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山歌调

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除了单声部民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

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富宁皈朝山歌调、靖西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尤其著名。

『贰』 柳州有什么山歌 柳州山歌

柳州山歌属于民间歌谣,它的精华部分在于歌词,因此,我们将其列入口头文学进行申报。柳州山歌的基本内容如下: 柳州山歌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形式。其中对唱是柳州传统山歌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对唱俗称对歌,是歌手或歌队互相比试歌才的竞赛形式,因此又成为赛歌、打擂台,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竞赛性,一般在举办歌圩时进行。歌圩,是壮族人民定期集聚的传统歌唱节日,也称为歌节、歌会。举办歌圩的场所称歌场,多选在山坡、河畔及歌手们约定的地点举行。其规模少则数十人,多则成千上万。时间从早到晚,乃至通宵达旦,持续数日。每逢“三月三”、中秋节等喜庆日子,四面八方的山歌手和歌迷们都汇聚在一起,举行盛大的对歌比赛活动,称为“赶歌圩”。歌圩举办之前,歌手们便相邀结伴,组成歌队。一般都是经常在一起唱歌相熟的老搭档组成一队,每队三五人不等。演唱柳州山歌都是即兴创作、临场发挥的,歌队中通常有歌师一名,专门负责现场编词出歌。另有歌手若干,专门负责对歌演唱。有时,歌师也参与对歌。进入歌圩,各队互相选择对手,摆开阵势,相对而立或坐,群众四周围观形成一个歌场。
正式的对歌比赛有规定的程序,开头要唱开台歌,开台歌是指歌会开始、正式赛歌之前歌手们所唱的山歌。每次歌手们聚会对歌,开台时,总要先唱上几段表示友好的客气歌,因此,开台歌也叫“客气歌”。开台歌的内容大都以歌手们互相表答相会重逢时的喜悦以及他们对山歌的酷爱之情为主,唱时气氛融洽,感情笃真,其中不乏幽默的调侃逗趣。如遇新老歌手对唱,新歌手往往会乘此良机想方设法向老歌手请教,而老歌手也总是当仁不让,把自己唱歌的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对方。在开台歌中,歌手们还常常互相称赞对方的歌才,其语言生动活泼,还不时夹带着一些辛辣的比喻,精彩绝伦,妙趣横生,让听众为之捧腹。
开台歌后,便进入正式的对歌比赛阶段。传统的赛歌对内容、腔调等一般没有固定格式,赛歌一开始,歌场气氛立刻变得紧张热烈起来。赛歌双方锋芒毕露,毫不相让,用词诙谐风趣,出歌迅速犀利,千方百计想压倒对方。这又表现出柳州人不甘落后,敢于争先的性格。整个赛歌阶段,歌声此起彼伏,围观的群众便成了现场裁判。每到精彩之处,群众鼓掌欢呼,呐喊助阵,歌场情绪热烈欢快。
赛歌接近尾声时,双方会自动唱起“分手歌”。一般情况下,此时对歌输赢己见分晓,双方对上几分钟后便告结束,内容多以互祝吉祥,相约下次再会为主,对歌情绪平和友好。而如遇两队实力相当,双方都不肯放过这最后时机,反而利用剩下的有限时间来充分表现自己。这样你来我往,各施其能,往往在这尾声部分再掀高潮,让听众大饱耳福。
对歌中还有一种较为独特的形式叫盘歌,其格式较为严谨,歌词大都为七言四句,对仗工整,一般采用排比句式。内容包罗万象,多以群众熟悉的地貌山川、花鸟鱼虫以及生活常识、农业知识为主,也有唱历史人物、事件和故事的。 传统的柳州山歌主要演唱壮语和柳州方言两种语言,分为“欢”与“加”两大类。
1、“欢”是流行于壮族聚居地区的山歌,通常也称为“壮欢”,用壮语演唱。其基本形式是“四句欢”,每段歌为五言四句。歌词韵脚独特,为“腰脚韵体”。既一、三句的脚韵对二、四句的腰韵。曲调为简单乐段的重复,分二声部,演唱时音色质朴、淳厚、高亢,明亮,有一字对一音的特点,欢的变体很多,主要有“嵌句欢”、“勒脚欢”、“长短句欢”几种。
嵌句欢时在五言四句中嵌入三言二句,形成“五三五”的格式。如“每逢三月里,好天气,满山林秀丽;百花开枝头,嫩微微,人人都赞美。”其中“好天气”、“嫩微微”就是嵌入的三言二句。“勒脚欢”的勒脚,是指把两段“四句欢”的第一段分成a、b两联,(每联二句)分别将其“勒”于第二段的C、d两联之后(即“脚”下),从而构成三段。(见图“勒脚欢”)
这是一种独特的歌词重复法,曲调则是变奏型的三段体形式。
长短句欢的歌词格式为七言二句加五言二句,但歌腔却是七言歌词只有两小节(2/4拍子)旋律,五言歌词却有三小节旋律。
壮欢流行于市辖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原郊区太阳村镇等讲壮语的农村地区。因市内会讲壮语的人不多,所以,市区内的山歌是很少演唱壮欢的。
2、另一类是在壮汉等多民族长期杂居的市区里盛行的柳州山歌,叫“加”。这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唱“加”时,歌手按习惯约定俗成都用柳州汉语方言答唱,腔调接近口语,群众一听便懂,特别富有吸引力。“加”的歌词基本形式为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押韵或二、四句押韵。如“高山岭顶有蔸藤,藤小开花十二层;我俩有心爬上去,管它藤断石山崩。”有时为强化语气,改为以三字句开头,如“妹心焦,想哥得多病成痨;不信你到妹门看,药渣堆有三尺高。”这样就形成了三七七七结构的“三言首”格式。还有因演唱情绪的不同,在歌词中加入各种忖词的。在演唱情歌等偏于抒发情感的山歌时,多有在歌首加特定韵(忖)词,如以“哎”作引音,声音由高到低,委婉缠绵。还有于歌词句子中间加入忖词的,如《石榴青》:“石(呢个)榴(哇)青(俪),问妹出嫁(嘛)是招亲(俪);妹你招亲就(呢个)招我(俪),人又能(哪)干(哪)又(哇)痴情。”而在演唱一些风趣诙谐的山歌时,又有在各个乐句中加入地方俚语作付词忖句的。如《登登调》:“天上星子(登登嗬)朗朗稀(嘛歇歇),莫笑穷人(零零落啁亲呀我的妹)穿破衣(嘛哈),十个手仔(登登嗬)有长短(嘛歇歇),山中树木(零零落啊情呀我的妹)有高低(嘛哈)。”这些变化,使得“加”的演唱更加活泼风趣,韵味十足,地方特色更加浓郁。
除壮、汉山歌外,柳州还有侗、苗、瑶等多民族语种的山歌,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融汇,使得柳州山歌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柳州山歌作为口头文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的的传诵目的是表情寄意,即要将自己所表达的思想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交代出来,与欣赏对象达到高度一致的共鸣。
如叹苦情的:“难了难,一筒白米煮九餐;长颈葫芦装糯饭,装进容易倒出难。”
又如谈情交友的:“鲤鱼见水尾就摆,哥今见妹心就开;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柳州山歌包容了中国民歌中所有的表现手法,其中赋比兴是最突出的特征,这个特征在柳州山歌中比比皆是:
如赋,即直抒胸臆:“莫唱先,三姐今天不得闲;等到明年中秋夜,再来和你唱三天。”
如比,即比喻,其中又有明喻和暗喻。明喻:“想妹想得哥心焦,想妹多来病成痨;不信你到哥门看,药渣堆有三尺高。”暗喻:“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
如兴,即以他物寄意,落句点题:“百鸟飞过万山重,口口声声叫艰难;铜罐里头煨猪胆,先苦后甜要耐烦。”
此外,柳州山歌还具有民歌固有的诸多优点。
1、语言生动形象。民歌中的语言,与知识分子的书面语言有着天壤之别。柳州山歌中的语言是歌手如同信手拈来,但又生动贴切,恰到好处。柳州山歌的语言往往借助自然环境中的花草树木、江河山川及劳动中的用具器物。如:“谷子下锥就见米,灯草剥皮见妹心;嘴边笑笑同哥讲,眼睛斜斜望别人。”
2、充分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精神。如:“那天得见妹一面,害哥魂魄满天飞;请了三个道师佬,喊了九天魂不归。”
3、形式多样化。柳州山歌一般为七字四句的组合形式,但也有灵活得变化,如三字头的,即三七七七的句式。韵脚一般为一二四句押韵,也有二四句押韵的。壮欢则采用腰脚韵。
4、充分使用叠句和双关词。如:“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久闻);蜘蛛结网三江口,水冲不断是真丝(思)。”
5、格律化十分严格。柳州山歌虽然是民间口头文学,歌手也都来自民间,大都一字不识,但由于师承关系,语言中的严格要求也一代一代承袭下来,其中,柳州山歌语言的平仄十分规范。 柳州山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上:
1、交友择偶:
柳州山歌与当地传统婚恋方式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也是其最明显的社会传统功能之一。古时,柳州民间就有以山歌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习俗。千百年来,柳州人民代代相传,用山歌表达自己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创造了独具魅力、脍炙人口的柳州情歌。情歌包括见面歌、赞美歌、试探歌、赠礼歌、约会歌、相思歌、分别歌等内容,其中有许多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句段。如表示青年男女初次会面时腼腆心情的“新打镰刀难转弯,初会情妹开口难:心中好比擂战鼓,脸皮好比火烧山。”赞美对方的“妹娘养妹白如藕,十指尖尖象棉球;上街走路咳声嗽,后生听见口水流,”互相试探问情的“星子要亮又不亮,月亮要落又不落;哥想连情又不讲,冷水烫鸡毛不脱。”倾诉相思之情的“破开手臂藏红豆,入肉相思痛在心;想哥想出一身病,脸比竹叶还要青。”表达离别之苦的“送哥送到毛竹山,手抓竹子心又酸;眼泪流到竹子上,六月日头晒不干。”海誓山盟的“生不离来死不分,生柴不离死柴根:生来我俩共碗饭,死了我俩共堆坟。”……这些山歌比喻贴切,夸张大胆,语言朴素而感情丰富,内容平易却寓意深刻,对答沉稳又机智幽默,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承历史:
柳州人有以歌代言的习俗,歌手们用历史歌来传承历史。其中讲述古代民族历史的称为古歌,古歌多与历史故事和民间神话传说有关。如流传在柳江县的壮族创世古歌《世间万物从哪来》“……布农种出米,米撒满天下;伏仪来造人,人生满六国。根基在海屯,蚂蝗牵他来;天下百姓家,我们是壮人……”(布农:壮语,即神农。伏仪:壮语,传说古代洪水淹没世界,因伏仪兄妹得雷王送得一颗牙齿,种下生出葫芦,俩兄妹坐在葫芦里得以生存,后来,他俩结为夫妻,繁衍后代。)这首古歌以壮族盘歌的方式,一问一答,讲述了布衣种米、伏仪造人的壮族神话奇特的创世说。融水苗族的古歌《迁徙歌》,则用山歌的形式记述了融水苗族经过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融水的历史。歌中唱道:“公从整海来(整海:洞庭湖)……公到雷公山(雷公山:指贵州雷山)……公顺清江下……公到古梅筛(古梅筛:从江一带)……冲出去,打杉告(杉告:贝江一带)……散在元宝、九万山……”讲述了融水苗族先民原来住在洞庭湖,被苛捐杂税所逼,逃到贵州雷山,顺清江到达从江一带流迁到融水县境元宝山西面和南面的贝江流域。值得注意的是,壮、苗等少数民族原来都无文字,很多历史就是通过山歌而得以流传下来的。目前,类似的古歌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传唱革命历史的山歌。在2001年举办的柳州中秋鱼峰歌圩上,柳城歌手朱明生现场演唱了一段这样的山歌:“历史长河弯又弯,波浪滚滚奔向前;中国有了共产党,穿过暗礁过险滩。/一九二七大发展,泽东领导在湖南;八一南昌又起义,朱毛会师井冈山。/泽东领导工农兵,井冈山上为中心;江西起义方志敏,百色起义邓小平。/前辈革命辛苦多,爬山越岭过江河;流了几多血和汗,才有今天新中国。/十月十六走长征,八万红军勇争先;突破四道封锁线,勇敢杀敌捷报传。/万里长征几艰难,经过万水和千山;红军奋勇把河渡,几多事迹讲不完。/爬过雪山和草地,一脚水来一脚泥;长征二万五千里,胜利会师到陕西。/公元一九四八年,辽沈战役四月间;消灭敌人四十万,双方决战十五天。/淮海战役下命令,陈毅伯承邓小平;消灭敌人五十万,活捉司令杜垏明……”这段山歌编词朴素精练,语句流畅自然,一气呵成,不得不让人佩服歌手对历史的深刻了解和他们深厚的山歌功力。
3、传授知识:
柳州山歌还是柳州民间广泛用来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手段,其中以盘歌和“谜子歌”最为显著。盘歌既是传统山歌对唱中互相盘考斗智的方式,在农村,更是向后代传授生产、生活及各方面知识的重要途径。通常都采用直问直答的方式,如问:“几时耙田几时栽?几时等得谷花开?几时等得割谷晒?几时等得妹转来?”答:“三月耙田四月栽,六月等得谷花开;七月等得割谷晒,八月十五妹转来。”盘歌大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对歌格外生动,极富生活气息。如问:“哪个生来没有妈?哪个生来没有家?哪个造屋颠倒挂?哪个搬家颠倒拉?”答:“鸭子生来没有妈,猴子生来没有家;黄蜂造屋颠倒挂,蚂蚁搬家颠倒拉。”又如流传在融水地区的《盘史歌》问:“十八人,盘古开天哪时人?夏朝王朝是哪个?商朝王帝什么名?西周王帝什么姓?建立东周是哪人?春秋时期谁来管?战国七雄哪几丁?诗经又是哪人著?一统江山归哪人?秦末起义谁带头?万里长城哪时建?建立西汉是哪个?另立东汉是哪人?三分天下哪几国?神机妙算是哪人?七步吟诗是哪个?又是哪个立东晋?南北江山哪朝廷?隋朝皇帝什么姓?开基唐皇什么名?大唐诗仙诗哪个?唐末起义谁当先?五代十国几多久?宋朝皇帝是何人?南宋皇帝哪一个?哪位英雄抗金兵?辽金又是几多年?元朝皇帝是哪人?明朝开基是哪个?明末起义谁当先?清朝皇帝几多个?金田起义谁头人?”答:“十八人,黄帝算起是古人。夏朝王帝是夏禹,商朝王帝是商汤。西周王帝是姬发,建立东周是平王。齐楚燕秦韩赵魏,春秋时期五霸官。诗经原是孔丘编,一统江山归秦皇。陈胜吴广打天下,万里长城秦朝王。武帝刘秀立东汉,建立西汉是刘邦。天下三分吴魏蜀,神机妙算是孔明。七步吟诗是曹植,三国又归司马炎。元帝从头立东晋,南北江山归隋朝。隋朝皇帝是杨坚,开基皇帝是李渊。大唐诗仙是李白,唐末起义是黄巢。五代十国五十年,宋朝皇帝赵匡胤。南宋皇帝是赵构,英雄岳飞抗金兵。辽金一共二百年,成吉思汗定位元。明朝开基朱元璋,明末起义李白成。秦朝皇帝十二个,金田起义洪秀全。”历代帝王将相、故事传说、奇闻趣事尽在歌中,宛如一本历史网络全书,盘歌完全可以视为今天的知识竞赛,因此既要求歌手具备机敏、风趣等一般歌手应具备的素质,还要求歌手具有相当的阅历,掌握丰富的知识。
“谜子歌”既猜谜歌,歌手们总是抓住事物最显著的特征编成谜语相互问答,用这样的方式向后代传授各种知识。有猜生活常识的,如问:“有对好像两公婆,夜夜总要摸一摸;睡觉之前摸一下,少夜不摸睡不着。”答:“歌友真是有才学,门板比作俩公婆;哪个又愿开门睡?夜夜关门都要摸。”有猜生产常识的,如问:“有样东西生得巧,公母抱着箭一条:母的嘴尖尾又翘,不合总把公的敲。”答:“这条迷歌有意义,就是农民用的犁;不论要深还是浅,不合总是敲公的。”有猜历史故事的,如问:“又无影来又无形,巧笔丹青画不成:三国之中助一阵,从古到今留美名。”答:“孔明台上祭东风,火烧赤壁满江红;火借风势威力猛,逼着曹操走华容。”有猜字谜的,如问:“依依恋恋不怕丑,男女二人也排头,排头还要手牵手,下面又把脚来勾。什么字?开言请问妹花球。”答:“情投意合不怕羞,因为男女才排头,排头还要手牵手,齐心合力把脚勾,是好字,争做好人哪怕羞?”……谜子歌由于谜面编得巧,解谜答歌答得妙,传唱的各种知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易懂易记,备受群众青睐。
4、风俗礼仪:
在柳州民间,很多风俗礼仪都展现在山歌里,婚嫁有“哭嫁歌”、“迎亲歌”、“骂接亲歌”;丧葬有“哭丧歌”;见面问候有“客气歌”;宴请宾客有“敬酒歌”……风俗礼仪歌也非常幽默风趣。如柳州地区曾流行一种风俗习惯,男方到女方接亲时,女方为试探男方的家境、人品,往往采取“骂歌”的形式以歌询问,语句辛辣诙谐,而男方也顺势应对,答歌机智风趣。这种《骂接亲歌》充分表现出柳州人开朗豪爽的性格。有个青年达松与姑娘阿娇在歌圩上相识相爱,定下终生。接亲那天,达松的亲朋好友一路吹吹打打来到上垌村。进到阿娇家刚刚坐定,一帮妹仔家围了上来。她们都是阿娇请来的同村好姐妹,是专门来找接亲人对歌的。领头的一个妹仔开口就唱起了《骂接亲歌》:“石头开花球打球,男家来了一帮牛;是牛不见牛皮锩,是马不见马笼头。”男方不甘示弱,马上还歌道:“屋里妹仔莫恁凶,出口伤人理不通;当面讲出无情话,下次相逢脸也红。”这时主家给前来接亲的人递烟送茶,妹仔乘机又唱起来:“送亲的人不讲脸,来到我家抽黄烟;我家不是开烟铺,烟叶还在岭上边。”男方答:“屋里妹仔量恁浅,吃点黄烟讲半天;吃点黄烟你也骂,问你抵得几多钱?”妹仔还不放过,又唱:“接亲的人厚脸壳,来到我家把茶喝;我家不是开茶店,茶叶还在半山坡。”男方紧回道:“屋里妹仔量太薄,喝口清茶讲恁多;若是你到我家去,论桶论盆随你喝。”风趣幽默的对歌引得满堂喝彩。村里的妹仔们乘势追击,又发起进攻:“接亲哥,听见接亲跑嗦嗦;头上戴顶烂草帽,好比树上烂鸟窝。”接亲的后生哥也不急不慢地还上一首:“莫笑哥,新人情投意又和;等到哪天你出嫁,哥也为你跑嗦嗦。”妹仔还是不放过:“接亲的,身上新衣借来的;回到半路人脱去,好比劏牛剥了皮。”后生笑答:“不怪妹,不怪老妹眼眯曲;怪哥勤劳荷包涨,新衣新裤大把的。”……双方你问我答,妙趣横生,在场的人个个听得捧腹大笑,场面十分活跃。这场歌因男方对答如流,顺利通过。如果男方对答不顺,那就会唱歌不止,一直到媒人出面讲和才能结束。在少数民族地区,风俗礼仪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苗族的《拦亲盘问歌》、侗族的《松门歌》、壮族的《背带歌》等等。
5、宣传时政:
柳州山歌又是宣传时事政治的轻武器,人们称之为时政歌。时政歌是反映社会时事政治方面的山歌,是歌手们对当时时事政治的观点、态度的反映。严格地说,时政歌早已有之。如刘三姐:“可恨财主心肠狠,催租逼债害穷人;三姐见了心中恨,唱起山歌诉不平。”“莫夸财主家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彩调剧《刘三姐》第八方案)形象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的残酷压迫,表达了百姓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解放前,著名歌师黄三弟路见不平,义救入狱平民,质问县长:“全城百姓议纷纷,都为韦哥抱不平;县长明镜高堂挂,为何不照冤枉人。”勇斗地头蛇,与官家论理:“我告一群丘八哥,头戴帽花十二角;阳关大道抢民女,明目张胆来作恶。”(《歌王传》)等也正是当时人民群众心声的反映。这些山歌都可归入时政歌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政治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时政歌也逐渐发展,形成为柳州山歌中一个独特的类别。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充分发挥柳州山歌活泼风趣、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特点,发动、引导山歌手们用山歌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叁』 山歌的种类

山歌的歌种是不同地区民间对本地山歌的独特称谓,常见的种类有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现今依然流行的有孟姜女调,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剪靓花调,如《回娘家》;绣荷包调如《走西口》。比如张家界的山歌有《花大姐》、《小小丫姑》、《一个雀子一个头》等 还有贵州土家族的《望牛山歌》,侗族的《嘎八月》,壮族的《壮家妹》等。其他的还有《打支山歌过横排》、《弥渡山歌》、《对鸟》、《槐花几时开》、《马兰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山歌姻缘》、《难忘溪水》等。 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等,如劳动歌类有《呼牛歌》、《牧牛歌》、《打石歌》、《挑担号子》、《播田小唱》、《作田歌》等;时政歌类有《抗日救国好名声》、《月光光》、《壮丁歌》、《红军纪律歌》、《翻身歌》等;仪式歌类有《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祭典歌》等;情歌类有《全心全意共娘好》、《生水娘子》、《风仔吹来味清香》、《娘汝看来君看去》等;生活歌类有《劝孝歌》、《顾牛歌》、《问甲心闷》、《园内开花》等。
在经济发达的闽南文化圈,德化山歌是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载体。人们用山歌歌颂新社会,歌颂新生活,山区农村山歌处处传唱,丰富了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对当地的民间民俗礼仪活动、对当地的宣传和对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南北部地区,属赣州市管辖。三国时期孙吴嘉禾九年(公元236年)建县,始称平阳县,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以“兴国”年号为县名,至今已有千多年历史。兴国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唐代中书令越国公钟绍京,书法继繇埒王,名传于世;宋有李潜、李朴父子兄弟一门七进士,均以理学诗文名世……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厚。全县辖25个乡(镇)、304个行政村,73万人口,境内多山地、丘陵,蜈蚣山、大乌山、覆笥山、秦峨山分列东、北、西部,方石岭绵亘中央,只有朝南一隅,地势低平。山上林木茂密,古时山民多为樵夫或半农半樵。
相传,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世代流传到至今。”在兴国县志中,就有唐朝“太上隐者”唱山歌的记载;宋朝大文人苏东坡也留下了“山中木客解吟诗”的佳句。民间流传,兴国山歌为唐末落第秀才罗隐所创,民间至今还有一首流传久远的山歌: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由此可见,兴国山歌至少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了。兴国山歌本来是山民们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然而,宋朝中叶,一种叫“跳觋”的封建迷信活动从闽西一带的客家人中流传到兴国。跳觋,本意是祈吉攘凶、保佑平安吉庆,它有一整套独特的画符作法的程式,然而,聪明的法师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兴国山歌引入跳觋之中,使之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法事活动,一部分为娱乐,也就是唱山歌。于是,兴国山歌就进入了室内演唱。山歌,也就随之出现了人物、情节、故事、表演,出现了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而后,又逐渐深入到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民俗活动中。
至此,兴国山歌出现了两条平行发展的道路:一是山野田间的即兴唱和,另一种是职业歌师的室内娱乐山歌。苏区时期,兴国山歌成为了有力的战地宣传武器,写下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辉煌篇章,一曲“苏区干部好作风”唱遍整个苏区。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山歌在宣传土地革命、歌唱新中国等方面更是名闻遐尔。1996年,文化部正式将兴国命名为“山歌之乡”。 景宁畲族山歌,是景宁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 ;以歌论事,扬善惩恶 ; 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解放后,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山歌和赞歌,反映出畲民新的思想风貌,与传统山歌质的区别。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 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 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 " 假声" ,有独唱、对唱和齐 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著名歌手有蓝春翠 ( 女 ) 、雷石连、蓝振水、雷龙花 ( 女 ) 、雷驮银 ( 女 ) 、雷永庆、蓝荣昌、蓝余根、蓝培菊 ( 女 ) 等。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 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景宁约有手抄歌本 3000 多册,2 万余首。用本土史实编成的《打酒局》、《打盐霸》和《古老歌》、《汤夫人歌》等 4 联编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卷》,畲族婚俗歌 935 首,哀歌 642 首,由浙江省畲族民间文艺学会整理编印。
《十八小妹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 ; 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景宁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以上都是原生态的山歌。还有一些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即《刘三姐》的主题曲,这是后来改编的。 广西柳州市的鱼峰山,是柳州山歌的发祥地,传说壮族歌仙刘三姐就是在这里骑鱼飞天成仙的。柳州山歌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历经沧桑而不衰。时至今日,每逢年节假日,鱼峰山下、小龙潭边、人民广场上,都有歌手自发结伴对唱山歌,围听者甚众,场面欢快热烈。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至今仍保留着传唱山歌的古老文化形态,这在全国的城市中是罕见的。
柳州山歌有独唱、联唱、对唱等形式,其中对唱是柳州传统山歌中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对唱俗称对歌,是歌手或歌队互相比试歌才的竞赛形式,因此又称为赛歌、打擂台,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竞赛性。每逢歌圩,对歌双方你唱我和,即兴创作、临场发挥、出口成歌。用词诙谐生动,出歌迅速犀利,常常让听者为之捧腹。

『肆』 陈奕迅代言过什么东西

根据网友提供,陈奕迅所代言过的东西如下:
1998 - 可口可乐- 大激想
2000 - 利宾纳 饮品
2001 - One2Free
2001 - 元绿寿司
2001 - 九广东铁
2002 - 利宾纳 饮品
2002 - 伊望奇 波鞋(中国)
2002 - Le Paco Clothing 运动休闲服(中国)
2003 - 西门子手机 SL55
2003 - McDonald's I'm lovin it Brand Campaign
2004 - Netvigator (旁白)
2007 - 得果定 Cool 唱山歌
2007 - 高钙健:医神教你呢件事
2007 - 麦当劳 24 小时营业为午夜喝彩
2008 - 白兰氏鸡精
2008 - 果粒橙 香港地区代言人
2009 - 果粒橙 中国大陆代言人
2009 - 可口可乐公司新产品-果粒奶优中国大陆代言人
2010 - 曼秀雷敦果汁润唇膏代言人
2011 - adidas Originals全球代言人

『伍』 凭借山歌拿下冠军,被揭穿身份后“消失”的阿宝,如今怎样了

星光大道是一个让平凡人走向舞台的平台,其中有朱之文、凤凰传奇这样路人皆知的唱歌选手,然而当年比赛中力压凤凰传奇,拿得冠军的阿宝却过着不是那么如意的生活。

阿宝是山西人,被人熟知的成长经历是出生于农村,热爱唱民歌,但是家境贫困,没有条件让他去学习专业的技巧,只能在每天放羊的时候放声歌唱。

对于这些言论,阿宝没有一次处理反驳与澄清,隐退了五年之后再次登上了舞台,如今的阿宝已经没有了西北民歌的激情,更多的是无力的沧桑感。

『陆』 陈奕迅代言过什么

很早的时候代言可口可乐。。。广告曲 大激想
和容祖儿代言西门子的手机。。。广告曲 十面埋伏
有个服装的牌子好像叫雷柏高。。。。
和杨千嬅一起代言了一个服装牌子叫中域
代言麦当劳
香港有一年一个月饼的广告
大开眼戒。。。32 ℃之完美修护系列广告&TVC主题曲
路一直都在。。。Johnnie Walker,尊尼获加黑牌威士忌广告曲
《Shall We Talk》。。。。美国电讯广告歌。
给黑松汽水唱了广告歌
和很多人一起给PCCW mobile拍了广告

1998 - 可口可乐 - 大激想
2000 - 利宾纳 饮品
2001 - One2Free
2001 - 元绿寿司
2001 - 九广东铁
2002 - 利宾纳 饮品
2002 - 伊望奇 波鞋(中国)
2002 - Le Paco Clothing 运动休闲服(中国)
2003 - 西门子手机 SL55
2003 - McDonald's I'm lovin it Brand Campaign
2004 - Netvigator (旁白)
2007 - 得果定 Cool 唱山歌
2007 - 高钙健:医神教你呢件事
2007 - 麦当奴 24 小时营业为午夜喝彩

『柒』 山歌这个词语要怎么解释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再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捌』 唱山歌走红的阿宝被爆出贫苦形象是公司一手包装,现况如何

星光大道是一个让平凡人走向舞台的平台,其中有朱之文、凤凰传奇这样路人皆知的唱歌选手,然而当年比赛中力压凤凰传奇,拿得冠军的阿宝却过着不是那么如意的生活。

阿宝是山西人,被人熟知的成长经历是出生于农村,热爱唱民歌,但是家境贫困,没有条件让他去学习专业的技巧,只能在每天放羊的时候放声歌唱。

对于这些言论,阿宝没有一次处理反驳与澄清,隐退了五年之后再次登上了舞台,如今的阿宝已经没有了西北民歌的激情,更多的是无力的沧桑感。


『玖』 请详细的介绍壮族山歌

壮族山歌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 ,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 , 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 , 这便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因而壮族山歌的表现形式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使得壮族民间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壮族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所撰《谈僮歌》一文和所著《壮族通史》(合著)以及《壮族民间歌谣集》(注1)等论著中可知: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包括诉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单身苦歌、叹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问歌、赞美歌、讨欢歌、示爱歌、定情歌、交友歌、发誓歌、分别歌等等)、风俗歌(庆贺歌、祝祷歌、仪式歌、敬酒歌、迎宾歌、送客歌、摇篮曲、哭丧歌、哭嫁歌等等)、生产劳动歌(农事歌、农闲歌、时令歌、节气歌、喜雨歌、苦旱歌等等)、盘歌(又称问答歌、碰头歌、猜谜歌、斗智歌,以对唱形式表现)、历史歌、时政歌、童谣、革命歌曲等等。
“壮族山歌……从体裁方面来分.主要的有壮话称为‘话诌’、‘话虽’和‘虽条’三种,即‘诗诌’、‘唱歌’和‘诗曲’。此外尚有自由体的山歌,每首无定句,每句无定字,可长可短。诗诌又名‘诗太排’。它是陈述故事之长篇诗歌.有诌人物、诌事物和诌猜谜(壮语称为‘诌鼓要’)等、如诌甘罗、诌乾隆皇.诌祝英白、诌蚊虫。歌词数十句或百句不等.句中五言七言九言都有。唱法是男子唱完之后,妇女同样地重唱一遍.若不会唱或唱错了,就会被对方取笑。反之,妇女先唱亦然。山歌老手才能唱‘诗诌’,新手则不敢唱。故未唱时先问对方是否能唱,不是贸然就唱。唱的人若非聪明有敏才,则难以应付。如‘诌猜谜’,即“鼓要”,男方先唱两句,说一件事物。如唱“声音嗡嗡地进攻,整个一夜都攻不通”给女方猜,答复的人也唱两句:说是‘蚊帐’,这就非有敏才不可。这种歌,今人能唱者已经很少。次为“唱歌”,词句一般是十句八句,较‘诗诌’少,句中限于七言.没有五言九言。所唱的人物或事物,不注重陈述他们的身世,而注重于淡情说爱,如同是唱祝英台,‘诗诌’说她去读书的经过,“唱歌”则说她和梁山伯相爱的情况。所以青年男女最爱唱这种歌,流行非常广泛。再为‘诗曲’,它与‘诗诌’和‘唱歌’不同,歌词每首只限三句,句句七言,唱第二句声音较短,第一第三句声音拉长,男子先唱三句,女子接唱三句,轮流地唱,与前两种男子唱完一条十多二十句后女子才接唱不同。诗曲较前两种歌容易唱,某些地区初学唱的人,多唱它,流行比‘唱歌’更广。壮歌又分无韵的和押韵的两种体裁。有韵的壮歌又有单押腰韵的,有重复句的不重复句的,有脚韵互押的,也有脚韵和腰韵互押的,以及脚韵头韵互押的,尤以后者较为奇特,为各种诗歌所少有。”(2)
壮族山歌中的诗诌,即长篇叙事诗歌,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尤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嘹歌》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壮乡山歌开唱时,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传统规矩的。例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不能唱。风俗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皆不能颠倒乱唱。连迎接不同的客人同样有不同的迎客歌。
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包括叙事用的平调、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以富宁皈朝山歌调、靖西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尤为著名。山歌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除了单声部壮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壮歌。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山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100多种。在广西境内的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就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被视为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
壮族人人爱唱歌,传说古壮人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还不一样,如一个区不同县份就有不同山歌曲调,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转动听的那坡山歌,马山的三声部山歌,大新的高腔山歌等等,多以对唱为主。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形成歌圩似乎习以为常,偶尔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会形成临时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壮族歌圩习俗源远流长。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望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歌圩。据说以宁明花山为代表的左江崖壁画,展现的便是秦以前壮族先民骆越举行盛大歌圩的场面。关于壮族歌圩习俗的汉文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不少资料来源于南宁一带的壮族乡野。南朝梁代有记载,在晏城县(今宾阳一带):“乡落唱和成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壮族“男子盛装……聚会作歌。”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写道: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书中强调了“自撰”二字,这正是对歌的特征。卷十《飞驼》载:“上巳日 ( 农历三月三 ) ,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定。”直到今天,“三月三”仍是壮族最大的节日。明代邝露《赤雅》等书记载“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男女“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唱和竟日”。明朝天顺进士刘大厦在南宁写的《闻从者谈土俗写怀柬王宪佥》诗中也提到“男女歌谣成卺礼”等,皆描绘了壮族歌圩情景。明清之际,曾有不少诗歌、文章赞道壮族歌圩盛况:“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词。”《武缘县图经》记载:“答歌之日,武缘(今武鸣)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解放前编写的《广西边防纪要》记载:“沿边一带风俗,最含有人生意义的,则为歌圩。”例如武鸣的山歌圩长期盛行不衰,在陆斡、马头、小陆、包桥、灵马、王桥、方合等地极为盛行。以农历三月最为面广、规模最大,九月次之,有部分在正月、七月、十月。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当地人民政府自1985年起,在县城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每年一届。歌节之日,灵水湖畔,武鸣河沿岸,明秀园、圩场上、公路旁、山坡上,人山人海,简直“无处不飞歌”,壮乡成了歌的海洋。至今,国外已有日本、泰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和民间歌手踊跃前来参加歌节活动。横县圩逢同样盛况空前。横县是广西历史上西瓯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壮人的集居地。历代有“兴歌”、“好歌”之俗,壮人称为“圩逢”,当地汉人称之为歌圩。据不完全统计,横州境内有圩逢38个点,分布在境内各歌圩镇。横县人田间劳作,家庭对语,出口是歌,喜、怒、笑、骂皆是歌。横县歌圩,大都是利用寺庙进行(即庙会)。其中最为盛名是农历四月十四日乌蛮山下的伏波庙歌节,有来自当地各乡镇和南宁、邕宁、宾阳、武鸣、钦州、灵山、合浦、浦北、贵港等县(市)三四万人参加,甚至远及港澳也有专程回来参加庙会歌节活动的同胞。民间歌瑶在横县比较流行,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歌瑶来自百姓或出自歌手,只要有兴趣,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唱,这些歌瑶可分为:劳动歌、堂歌、儿歌、尼度歌、船歌、丧歌、情歌。据史料记载,田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是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都有十余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唱山歌、纪念壮族始祖布洛陀。(右上图为田阳三月三布洛陀歌圩上当地壮人与外国人对唱情歌场景--图片摘自平果供电新闻网图片中心)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歌节”定为“广西民族艺术节”。1999年,在民族艺术节上演变发展而成的“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定于每年的11月举行,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至今已办了8届。
壮族歌圩活动内容丰富,除了行歌互答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打扁担、唱师公戏、壮戏、采茶戏等精彩的民族活动。邕宁县还盛行一种还球歌圩,即由一村庄向另一村庄送去彩球,相约对方还球,至期举行山歌比赛,如还球一方唱不赢,彩球就还不过来,只好待来年再赛。此事宋代有记载。歌圩流传到近代,增加了买卖生意等经济活动,以及打篮球、赛跑等体育项目。
壮族歌圩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婚配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们便盛装艳服,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场,通过歌唱显示才能,披露心声,交流思想,找寻自己的意中人。歌圩上,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对唱是一对一对进行的,当一对男女青年对唱的时候,双方的朋友都围在身旁相助,甚至还有歌师在旁出谋划策。对唱的程序是非常复杂而严格的。一般来说,从初交到初步确定恋爱关系,要经过下列对唱阶段:引歌、初会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结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等等。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每个环节的歌都很长,很丰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几天几夜。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山歌概而言之,具有几个方面的艺术形式美和特点:表现在:
1.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2.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古人虽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但同样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诗的“快手”敏才。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不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3.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正如名史家黄现璠明确指出:“壮族诗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故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粤西笔述》引《粤西偶记》)(3)
注1:《壮族民间歌谣资料》,广西科委会壮族文学史编辑室,1959年7月编印。
注2:引自黄现璠撰:《谈僮歌》,载《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
注3:引自黄现璠撰:《谈僮歌》,载《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

『拾』 柳州山歌的基本内容

柳州山歌属于民间歌谣,它的精华部分在于歌词,因此,我们将其列入口头文学进行申报。柳州山歌的基本内容如下: 柳州山歌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形式。其中对唱是柳州传统山歌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对唱俗称对歌,是歌手或歌队互相比试歌才的竞赛形式,因此又成为赛歌、打擂台,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竞赛性,一般在举办歌圩时进行。歌圩,是壮族人民定期集聚的传统歌唱节日,也称为歌节、歌会。举办歌圩的场所称歌场,多选在山坡、河畔及歌手们约定的地点举行。其规模少则数十人,多则成千上万。时间从早到晚,乃至通宵达旦,持续数日。每逢“三月三”、中秋节等喜庆日子,四面八方的山歌手和歌迷们都汇聚在一起,举行盛大的对歌比赛活动,称为“赶歌圩”。歌圩举办之前,歌手们便相邀结伴,组成歌队。一般都是经常在一起唱歌相熟的老搭档组成一队,每队三五人不等。演唱柳州山歌都是即兴创作、临场发挥的,歌队中通常有歌师一名,专门负责现场编词出歌。另有歌手若干,专门负责对歌演唱。有时,歌师也参与对歌。进入歌圩,各队互相选择对手,摆开阵势,相对而立或坐,群众四周围观形成一个歌场。
正式的对歌比赛有规定的程序,开头要唱开台歌,开台歌是指歌会开始、正式赛歌之前歌手们所唱的山歌。每次歌手们聚会对歌,开台时,总要先唱上几段表示友好的客气歌,因此,开台歌也叫“客气歌”。开台歌的内容大都以歌手们互相表答相会重逢时的喜悦以及他们对山歌的酷爱之情为主,唱时气氛融洽,感情笃真,其中不乏幽默的调侃逗趣。如遇新老歌手对唱,新歌手往往会乘此良机想方设法向老歌手请教,而老歌手也总是当仁不让,把自己唱歌的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对方。在开台歌中,歌手们还常常互相称赞对方的歌才,其语言生动活泼,还不时夹带着一些辛辣的比喻,精彩绝伦,妙趣横生,让听众为之捧腹。
开台歌后,便进入正式的对歌比赛阶段。传统的赛歌对内容、腔调等一般没有固定格式,赛歌一开始,歌场气氛立刻变得紧张热烈起来。赛歌双方锋芒毕露,毫不相让,用词诙谐风趣,出歌迅速犀利,千方百计想压倒对方。这又表现出柳州人不甘落后,敢于争先的性格。整个赛歌阶段,歌声此起彼伏,围观的群众便成了现场裁判。每到精彩之处,群众鼓掌欢呼,呐喊助阵,歌场情绪热烈欢快。
赛歌接近尾声时,双方会自动唱起“分手歌”。一般情况下,此时对歌输赢己见分晓,双方对上几分钟后便告结束,内容多以互祝吉祥,相约下次再会为主,对歌情绪平和友好。而如遇两队实力相当,双方都不肯放过这最后时机,反而利用剩下的有限时间来充分表现自己。这样你来我往,各施其能,往往在这尾声部分再掀高潮,让听众大饱耳福。
对歌中还有一种较为独特的形式叫盘歌,其格式较为严谨,歌词大都为七言四句,对仗工整,一般采用排比句式。内容包罗万象,多以群众熟悉的地貌山川、花鸟鱼虫以及生活常识、农业知识为主,也有唱历史人物、事件和故事的。 传统的柳州山歌主要演唱壮语和柳州方言两种语言,分为“欢”与“加”两大类。
1、“欢”是流行于壮族聚居地区的山歌,通常也称为“壮欢”,用壮语演唱。其基本形式是“四句欢”,每段歌为五言四句。歌词韵脚独特,为“腰脚韵体”。既一、三句的脚韵对二、四句的腰韵。曲调为简单乐段的重复,分二声部,演唱时音色质朴、淳厚、高亢,明亮,有一字对一音的特点,欢的变体很多,主要有“嵌句欢”、“勒脚欢”、“长短句欢”几种。
嵌句欢时在五言四句中嵌入三言二句,形成“五三五”的格式。如“每逢三月里,好天气,满山林秀丽;百花开枝头,嫩微微,人人都赞美。”其中“好天气”、“嫩微微”就是嵌入的三言二句。“勒脚欢”的勒脚,是指把两段“四句欢”的第一段分成a、b两联,(每联二句)分别将其“勒”于第二段的C、d两联之后(即“脚”下),从而构成三段。(见图“勒脚欢”)
这是一种独特的歌词重复法,曲调则是变奏型的三段体形式。
长短句欢的歌词格式为七言二句加五言二句,但歌腔却是七言歌词只有两小节(2/4拍子)旋律,五言歌词却有三小节旋律。
壮欢流行于市辖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原郊区太阳村镇等讲壮语的农村地区。因市内会讲壮语的人不多,所以,市区内的山歌是很少演唱壮欢的。
2、另一类是在壮汉等多民族长期杂居的市区里盛行的柳州山歌,叫“加”。这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唱“加”时,歌手按习惯约定俗成都用柳州汉语方言答唱,腔调接近口语,群众一听便懂,特别富有吸引力。“加”的歌词基本形式为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押韵或二、四句押韵。如“高山岭顶有蔸藤,藤小开花十二层;我俩有心爬上去,管它藤断石山崩。”有时为强化语气,改为以三字句开头,如“妹心焦,想哥得多病成痨;不信你到妹门看,药渣堆有三尺高。”这样就形成了三七七七结构的“三言首”格式。还有因演唱情绪的不同,在歌词中加入各种忖词的。在演唱情歌等偏于抒发情感的山歌时,多有在歌首加特定韵(忖)词,如以“哎”作引音,声音由高到低,委婉缠绵。还有于歌词句子中间加入忖词的,如《石榴青》:“石(呢个)榴(哇)青(俪),问妹出嫁(嘛)是招亲(俪);妹你招亲就(呢个)招我(俪),人又能(哪)干(哪)又(哇)痴情。”而在演唱一些风趣诙谐的山歌时,又有在各个乐句中加入地方俚语作付词忖句的。如《登登调》:“天上星子(登登嗬)朗朗稀(嘛歇歇),莫笑穷人(零零落啁亲呀我的妹)穿破衣(嘛哈),十个手仔(登登嗬)有长短(嘛歇歇),山中树木(零零落啊情呀我的妹)有高低(嘛哈)。”这些变化,使得“加”的演唱更加活泼风趣,韵味十足,地方特色更加浓郁。
除壮、汉山歌外,柳州还有侗、苗、瑶等多民族语种的山歌,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融汇,使得柳州山歌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柳州山歌作为口头文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的的传诵目的是表情寄意,即要将自己所表达的思想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交代出来,与欣赏对象达到高度一致的共鸣。
如叹苦情的:“难了难,一筒白米煮九餐;长颈葫芦装糯饭,装进容易倒出难。”
又如谈情交友的:“鲤鱼见水尾就摆,哥今见妹心就开;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柳州山歌包容了中国民歌中所有的表现手法,其中赋比兴是最突出的特征,这个特征在柳州山歌中比比皆是:
如赋,即直抒胸臆:“莫唱先,三姐今天不得闲;等到明年中秋夜,再来和你唱三天。”
如比,即比喻,其中又有明喻和暗喻。明喻:“想妹想得哥心焦,想妹多来病成痨;不信你到哥门看,药渣堆有三尺高。”暗喻:“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
如兴,即以他物寄意,落句点题:“百鸟飞过万山重,口口声声叫艰难;铜罐里头煨猪胆,先苦后甜要耐烦。”
此外,柳州山歌还具有民歌固有的诸多优点。
1、语言生动形象。民歌中的语言,与知识分子的书面语言有着天壤之别。柳州山歌中的语言是歌手如同信手拈来,但又生动贴切,恰到好处。柳州山歌的语言往往借助自然环境中的花草树木、江河山川及劳动中的用具器物。如:“谷子下锥就见米,灯草剥皮见妹心;嘴边笑笑同哥讲,眼睛斜斜望别人。”
2、充分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精神。如:“那天得见妹一面,害哥魂魄满天飞;请了三个道师佬,喊了九天魂不归。”
3、形式多样化。柳州山歌一般为七字四句的组合形式,但也有灵活得变化,如三字头的,即三七七七的句式。韵脚一般为一二四句押韵,也有二四句押韵的。壮欢则采用腰脚韵。
4、充分使用叠句和双关词。如:“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久闻);蜘蛛结网三江口,水冲不断是真丝(思)。”
5、格律化十分严格。柳州山歌虽然是民间口头文学,歌手也都来自民间,大都一字不识,但由于师承关系,语言中的严格要求也一代一代承袭下来,其中,柳州山歌语言的平仄十分规范。 柳州山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上:
1、交友择偶:
柳州山歌与当地传统婚恋方式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也是其最明显的社会传统功能之一。古时,柳州民间就有以山歌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习俗。千百年来,柳州人民代代相传,用山歌表达自己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创造了独具魅力、脍炙人口的柳州情歌。情歌包括见面歌、赞美歌、试探歌、赠礼歌、约会歌、相思歌、分别歌等内容,其中有许多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句段。如表示青年男女初次会面时腼腆心情的“新打镰刀难转弯,初会情妹开口难:心中好比擂战鼓,脸皮好比火烧山。”赞美对方的“妹娘养妹白如藕,十指尖尖象棉球;上街走路咳声嗽,后生听见口水流,”互相试探问情的“星子要亮又不亮,月亮要落又不落;哥想连情又不讲,冷水烫鸡毛不脱。”倾诉相思之情的“破开手臂藏红豆,入肉相思痛在心;想哥想出一身病,脸比竹叶还要青。”表达离别之苦的“送哥送到毛竹山,手抓竹子心又酸;眼泪流到竹子上,六月日头晒不干。”海誓山盟的“生不离来死不分,生柴不离死柴根:生来我俩共碗饭,死了我俩共堆坟。”……这些山歌比喻贴切,夸张大胆,语言朴素而感情丰富,内容平易却寓意深刻,对答沉稳又机智幽默,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承历史:
柳州人有以歌代言的习俗,歌手们用历史歌来传承历史。其中讲述古代民族历史的称为古歌,古歌多与历史故事和民间神话传说有关。如流传在柳江县的壮族创世古歌《世间万物从哪来》“……布农种出米,米撒满天下;伏仪来造人,人生满六国。根基在海屯,蚂蝗牵他来;天下百姓家,我们是壮人……”(布农:壮语,即神农。伏仪:壮语,传说古代洪水淹没世界,因伏仪兄妹得雷王送得一颗牙齿,种下生出葫芦,俩兄妹坐在葫芦里得以生存,后来,他俩结为夫妻,繁衍后代。)这首古歌以壮族盘歌的方式,一问一答,讲述了布衣种米、伏仪造人的壮族神话奇特的创世说。融水苗族的古歌《迁徙歌》,则用山歌的形式记述了融水苗族经过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融水的历史。歌中唱道:“公从整海来(整海:洞庭湖)……公到雷公山(雷公山:指贵州雷山)……公顺清江下……公到古梅筛(古梅筛:从江一带)……冲出去,打杉告(杉告:贝江一带)……散在元宝、九万山……”讲述了融水苗族先民原来住在洞庭湖,被苛捐杂税所逼,逃到贵州雷山,顺清江到达从江一带流迁到融水县境元宝山西面和南面的贝江流域。值得注意的是,壮、苗等少数民族原来都无文字,很多历史就是通过山歌而得以流传下来的。目前,类似的古歌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传唱革命历史的山歌。在2001年举办的柳州中秋鱼峰歌圩上,柳城歌手朱明生现场演唱了一段这样的山歌:“历史长河弯又弯,波浪滚滚奔向前;中国有了共产党,穿过暗礁过险滩。/一九二七大发展,泽东领导在湖南;八一南昌又起义,朱毛会师井冈山。/泽东领导工农兵,井冈山上为中心;江西起义方志敏,百色起义邓小平。/前辈革命辛苦多,爬山越岭过江河;流了几多血和汗,才有今天新中国。/十月十六走长征,八万红军勇争先;突破四道封锁线,勇敢杀敌捷报传。/万里长征几艰难,经过万水和千山;红军奋勇把河渡,几多事迹讲不完。/爬过雪山和草地,一脚水来一脚泥;长征二万五千里,胜利会师到陕西。/公元一九四八年,辽沈战役四月间;消灭敌人四十万,双方决战十五天。/淮海战役下命令,陈毅伯承邓小平;消灭敌人五十万,活捉司令杜垏明……”这段山歌编词朴素精练,语句流畅自然,一气呵成,不得不让人佩服歌手对历史的深刻了解和他们深厚的山歌功力。
3、传授知识:
柳州山歌还是柳州民间广泛用来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手段,其中以盘歌和“谜子歌”最为显著。盘歌既是传统山歌对唱中互相盘考斗智的方式,在农村,更是向后代传授生产、生活及各方面知识的重要途径。通常都采用直问直答的方式,如问:“几时耙田几时栽?几时等得谷花开?几时等得割谷晒?几时等得妹转来?”答:“三月耙田四月栽,六月等得谷花开;七月等得割谷晒,八月十五妹转来。”盘歌大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对歌格外生动,极富生活气息。如问:“哪个生来没有妈?哪个生来没有家?哪个造屋颠倒挂?哪个搬家颠倒拉?”答:“鸭子生来没有妈,猴子生来没有家;黄蜂造屋颠倒挂,蚂蚁搬家颠倒拉。”又如流传在融水地区的《盘史歌》问:“十八人,盘古开天哪时人?夏朝王朝是哪个?商朝王帝什么名?西周王帝什么姓?建立东周是哪人?春秋时期谁来管?战国七雄哪几丁?诗经又是哪人著?一统江山归哪人?秦末起义谁带头?万里长城哪时建?建立西汉是哪个?另立东汉是哪人?三分天下哪几国?神机妙算是哪人?七步吟诗是哪个?又是哪个立东晋?南北江山哪朝廷?隋朝皇帝什么姓?开基唐皇什么名?大唐诗仙诗哪个?唐末起义谁当先?五代十国几多久?宋朝皇帝是何人?南宋皇帝哪一个?哪位英雄抗金兵?辽金又是几多年?元朝皇帝是哪人?明朝开基是哪个?明末起义谁当先?清朝皇帝几多个?金田起义谁头人?”答:“十八人,黄帝算起是古人。夏朝王帝是夏禹,商朝王帝是商汤。西周王帝是姬发,建立东周是平王。齐楚燕秦韩赵魏,春秋时期五霸官。诗经原是孔丘编,一统江山归秦皇。陈胜吴广打天下,万里长城秦朝王。武帝刘秀立东汉,建立西汉是刘邦。天下三分吴魏蜀,神机妙算是孔明。七步吟诗是曹植,三国又归司马炎。元帝从头立东晋,南北江山归隋朝。隋朝皇帝是杨坚,开基皇帝是李渊。大唐诗仙是李白,唐末起义是黄巢。五代十国五十年,宋朝皇帝赵匡胤。南宋皇帝是赵构,英雄岳飞抗金兵。辽金一共二百年,成吉思汗定位元。明朝开基朱元璋,明末起义李白成。秦朝皇帝十二个,金田起义洪秀全。”历代帝王将相、故事传说、奇闻趣事尽在歌中,宛如一本历史网络全书,盘歌完全可以视为今天的知识竞赛,因此既要求歌手具备机敏、风趣等一般歌手应具备的素质,还要求歌手具有相当的阅历,掌握丰富的知识。
“谜子歌”既猜谜歌,歌手们总是抓住事物最显著的特征编成谜语相互问答,用这样的方式向后代传授各种知识。有猜生活常识的,如问:“有对好像两公婆,夜夜总要摸一摸;睡觉之前摸一下,少夜不摸睡不着。”答:“歌友真是有才学,门板比作俩公婆;哪个又愿开门睡?夜夜关门都要摸。”有猜生产常识的,如问:“有样东西生得巧,公母抱着箭一条:母的嘴尖尾又翘,不合总把公的敲。”答:“这条迷歌有意义,就是农民用的犁;不论要深还是浅,不合总是敲公的。”有猜历史故事的,如问:“又无影来又无形,巧笔丹青画不成:三国之中助一阵,从古到今留美名。”答:“孔明台上祭东风,火烧赤壁满江红;火借风势威力猛,逼着曹操走华容。”有猜字谜的,如问:“依依恋恋不怕丑,男女二人也排头,排头还要手牵手,下面又把脚来勾。什么字?开言请问妹花球。”答:“情投意合不怕羞,因为男女才排头,排头还要手牵手,齐心合力把脚勾,是好字,争做好人哪怕羞?”……谜子歌由于谜面编得巧,解谜答歌答得妙,传唱的各种知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易懂易记,备受群众青睐。
4、风俗礼仪:
在柳州民间,很多风俗礼仪都展现在山歌里,婚嫁有“哭嫁歌”、“迎亲歌”、“骂接亲歌”;丧葬有“哭丧歌”;见面问候有“客气歌”;宴请宾客有“敬酒歌”……风俗礼仪歌也非常幽默风趣。如柳州地区曾流行一种风俗习惯,男方到女方接亲时,女方为试探男方的家境、人品,往往采取“骂歌”的形式以歌询问,语句辛辣诙谐,而男方也顺势应对,答歌机智风趣。这种《骂接亲歌》充分表现出柳州人开朗豪爽的性格。有个青年达松与姑娘阿娇在歌圩上相识相爱,定下终生。接亲那天,达松的亲朋好友一路吹吹打打来到上垌村。进到阿娇家刚刚坐定,一帮妹仔家围了上来。她们都是阿娇请来的同村好姐妹,是专门来找接亲人对歌的。领头的一个妹仔开口就唱起了《骂接亲歌》:“石头开花球打球,男家来了一帮牛;是牛不见牛皮锩,是马不见马笼头。”男方不甘示弱,马上还歌道:“屋里妹仔莫恁凶,出口伤人理不通;当面讲出无情话,下次相逢脸也红。”这时主家给前来接亲的人递烟送茶,妹仔乘机又唱起来:“送亲的人不讲脸,来到我家抽黄烟;我家不是开烟铺,烟叶还在岭上边。”男方答:“屋里妹仔量恁浅,吃点黄烟讲半天;吃点黄烟你也骂,问你抵得几多钱?”妹仔还不放过,又唱:“接亲的人厚脸壳,来到我家把茶喝;我家不是开茶店,茶叶还在半山坡。”男方紧回道:“屋里妹仔量太薄,喝口清茶讲恁多;若是你到我家去,论桶论盆随你喝。”风趣幽默的对歌引得满堂喝彩。村里的妹仔们乘势追击,又发起进攻:“接亲哥,听见接亲跑嗦嗦;头上戴顶烂草帽,好比树上烂鸟窝。”接亲的后生哥也不急不慢地还上一首:“莫笑哥,新人情投意又和;等到哪天你出嫁,哥也为你跑嗦嗦。”妹仔还是不放过:“接亲的,身上新衣借来的;回到半路人脱去,好比劏牛剥了皮。”后生笑答:“不怪妹,不怪老妹眼眯曲;怪哥勤劳荷包涨,新衣新裤大把的。”……双方你问我答,妙趣横生,在场的人个个听得捧腹大笑,场面十分活跃。这场歌因男方对答如流,顺利通过。如果男方对答不顺,那就会唱歌不止,一直到媒人出面讲和才能结束。在少数民族地区,风俗礼仪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苗族的《拦亲盘问歌》、侗族的《松门歌》、壮族的《背带歌》等等。
5、宣传时政:
柳州山歌又是宣传时事政治的轻武器,人们称之为时政歌。时政歌是反映社会时事政治方面的山歌,是歌手们对当时时事政治的观点、态度的反映。严格地说,时政歌早已有之。如刘三姐:“可恨财主心肠狠,催租逼债害穷人;三姐见了心中恨,唱起山歌诉不平。”“莫夸财主家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彩调剧《刘三姐》第八方案)形象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的残酷压迫,表达了百姓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解放前,著名歌师黄三弟路见不平,义救入狱平民,质问县长:“全城百姓议纷纷,都为韦哥抱不平;县长明镜高堂挂,为何不照冤枉人。”勇斗地头蛇,与官家论理:“我告一群丘八哥,头戴帽花十二角;阳关大道抢民女,明目张胆来作恶。”(《歌王传》)等也正是当时人民群众心声的反映。这些山歌都可归入时政歌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政治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时政歌也逐渐发展,形成为柳州山歌中一个独特的类别。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充分发挥柳州山歌活泼风趣、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特点,发动、引导山歌手们用山歌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