州评弹去光裕书场听最好。

过去茶馆和书场仿佛一对双胞胎,是茶馆总带着书场。上午开茶馆,下午开书场,好不热闹。如今,评弹虽然没有流行歌曲那般的受大众宠爱,可在苏州,还是有众多的听书迷,也保留了一些别具特色的书场。去那里坐坐,如同亲临真实的市井,体察着感性的百姓生活。

5. 苏州弹词的演出是( ) A自弹自唱 B.一人坐唱 C.多人站唱 D.一人站唱

苏州弹词的演出是(
)
A自弹自唱
B.一人坐唱
C.多人站唱
D.一人站唱
选A

6. 苏州评弹发展早期有哪三大流派唱腔

早期苏州评弹分为三大流派:即陈调、马调、俞调,三大流派具体如下:

1、陈调

创始人陈遇乾,早年演唱苏州昆曲,后改习弹词,用嗓与昆曲相近。他以大嗓演唱为主,音色宽厚,苍劲,间或杂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怆之感。一些有造诣的艺人在演唱陈调时都带有自己的风格,如刘天韵所唱的《林冲踏雪》,如今陈调多作为书目中老年角色的唱调。

2、马调

马调是评弹艺术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流派。马调以吟诵为主,音乐性不强,但节奏明快流畅。为马如飞所创,经其后辈师承的发展,马调已初步形成体系。如有魏玉卿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而成的魏调,魏玉卿又传子魏含英,他又对魏调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加强了音乐性。

3、俞调

是俞秀山吸收江南民间音乐,丰富了唱腔旋律而形成的流派。俞调音域宽,唱腔包涵了高亢与低沉,委婉与平直,刚劲与柔和,音域较宽。曲调十分优美动听。多用于表演女性角色,善于展现女性的哀怨、悲伤。如开篇《宫怨》为其代表性唱段。

(6)苏州弹词流派演唱会扩展阅读:

苏州评弹的演出形式

1、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2、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

3、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7. 苏州弹词的主要唱腔流派及各流派的特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8. 苏州弹词主要唱腔流派和艺术特色

苏州弹词简称“弹词”,又称“小书”,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一 苏州弹词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 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
主要流派有:小阳调,马调,祁调,徐调,薛调,沈调,夏调,周调,俞调,杨调,陈调,姚调。

小阳调,是弹词艺人杨筱亭所创。在当时普遍弹唱的“书调”基础上,根据说唱内容及个人嗓音特点,形成自己的流派唱腔。称“小杨调”。一说,其唱腔不全用真嗓,且其假嗓高腔比较突出。内行称真嗓为“阳面”,假噪为“阴面”。因其阳面中夹用阴面,故称“小阳调”。
小阳调的特点是起句多用本嗓,抒情处转用小嗓,落调时常用高音小腔。曲调清丽,韵味隽水、与俞调相比较,俞调偏于委婉软和,小阳调偏于劲健刚烈,并多短腔、此戏是因为它形成于刻画白娘性格,需要集中有刚的缘故。

马调是评弹艺术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流派。为马如飞所创。以吟诵为主,音乐性不强,但节奏明快、流畅。经其后辈师承的发展,〔马调〕已初步形成体系。如有魏玉卿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而成的〔魏调〕,魏玉卿又传子魏含英,他又对〔魏调〕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加强了音乐性。马如飞以擅唱《珍珠塔》而闻名,人称“塔王”。

祁调的创始人是祁莲芳。祁调渊源于俞调,唱时真假嗓并用,以假嗓为主,但在发声方法上,俞调放而亮,祁调收而抑。润腔亦有很大不同,自有其独特的韵味。祁调幽雅娴静,委婉缠绵,以表现闺阁女子悱恻凄切的感情为主,琵琶伴奏,加上上手陈莲卿以三弦打节拍的衬托,颇具特色。在三四十年代时,通过电台播唱,在听众中较有影响,以《双珠凤·霍定金私吊》为主要代表节目

徐调是徐云志所创的流派唱腔。采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创出了“长腔”、“短腔”、“长短腔”、“长长腔”、“变腔”、“新腔”等9种唱腔,丰富了苏州评弹唱腔的表现力。形成了唱腔委婉、节奏舒缓的“徐调”,人称“糯米腔”、“迷魂腔”。

沈调,薛调。弹词艺人沈俭安与薜筱卿于1924年拼为双档演唱。沈、薜调共同的特点是吐字清晰、明快流畅,但由于二人的个性、秉赋及在书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沈俭安嗓音哑糯,行腔委婉,韵味醇厚,而薜筱卿嗓音清脆,吐字锉锵,口角爽利、两种唱腔正好互相映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沈薜还擅于叠句连唱,一气呵成。薜调以其明快爽利,适宜于演唱现代题材的唱词及白话开篇。流传的节目有《螳螂做亲》、《一双军鞋重三斤》、《找为人民守海岛》等。

夏调,是夏荷生继承“俞调”所创的流派唱腔。他定音较高,以响弹响唱为特色。演唱时,上半句用假嗓,下半句用真嗓,真假嗓结合十分贴切自然。他演唱的《描金凤》有很多创造,人称“描王”。

周调创始人为弹词名家周玉泉。周调以亲切含蓄、温文舒缓为特色,结构严谨、节奏平稳、板眼分明、咬字清晰。叙事、表达内容明白晓畅,既充分发挥说唱音乐的的吟诵行腔特点,又注重唱腔的音乐性,婉约多姿,稍带鼻腔共鸣,饶有韵味。三弦伴奏,亦显雅逸。

俞调,俞秀山所创。“俞调”音域宽,唱腔包涵了高亢与低沉,委婉与平直,刚劲与柔和,曲调十分优美动听。主要传承人有朱耀笙、朱介生、朱慧珍、江文兰等。开篇《宫怨》为其代表性唱段。

杨调,杨振雄是所创的唱腔流派,又称龙调。杨调保持了弹词单档说书,说和唱紧密结合的特点。说中有唱,唱中有说,包括口中八技。杨调发挥了弹词唱腔的吟诵体特色,适当融入抒情成分。他不务旋律的花俏华丽,着重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并吸收昆曲的发声、润腔方法,唱时,真假嗓并用,转换自如,音域宽广。常根据感情需要自由行腔,并以跌宕起伏的散板形式和句末顿挫分明的长拖腔,同时,加上速度快、跳跃性强的戏剧效果。其唱腔雄健、豪放、声闳气贯,间有凄切苍凉之处,激情撼荡,感染力较强。

陈调创始人陈遇乾。他早年演唱苏州昆曲,后改习弹词,用嗓与昆曲相近。以大嗓演唱为主,音色宽厚,苍劲,间或杂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怆之感。

姚调,姚荫梅所创,她以刻画人物,描摹世态细腻生动及语言诙谐为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单档说书的风格,形成了重在语调语意、语气的表达的朴质、自由的唱腔——一姚调。姚调以普通的书调为基础,受了小阳调的一定影响,以本嗓为主、偶也交入用假嗓的小腔。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调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灵活自如,力求对内容表达均贴切和透切。

大致就这些,你可以参考一下网络。我给你留下网址。

9. 苏州评弹的演出形式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10. 俞秀山对后世苏州弹词唱调有什么影响

俞秀山,清嘉庆、道光年间苏州弹词艺人。艺名俞声扬。江苏吴县人。时为苏州评弹“四大名家”之一。擅唱《倭袍》、《白蛇传》等书。其唱腔被称做“俞调”。演唱时多用小嗓,抑扬委婉,对后世苏州弹词唱调的发展影响颇大,近代一些流派唱调如“小阳调”、“夏调”、“徐调”、“祁调”等,都是在“俞调”基础上发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