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修二代言
A. 中村修二怒火点燃的诺贝尔奖中的怒火来至何处
不同于大多数诺奖得主一脸笑意,日本人中村修二好像总是很生气。即便是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的照片,他也是眉毛倒竖、眼神坚毅。
“愤怒是我全部的动因,如果没有憋着一肚子气,就不会成功。”中村修二总结说。
上世纪90年代,当赤崎勇教授带着研究生天野浩在名古屋大学进行研究时,技术员中村正在日本一家小公司的地下室独自一人悄悄捣腾蓝光二极管。公司对他并不支持,好不容易获得赴美学习的机会,又因“草根”出身被鄙视。这位草根科学家研制出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却被公司抢先申请了专利……
10月7日,凭借上世纪90年代初发明的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他和赤崎勇、天野浩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 如何看待中村修二对东亚教育的批评
中村的发言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中村很有才华,但是却不是日本帝国大学这样的名校毕业的,也没有博士学位。在学术界跟日本的各个帮派没有瓜葛,他自身做的巨大贡献,在日亚公司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说白了,中村这样的人在日本是狠吃亏的。如果他是哪个帝国大学实验室的博士,可能早就被召回接
C.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教授因什么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
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1954年5月22日出生于日本伊方町,毕业于日本德岛大学,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 。
中村修二于1993年在日本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Nichia Corporation)就职期间,基于GaN开发了高亮度蓝色LED,从而广为人知。当时,开发一种蓝色LED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20年间只有红色和绿色LED 。
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于2015年1月16日在东京的驻日外国记者协会举行记者会,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
D. 《中村修二:怒火点亮的诺贝尔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村修二克服重重困难,刻苦钻研,从一名小公司的普通职员发展到研制出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取诺贝尔物理化学奖的人生经历。
E. 中村修二的人物履历
1954年,出生于日本日本爱媛县伊方町;
1965年,爱媛县小学转入兵库县尼崎市·尼崎市立桩濑小学;
1967年,尼崎市立桩濑小学毕业;
1973年,爱媛县立大洲高等学校普通科毕业;
1977年,德岛大学工学院电子工程学士毕业;
1979年,德岛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毕业, 同年进入日亚化学(Nichia);
1987年,佛罗里达大学电子工学部留学(1988年9月);
1988 年,日亚化学资助中村进入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 (MOCVD);
1989年,中村教授开始研究基于三族氮材料的蓝光LED;
1991年,获得氮化镓成长的关键技术;
1993年,高亮度青色发光二极管的开发,开发了蓝色发光二极管--被称为世纪发明、诺贝尔奖级别的发明--该项技术曾被认为20世纪不可能的任务--并商品化;
1994年,日本德岛大学“InGaN高亮度LED青色関研究”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1995年,开始研发蓝色激光二极管,InGaN/氮化镓青色半导体激光的室温脉冲振荡实现;
1997年,开发出紫外LED;
1999年12月,离开日亚公司;
2000年,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材料物性工学部教授一职,同时以每周一天的频率指导cree;
2002年,任信州大学客座教授一职。与赤崎勇、天野浩同时研究“青色发光半导体设备的开发”中;
2005年,从水容易取出氢原理开发成功;
2006年,爱媛大学客座教授一职;
2006年5月24日,中村修二博士与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UCSB)研究小组制造出第一款无极性(non-polar)和半极性(semi-polar)GaN 衬底LED;
2006年9月8日:青色发光二极管(LED)等“革命的发光设备的发明”为理由,芬兰政府等千禧年技术奖;
2007年1月,世界首次的,无极性青紫色半导体激光开发了发表;
2008年,阿斯图利亚斯皇太子奖(学术、技术研究部门)获奖;
2011年9月,大型显示屏等的开发先进的作用的评价,第63届艾美奖技术开发部门获奖;
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弘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F. 如何看待诺奖得主中村修二批评日本乃至东亚教育体系
从中村修二的经历来看,他对日本以及东亚教育体系的批评合情合理也有裨益。
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遭,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
每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存在很多问题。而东亚教育制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应试体系了。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形势比日本还要糟。
(韩国不了解,就不谈了。中国比日本还多出来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稀缺,且分配不公。这个暂且也不谈了。)
教育体系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选拔,一个是培养。
选拔制度则是指挥棒。按分选拔,那么基础教育阶段大家的主要目标显然就是“培养能考高分的人”。
应试体系说到底选出来的是最适合考试的人。
当然,能把“考试”这项技能学好的人大多也能在学习其他知识上表现得更好,往往也更好地掌握了书本知识。所以,考试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重要的选拔方式。
这是从整体选拔的统计意义上来讲的。
但很糟的一点在于,对很多个体来说,备考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唯分数的录取方式会导致学生投入大量的备考时间。
当两个同样优秀的学生,一个高中三年都在应试学习,另一个高中三年还花了很多时间投入自己更感兴趣的领域,比如阅读文学作品、写小说、焊电路、写程序等。那么最后的选拔结果肯定是三年都在应试学习的人分数更高,但是从教育本来的意义上来讲,在这非常重要的三年里,后者无论是身心健康还是才能挖掘都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中村修二读的是德岛大学,一个毫无知名度可言的学校。他根本考不上东大。他甚至考不上任何一所帝国大学。按中国的考生录取率的话,他在很多省大概是很难考上一本的。
考那么高的分数对他来说太难了。
浪费漫长时间在应试训练上才能考入名校,但是浪费漫长的时间在应试训练上却是低效的学习方式。
中村在选拔考试中不能脱颖而出。在中学时代又十分抵制为迎合考试而学习。
中村修二对应试教育不满的逻辑在此。
而这也的确是应试教育的困境。
大多数名校生倾向于认为,自己很优秀,应试体系选出了自己,所以应试体系也是优秀的教育体系。
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在名校生比例很高的知乎上,应试教育得到了比在其他地方更多的赞扬。
但有两件事大多数名校生大概没有察觉到。
1)很多本来同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的“中村”们被这种体系所抑制。
这个群体的声音是少有人倾听的。
由于名校被赋予了更多资源和机会,“中村”们渐渐落后于名校生。【当然也有中村修二这种“漏网之鱼”。】
而这只是因为他们不如我们更适应或者更愿意去适应“唯分数论”而已。
另一方面,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有高考排名显示得那么优秀吗?
我的高考排名大约是前0.1%。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真的比99.9%的人更厉害。
等进入社会面对真正的挑战后,很多考高分的人名校生都没有分数显示得那么厉害。
2)名校生们尽管是倾注了更多教育资源,但是依然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危害。
名校生们比其他人投入了更多的应试时间。更多的应试学习时间抑制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更多的应试学习时间又让大多数人有着极为相似的知识结构。
想一想美国的尖子生可以高中知识完成后学AP课程,参与科研活动。中国的尖子生的精力则主要花在从90分到95分,再到96分..
毕竟每一分都在高考中刷下竞争对手呢。
这大概也是中国尖子生成材率比发达国家更低的原因之一。
(想一想诺奖比例。)
而中村作为【不适应或不愿适应应试教育】的人代表那个群体发出了呐喊。
我同样作为【不适应或不愿适应应试教育】的一员对此表示赞同和感谢。
---------------------------------------------------------------------------------
美国大学的录取在SAT外还要考察“综合素质”这种很微妙的东西。这有效地遏制了应试训练,鼓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深入自己喜欢的领域。
但代价则是,富有的家庭更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这些课外的经历。甚至,贫穷的家庭都没有意识到为孩子提供课外机会的意义。(像这样继续加大教育差距大概是现在的中国很难承担的。)
中国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几乎100%依赖分数选拔,而且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鼓励”学生进行应试训练。每一次升学都是残酷的【分数竞赛】。
相比而言,很多发达国家在中小学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更均衡。
中村修二黑得飞起的日本其实是处在中美之间的一种状态。社团活动/课外学习比中国不知道多到哪儿去了..
总的来讲,我并不觉得中国应该复制美国的模式。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应该是按照各自国情决定的。
但,落后的应试教育需要速度更快,程度更高的改革是毫无疑问的。30多年前,高考制度对中国是重要的教育进步。但是今天已经明显跟不上社会发展,也落后海外同僚们很多了。
G. 诺贝尔奖得主,如何评论东亚的教育体系弊病
诺贝尔奖得主: 不是针对谁,整个东亚的教育制度问题都很严重!10月3日,2016年诺贝尔奖开奖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快速增长。包括物理奖8位、化学奖6位、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共计17位,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年一位。
中村修二是个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1. 出身普通渔民家庭,考试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2. 他动手能力非常强:上午调仪器,下午做实验;3. 自学能力非常强:中村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他读的德岛大学甚至没有物理系。这样的人在日本饱受压制,他对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评,也是言出有因。1东亚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东亚的教育体制是比较特异的,经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赞赏和局内人的诟病。日本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对算这三国里比较宽松的了,有些国家就别提了,老师、学生、家长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H. 2014年10月7日,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诺
(1)由于实验要求电流从零调,所以变阻器应用分压式接法,由于待测二极管电阻远小于电压表内阻,所以电流表应用外接法,电路图如图所示:
(2)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描点作图,如上图;
由图线可知,蓝色发光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I与U成非线性关系.
(3)将100Ω定值电阻等效为电源内阻;在图中作出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则两曲线的交点为二极管工作点,
则由图象可知,二极管的工作电压约为1.7V;电流约为12mA;
则二极管导通时的功率约为P=UI=0.02W
故答案为:(1)如图
(2)伏安特性曲线如图;非线性
(3)0.02
I. 中村修二 怒火点亮的诺贝尔奖阅读
中村修二 怒火点亮的诺贝尔奖阅读
J. 中村修二的介绍
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1954年5月22日出生于日本伊方町,毕业于日本德岛大学,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1。中村修二于1993年在日本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Nichia Corporation)就职期间,基于GaN开发了高亮度蓝色LED,从而广为人知。当时,开发一种蓝色LED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20年间只有红色和绿色LED1。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