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姓温的女演员有那些

姓温的女明星

温心

温心,英文名swan,深圳人。中国新晋人气女演员,歌手,主持人,,曾出演青春爱情电影《原谅我,来不及爱你》的女一号罗之夏,并录制了该电影的主题曲《未知》,出道之初她就以甜美清新的气质外表而火速蹿红。
2014年初,凭借出演电影《对不起,我爱你》、《怒放之青春再见》等片的女一号而为人熟知。同时,由她主演的电视剧《风雷急》将在2014年播出,同时,其首张个人EP《逆风的蝴蝶》也即将发行。

温碧霞

温碧霞,本名温碧玉,1966年7月30日出生于香港调景岭,祖籍广东省四会市,香港女演员、歌手。
1981年被星探发掘,拍摄第一部电影《靓妹仔》,获得第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提名,1984年与刘德华主演电影《停不了的爱》而成名。2000年10月1日嫁给香港富商何祖光,婚后淡出娱乐圈,演出主要在中国大陆发展。2011年凭借《英雄喋血》获得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女配角[1]。2012年接拍电影《扎职》

温岚

温岚(Landy Wen),中国台湾原住民歌手、演员。出生于新竹县尖石乡后山马里阔丸群部落,毕业于竹东高中。擅长R&B曲风。

1997年因从新竹北上台北参加“超级新人王歌唱比赛”,以独特的唱腔受到吴宗宪的注意,而与阿尔发唱片签约,其后进入演艺圈。1999年与吴宗宪合唱周杰伦创作的《屋顶》,至今仍是KTV点歌排行榜的热门歌曲同时也成为男女对唱的经典歌曲,因此在演艺圈走红。

自出道以来,温岚已发行了十张专辑。除了当歌手外,个人亦参演魏德圣导演执导的《赛德克·巴莱》也获得观众一致好评。2013年10月25日,温岚发行了出道以来的第十张个人专辑《温岚同名概念专辑》,首次担任专辑全程制作,回归音乐本质,展现最真实的自我,专辑同名作为最真诚的注解。

温明娜

温明娜(Ming-Na),1963年11月20日生于澳门,美国著名华裔演员,曾被《人物》杂志选为世界五十个美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喜福会》、《街头霸王》、《急诊室的故事》、《神盾局特工》等。

㈡ 小说女主姓温是个明星红半天的明星

锦素流年的市长,我爱你。但是女主角姓闵

㈢ 历史上温姓的名人

1、温季

温季(?—前574年),即郤昭子,姬姓,步氏,讳至,谥昭。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外交家。其名郤至,其祖郤扬封步,以之为氏,故亦名步至,因采邑于温,时人尊称温季,史称郤昭子。步扬之孙,或为蒲城鹊居之子,与堂兄郤锜、叔父郤犨并称“三郤”。

2、温恢

温恢(178年-223年),字曼基,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曹魏大臣,任扬州刺史,后迁凉州刺史。

温恢在史书《三国志》中与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司马朗、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曾为雍州刺史)等六人合为一传。此六位刺史被陈寿评为当时所有州刺史中“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的典范。

3、温璋

温璋,唐初名臣温大雅(即温彦宏)六世孙,河东太原祁县人,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其父温造曾平定兴元兵乱。温璋早期以父荫入仕,累佐使府,历三郡刺史。咸通初年,接任徐泗节度使。徐州的银刀军得知温璋素严饬,阴怀猜忌,于是驱逐温璋。咸通八年(867年),温璋接任京兆府府尹,曾说:“罪无轻重,恶无大小。除恶务尽,犯意方绝,此谓之能治者。”

《北梦琐言》卷10说:京兆尹温璋见一乌鸦三度挽铃报案,判断"是必有人探其雏而诉冤也",就派人随鸦出城,果然在树下捕获到抓雏鸟的人。温璋"以禽鸟诉冤,事异于常,乃毙捕雏者而报之"。女道士鱼玄机以笞杀女童绿翘事,被温璋所杀。

4、温仲舒

温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北宋大臣,与寇准并称“温寇”。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了进士,位列探花。曾任枢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位列宰执,后外放秦州知州,驱逐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使之从边地成为北宋的内地。

回朝后担任过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温仲舒被封为昭文馆大学士,不久去世,享年67岁。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5、温生才

温生才(1870—1911),字练生,汉族,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人,1870年出生于贫苦家庭,幼失怙。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4月8日,法人组织之远东飞艇社,广州将军孚琦应邀往观,迨回跸,甫至东门直街尾咨议局前麒麟阁门口,温生才手持五响快枪,向孚琦发射,计中太阳穴、脑门、颈项、身部各一枪,当场毙命。

温生才离去途中被巡警逮捕。15日被押赴刑场,途中神色自若,毫无怯色,行至惠爱街一带时,对着人群大声喊道:“今日我代同胞报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既而又说:“许多事归我一人担任,快死快生,再来击贼!”遇害后葬于广州黄花岗。

㈣ 关于温姓的历史和现状

温姓是中华“百家姓”之一。姓氏来源有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出自姬姓黄帝的后裔,以国名为姓。其远祖先是黄帝,近祖先是颛顼,受姓祖先为己平。温姓起源于今河南温县西南,形成宗族、望族是西汉的并州祁(今山西祁县)。根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的数据统计,温姓人口数量约190万,排在中国各姓氏第104位。 姓氏源流以国为姓 温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昆吾始己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也称温子。 后来苏忿生勾结狄人,狄人灭温。晋国攻灭狄人,周襄王把温地赐给了晋文公,狐氏、阳氏先后领有温地,后来成了晋国大夫郤至的封邑。而狐氏、阳氏,郤氏都是晋国公室后代。当时郤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郤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 中的这些强宗大族。又恰逢一次晋厉公带着群臣打猎,晋厉公宠幸的寺人(厨师)孟张仗势抢夺温季之鹿被温季射杀,厉公以此为口实,决定除掉郤氏,派人去抓郤至。这个消息被郤氏知道了,郤锜便主张先攻杀厉公另立新君,郤至却不为所动,认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灭掉了郄氏。郤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 他族改姓 (一)回族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剌之子温喀剌及后裔。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剌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剌取名字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遂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剌(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二) 据《唐书》所载,唐代康居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境至俄罗斯一部),国王姓温,后入中国,自成温姓。 (三) 据《通志》所载,北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单姓温。 (四) 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据《唐书》所载,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 (五) 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 (六) 今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温姓源起繁杂,但无论出自何支,都为中华大家庭中一员,见面都可称“五百年前是一家”。[1] 迁徙分布 发源于河南的温姓,有一支于西周初年,迁到甘肃祁连山,并融入古康居国中,部分未能越葱岭者,遂留居于新疆南疆,建立温宿国(今温宿县)。西汉初,有惸侯温疥(乃温季之裔)有子名仁,仁子温何迁居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此后,温姓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温姓太原郡望。元康四年(公元前66年),长安公士申请皇帝下诏,命温何孙 温福回归故里。后温姓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诸县,并发展成为温姓平原、清河郡望。晋永嘉之乱,温姓随晋室南迁,刘琨记室太原祁人温峤南迁后出镇洪城(今江西省南昌),子孙留居当地。唐末时,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闽南。另有温姓一百四十世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孙南皋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乡,皋次子瑾名铜宝,其裔孙分布闽、粤、赣各地,故此三地温姓多奉铜宝为大始祖。此际,任虔州刺史的温厚宗迁居福建,其后裔分衍清流、长汀、石城、龙岩各地。宋时,厚宗裔孙元秋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广东兴宁,季子德明徙江西兴国,四子德良迁上杭、连城。宋末时,九郎子孙分支再入粤东。六郎公徙居梅县,为松源乡开派祖;贵和公为五华开派祖;良善公为广东嘉应州开派祖;康熙四十三年,良善公第十四代嫡孙石祥公从广东惠州迁往广东四会市邓村龙磷立业;良彬公为梅县小用乡开派祖。明初,温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嘉靖年间,念三郎由宁化迁广东廉江。至清代末叶,温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1]当今,温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根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的数据统计,温姓人口数量约190万,排在中国各姓氏第104位。温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温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3]

㈤ 温姓的由来

姓氏起源——温姓

姓氏起源
以地名为姓。温是地名,即今河南省温县。温县夏代立温国,商代设温邑,春秋以后设温县,具有4000余年的历史。温名由来是因该地有温泉得名,夏代帝相年间昆吾氏之子封于此,因有温泉建温国。《温县志》载:“约在公元前21世纪,此地已立国,以境内有温泉得名,称温国。履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灭温,温为商之畿内邑。” 夏代帝相年间,夏政权被寒浞把持,帝相流亡在外,全国处于混乱状态之中。身为伯爵之位的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在自己广大的领地内,为加强管理,将太行山以南的黄河水北畔之地,封赐其子而建立温国,成为夏的一个得力的地方国。温国土地平整,水利方便,粮丰草茂,人口繁多,是个比较富裕的小诸侯国家。
夏代末期帝桀,暴虐无度,引起民怨,各地伯侯纷纷投奔商汤。商汤替天行道,起兵灭桀,先期攻入温国,温国灭亡。传说建温国之祖为良,温国灭时国君为忠。温国灭后,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先与国家,便以国为氏,产生了温姓。后人称温之祖为温良和温忠,温忠便是温姓的得姓始祖。
温邑商代时期属于冀州所辖。冀州侯的始祖也是夏代的昆吾氏,昆吾氏有四子温、苏、顾、董,赐封所在地均相互不远,温国被灭后,同宗有苏氏活动到了温地,以温地为故里。冀州侯商代末年君,《封神演义》上说为苏护,今温县城内有苏护墓冢,城西南15里有苏庄,苏庄北夏庄处有苏全孝、苏忿生、苏成、苏明等的墓冢,为苏氏故里所在地。
商末周初,有苏氏投周伐纣,因功授职司寇,赐其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城在温城。苏国历经396年之后,在春秋时期末代君苏明时,温国被狄戌所灭,苏明自杀,其子携部分族人逃到卫国,因思念自己的国家和都城称温子,后代以温为氏。《左传-僖公十年》载:“狄灭温,温子奔卫”,时间在公元前650年。
温国被狄戌所灭后属周王室辖。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太叔带居温造反,晋文公率师勤王,在温消灭了太叔带,周王将温、州、原等邑赐于晋,晋将温置为县派大夫所辖,第三任大夫为黄帝重孙帝喾后裔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后代郤至。公元前573年,晋厉公诛杀郤至,郤至之孙逃到封邑,以邑为氏名温田。

迁徙分布
温氏散居在台湾各地,尤以新竹和苗栗两县为最多。台湾的温姓,来自广东,而广东的温氏族人则源于山西太原。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有一个叫温日操的最先入居台湾下淡水港。这以后,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有温明鼎入居新竹县大义村开基。

堂号
"三公堂":唐朝时,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历史名人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晚唐考律赋,八韵为一篇,据说他八叉手即告完成,故人又称"温八叉"。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开婉约词派之先河,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温子升:后魏中军大将军。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三十五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西汉有旬侯温疥,东晋有江州刺史温峤,明代学者、书画家.

㈥ 香港温姓艺人都是谁

温兆伦、温碧霞

㈦ 姓温的男演员有谁

温兆伦 温升豪

㈧ 温姓的历史名人

1、温季(?—前574年),即郤昭子,姬姓,步氏,讳至,谥昭。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外交家。其名郤至,其祖郤扬封步,以之为氏,故亦名步至,因采邑于温,时人尊称温季,史称郤昭子。步扬之孙,或为蒲城鹊居之子,与堂兄郤锜、叔父郤犨并称“三郤”。

2、温疥,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温姓著名人物。汉功臣,封惸侯。汉王四年,在成皋之战中,破曹咎军。后担任燕相。孙温何,始居太原,继移汲郡、清河。而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3、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


4、温璋,唐初名臣温大雅(即温彦宏)六世孙,河东太原祁县人,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其父温造曾平定兴元兵乱。温璋早期以父荫入仕,累佐使府,历三郡刺史。咸通初年,接任徐泗节度使。徐州的银刀军得知温璋素严饬,阴怀猜忌,于是驱逐温璋。

5、温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北宋大臣,与寇准并称“温寇”。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了进士,位列探花。曾任枢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位列宰执,后外放秦州知州,驱逐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使之从边地成为北宋的内地。回朝后担任过参知政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温仲舒被封为昭文馆大学士,不久去世,享年67岁。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㈨ 温姓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温(ē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以封地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命姓,称温姓。 2、出自郄姓,亦以邑名为氏。据《广韵》、《万姓统谱》等所载,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攻灭狄人,温就成为晋国大夫郄至的封邑。当时郄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郄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郄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打猎,郄至打着一头野猪,派人给历公送去,却被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郄至一怒之下射死孟张。晋历公对此大为恼火,说:“这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决定除掉郄氏。这个消息被郄氏知道了,郄锜便主张先攻杀历公,郄至却认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郄氏有怨仇的臣子灭掉了郄氏。郄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 3、出自高阳氏,亦以邑名为氏。据《唐温侯碑》所载,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封于温邑,其后以封邑名为氏。 4、回族中有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刺取名子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遂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5、出自他族改姓: ①据《唐书》所载,唐代康居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境至俄罗斯一部),国王姓温,后入中国,自成温姓。 ②据《通志》所载,北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单姓温。 ③ 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据《唐书》所载,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 ④ 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 ⑤ 今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温季。名郄至。其家族显赫,世代任高职于晋国。郄至在与楚进行的鄢陵之战中,出谋献策,身先士卒,为大败楚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于温地,人称温季。不意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恰逢晋厉公厨师孟张仗势抢夺温季之鹿被温季射杀,厉公以此为口实,派人去抓温季,有人透露消息给他,并劝他先行动手,杀厉公另立新君,温季不为所动,乃被厉公诛杀并殃及子孙,有子孙避逃国外,因他以死来表忠心,是古来少有之忠臣,其后子孙尊他为温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发源于河南的温姓,有一支于西周初年,迁到甘肃祁连山,并融入古康居国中,部分未能越葱岭者,遂留居于新疆南疆,建立温宿国(今温宿县)。西汉初,有恂侯温疥(乃温季之裔)有子名仁,仁子温何迁居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此后,温姓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温姓太原郡望。元康四年(公元前66年),长安公士申请皇帝下诏,命温何孙温福回归故里。后温姓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诸县,并发展成为温姓平原、清河郡望。晋永嘉之乱,温姓随晋室南迁,刘琨记室太原祁人温峤南迁后出镇洪城(今江西省南昌),子孙留居当地。唐末时,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闽南。另有温姓一百四十世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孙南皋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乡,皋次子瑾名铜宝,其裔孙分布闽、粤、赣各地,故此三地温姓多奉铜宝为大始祖。此际,任虔州刺史的温厚宗迁居福建,其后裔分衍清流、长汀、石城、龙岩各地。宋时,厚宗裔孙元秋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广东兴宁,季子德明徙江西兴国,四子德良迁上杭、连城。宋末时,九郎子孙分支再入粤东。六郎公徙居梅县,为松源乡开派祖;贵和公为五华开派祖;良彬公为梅县小用乡开派祖。明初,温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嘉靖年间,念三郎由宁化迁广东廉江。至清代末叶,温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温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温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㈩ 温姓台湾女艺人

温翠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