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临潼山剧情
❶ 秦腔百花山剧情:百花山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它还有其他戏名吗
秦腔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专
备属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
脍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火焰驹》、《大登殿》等。
新中国建立后还创作了《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❷ 秦腔戏曲名称.
《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
《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
秦腔介绍:
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秦腔临潼山剧情扩展阅读:
秦腔服饰类型及其代表意义:
秦腔的服饰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律性的程式,尺寸的大小、质地的优劣、纹饰的选择。色泽的浓淡以及各种颜色,都有着独特的寓意。观众通过戏中角色所穿服饰的色彩,大致可以了解和判断他们的年龄、身份、贫富、少壮及其基本性格和情感。
1、服饰的宽、大、长、直:代表文、富;短、小、窄、曲,代表武、贫。
2、服饰厚、重、滑:代表文、富;轻、薄、软、素代表武、贫。
3、龙、虎、山、石:完整寓示刚强;
4、花、鸟、虫、鱼:零乱寓示智慧;
5、静物、花草简单:寓示善良;
6、狼、狗、鹰、雕复杂、纷乱:寓示凶猛;
7、蝴蝶、花卉细小、素洁:寓示美丽、窈窕。
8、深、素、暗:寓示老、穷;
9、浅、艳、明:寓示少、富。
10、白色:寓示公正、纯洁、端庄、正直、少壮。
11、黑色:寓示清廉、凝重、严肃、粗豪、愚蠢、贫寒、愁苦、微贱。
12、红色:寓示伟大、热忱、忠耿、喜庆、可怕、危险。
13、黄色:寓示尊贵、明朗、稳练、衰老、无力。
14、绿色:寓示鲁莽、倔强、乖谬、险诈。
15、粉色:寓示聪明、活泼、风流、浪漫、荒唐、妖艳、淫荡、轻佻。
16、蓝色:寓示青春、敏锐、朝气、正派、义气、轻快。
17、雪青色:寓示优美、秀丽、柔和、舒适。
18、葱绿色:寓示智慧、宁静、沉默、安详。
19、紫色:寓示森严、持重、忍耐、果断。
20、古铜色:寓示老迈、慈祥、苍劲、周密。
21、灰色:寓示软弱、不定、两可、冷淡。
❸ 秦腔的传统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
脍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火焰驹》、《大登殿》等。
新中国建立后还创作了《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❹ 秦腔有哪些剧目
秦腔的剧目有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等。
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秦腔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并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产物, 可以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诸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支奇葩。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4)秦腔临潼山剧情扩展阅读: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秦腔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
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
❺ 天仙帕讲的是什么
《天仙帕》讲的是七仙女与董永历经艰辛,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1、《天仙帕》共有三十六集,这里列举开头与结尾的剧情。
(1)开头:七仙女不喜欢天庭束缚羡慕人间,在曾在人间留下情感的大仙女帮助下,和义妹张巧嘴闯出天门私自下凡。玉皇大怒,派雷公电母和赤脚大仙下凡捉拿。孝顺的董永为父亲求医路上救了走火入魔的刘大侠,与七仙女相遇,互生情愫。七仙女为帮董永,上天堂偷仙丹救刘大侠。
(2)结局:阳春三月,玉帝王母为董永和怀抱孩子的七仙女主持了隆重的婚礼,起驾回天庭。董永辞官归田,与七仙女唱着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谣,共度美满日子。
2、《天仙帕》表现形式之一有秦腔。
(1)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2)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3)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

(5)秦腔临潼山剧情扩展阅读:
秦腔的语言:
1、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点是所谓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同时也融人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等风格。
2、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
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须归人“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这也是秦腔与其他地方戏曲不同的地方。
3、秦腔的板式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明朗的感情。
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秦腔的艺术表演形式多样,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序严谨。
其他代表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三上殿》、《献西川》等。
❻ 关于秦腔的介绍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1]
脍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火焰驹》、《大登殿》等。
新中国建立后还创作了《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❼ 给我爸爸找一些秦腔戏曲要名家名曲
秦腔学社。民国12年(1923)10月在西安组建,初名荣华社。箱主刘贵兰,领班李应才。招收学生20余名开科授徒,教出范化卿、赵化俗、黄育民、刘延民、李觉民、李玉民、李庆民等。民国13年(1924)秋,在南院门福建会馆营业,腊月被高陵县公安局长杜继仁接去,由城关居民集资,各界士绅组成理事会,杜任理事长,魏基武任社长,易名化民社。聘任惠济民、张新国、张秀民、张子刚、田畴易作教练,新招学员20多名。出科学员中著名的有:刘化鹏、谢新民、何景民、雷化文、李树民、冯改民、董化清、李悟民、李化玲。民国25年(1936)八月,社长魏基武带班前往汉中途中,吸收待待娃、马振华等。在汉中演至民国31年(1942),因营业不振返回关中,借咸阳郑四戏箱,另立益化社,张玉华领班,后恢复化民社,魏基武任社长,在西安、西府巡回演出。民国32年(1943),改由马弁彭延彬任社长,艺人不堪其辱,多有离散。<BR> 1949年,高陵县派马耀先、马继成接收化民社为国营剧团,更名为“高陵县人民剧团”。1949年12月,三原分区接管高陵县人民剧团,调田志顺、陈万哲负责剧团工作。1950年5月,三原分区并入咸阳分区,高陵人民剧团归咸阳专区领导。1953年,咸阳专区撤销,剧团归省上领导,更名为“陕西省人民剧团”,团长马耀先,副团长马继成 ,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田志顺。1961年,该团又被移交 咸阳市领导,更名为“咸阳市人民剧团”至今。<BR> 1952年人民剧团办起培训班,招收学员肖玉贤、芦晓霞、王麦兰、郭明霞等随团培养。不久,先后排演了《打虎计》、《救凌统》、《闯王遗恨》、《红娘子》、《逼上梁山》、《大家喜欢》、《河神娶妻》、《天河配》、《霸王别姬》等剧目。1953年,改编并排导了《屈原》、《法门寺》等戏 。同年剧团办起新生部,收学生50余名,由杨安民、王建华等教练培训。后培养出冯惠敏、解秀珍、李惠珍、贺天珍、邓全义、刘玉英、雷忠义、王月亭、田果山、王雅琴、赵斌、赵梦兰、董务本、李全录等一批较好的学生。<BR> 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创作剧目《丰乐园》获剧本二等奖(作者张秦伯、杨安民、王槐蔚),获演出二等奖,导演二等奖(杨安民),音乐伴奏一等奖,美术设计二等奖(梁雅山、马继成),制作管理二等奖。刘秉国、王正廉、郭明霞、王麦兰、李惠珍、王化民、孙正国、杨云堂获演员奖。同年,上级为了支持兄弟县文艺建设,调剧团郭维民、肖鸿斌、李发民、王碧云、车秀花、王月亭去乾县剧团。刘正民、王明花、贾玉华去高陵。刘玉英、芦晓霞去宝鸡。王惠芳、薛志秀、武惠群去省实验剧团、兰州秦剧团。<BR> 1958年,排演由杨兴、谭增成改编的《党的女儿》和杨兴、金葳创作的《跃进之歌》参加了西北五省会演,1959年,排演马耀先和杨兴创作、谭增成导演的现代戏《合家欢》,向建国庆十周年献礼。1960年排演《岳家庄》、《假惜惶》参加了全省青年会演。同年,郭明霞、殷守中等参加陕西省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团晋京、共赴13省、市巡回演出。1964年,排演新创作的现代戏《赵梦桃》参加了陕西省现代戏会演,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上台接见全体演职人员,中央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录音。<BR> 该团保留剧目有《刘备招亲》、《打金枝》、《访苏州》、《重圆镜》、《青梅传》、《济南案》、《法门寺》、《白蛇传》、《双明珠》、《玉镜台》、《辕门斩子》、《庚娘传》、《赤桑镇》、《黄河阵》、《打虎计》、《穷人恨》、《白毛女》、《七夕泪》、《花木兰》、《屈原》、《金麟记》、《霸王别姬》、《三娘教子》、《伍员逃国》、《出五关》、《铡美案》、《劈山救母》、《党的女儿》、《窦娥冤》、《四贤册》、《红色卫星闹天宫》等大小一百多出。创作剧目有《赵梦桃》、《合家欢》、《丰乐园》、《向阳红》、《一支烟锅》、《庄稼人》、《霍去病》、《贞观鉴》等,该团是关中一带颇有影响的剧团之一。主要导演有田畴易、杨安民、谭增成;主要教练有董志斌、朱桂珍;主要编剧有马耀先、刘凤洲等;主要琴师有周改朝,鼓师杨艺春,音乐设计康民强,舞美设计梁雅山。主要演员有雷化文、刘秉国、殷守中、郭明霞、王麦兰、王化民、王正廉、王积荣、孙正国、刘正民、尚启民、史凤琴、黄金华、王惠芳、萧辅兰、高仓民、萧鸿斌、荆晓钟、成素娥、孙志强、唐志强、杨云堂、黄育民、李太民、解新民、赵化裕、赵斌、赵梦兰、马振华、冯改民、刘化鹏、郭维民、熊易民、芦晓霞、邓全义、李惠珍、贺天珍、王雅琴、董务本、刘小毛、肖玉贤、李全录、袁玉琴等<BR> <BR> <BR> 秦钟学社 秦腔班社,成立于1924年,地址设在三原城内的老爷庙。创办人著名须生刘立杰,刘立杰生于清光绪初年,祖籍临潼,家道清贫。由于他幼爱秦腔,暇时常学唱习演,且嗓音宏亮,22岁时加入临潼“华清班”学戏。他扮相俊美,唱念俱佳,时为渭北须生之佼佼者。 1924年刘立杰离开易俗社,在三原组建秦钟社,刘自任社长,并挑班演出。他擅长老生戏,会戏甚多,尤以《南天门》、 《八义图》、《珍珠衫》、《日月图》、《铁莲花》、《苏武庙》、《乾隆让位》等剧最为拿手。1935年,刘立杰病故,其子刘毓中继承父业,挑班任社长。刘毓中为易俗社第一期优秀生,又得其父真传,亦擅老生戏,除演出其父之拿手好戏外,常演剧目有《殷桃娘》、《三滴血》、《春秋笔》、《串龙珠》、《韩宝英》、《忠义侠》、《伐东吴》、《出棠邑》、《周遇吉上关》等,均脍炙人口。<BR> 秦钟社在刘氏父子的领导下,演出了大量的以须生为主的传统剧目,发挥了秦腔“慷慨激昂、犷达豪放”的艺术风格之优势。同时招收学员,有学生四五十名,来自临潼、长安、周至、户县、三原等地的一些贫苦人家,其培养仿效易俗社。学生进社后,边学技艺,边学文化,社规严明,管教有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人才。其中驰名的有刘易平(原名刘裕秦)、王斌秦、崔晓钟、王应钟、李琼钟、姜望秦、汤秉钟、惠醒秦等。如须生刘裕秦(刘易平)入社时年仅16岁,受业于赵顺老师,开蒙戏《双背鞭》,出场首句尖板“我父子出营来天昏地暗”满场唱彩,掌声四起。后刘立杰亲传教授《二启箭》、《取都城》、《八义图》均成了他的拿手好戏。须生姜望秦,在《拆书》一场戏亮相四句白口:“家住楚国在当阳,保主临潼赴会场。单臂举起千斤顶,吓退一十七国王”。铿锵有力,曾轰动渭北一带。其表演动作千净利落,准确无误。花旦姜瑶钟,扮相、身段端庄而秀丽,唱腔、做戏真切而细腻,他的《蝴蝶杯》洞房一折戏,饰演卢凤英一角可与王天民媲美,可惜年仅18岁因病而亡。崔晓钟也是该社造诣较高的名旦角演员,他在《五典坡》中扮演王宝钏,由花旦到青衣,一人到底,行当分明,被誉为“秦腔皇后”。王斌秦以扇子道袍生为主,兼演武戏,他所演《蝴蝶杯》的田玉川一角,曾红一时。张振秦以贫生、靠把生应工。《木楠寺》、《闯新府》(《回荆州》)两折戏中所扮演的吕蒙正、赵云两角,一个穷酸潦倒,形象逼真,一个英姿勃勃,刚健稳重。净角惠醒秦,擅演《铡美案》中的包拯,《黄河阵》中的三教主,《荆轲刺秦》中的荆轲,气魄雄伟,慷概激昂,刚毅豪迈。二花脸(架子黑头)何锐秦,擅演《苟家滩》中王彦章,《五台会兄》中杨五郎、《虎头桥》中魏延、《国士桥》中于让,个个活灵活现。丑角演员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软玉屏》中黑氏最为拿手。他面部表情变化多端,喜怒哀乐,无不适戏。另外还有须生汤秉钟,旦角王应钟、李琼钟,小生张耀秦,净角孙连秦,武生郭治秦等,演出独当一面。<BR> 秦钟社其所以在三原扎台七八年,久演不衰,除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外,还有一批不断更新、提高的优秀剧目。常演的有《蝴蝶杯》、《软玉屏》、《玉镜台》、《宫锦袍》、《双诗帕》、《纨绔镜》、《燕子笺》、《颐和园》、《青梅传》、《双明珠》、《紫霞宫》、《荆钗记》、《太和城》、《黄河阵》、《金钟罩》、《重圆镜》、《意中缘》、《范睢相秦》、《和氏璧》、《红拂私奔》、《复汉图》、《伉俪师》、《法门寺》、《鸳鸯阵》等。时装戏有《人月圆》、《金莲痛史》、《鸦片之战》、《文字狱》、《唾骂姻缘》、《家庭痛史》等。
<P></P><BR>
<P> 通俗社 秦腔班社,1925年,秦腔著名须生毛金荣在西安新筑镇西关白家油坊创办,并自任社长。初成立即招收学生70人,后又招收两期,共有学生二百多人。该社演出以毛金荣为主,还聘请王文鹏、杨金声、王庚寅、何振中等名角搭班演出。剧目多为秦腔传统戏,有《锦绣图》、《八义图》、《日月图》、《八件衣》、《葫芦峪》、《放饭》、《烙碗计》、《斩颜良》、《祭灵》、《四郎探母》、《卖画劈门》、《洪羊峪》、《四贤册》等。经常在西安、蓝田、三原、泾阳、高陵、渭南、华阴、潼关等县演出,几乎走遍了整个关中,还曾在兰州等城市演出。该社出科的学生较出名的有王秉俗、张景俗、李振俗、徐振民等人。1937年二三月间,毛金荣由于长期奔波,操劳过度,病故于新筑镇东关仁义巷,通俗社也随之解体。</P><BR>
<P> 益民社 1929年春,咸阳县马庄乡解村郑四(名益斋,排行为四),长安王莽乡稻地江村高仲仁(中医大夫)、杨嘉绪(曾任过班社跑班长),三人合办“益民社”。由蓝田县高堡子村高公茂(秦腔名丑,《背娃进府》、《鸡大王》、《王小过年》演的最为拿手)为社长,又收了杨安民、何毓华(小名康柱)五六个跟班的学生,在长安、蓝田等地演出。住在长安县东江坡村,由高公茂、李步林(秦腔名须生,《醉写赫蛮》、《秦琼表功》、《十道本》等戏有名)、袁中海(武旦,《红桃山》等武戏特长)、杜养民(小旦)、白甲寿(老旦)等任教练,收学生30名排起“窝子”(一科生)。1930年春节演出,轰动长安、蓝田一带。<BR> 半年后,郑四领社回到咸阳,又租来名净黄德奇新箱一付,收学生30名左右(二科生),在咸阳县城内张飞庙训练。并请来名导演惠济民、王安民排戏。—、二两科学生中先后涌现出旦角何毓华、王秀华、王明华、刘毓华、解毓华;小生唐立民、杨安民、张建民;须生益庆民、王正民、王益民(牛娃子)、权三民、袁兴民、叶易民、刘治民、彭易国;大花脸赵靖国、二花脸秦易中;丑角肖益民(鸿斌)、刘治中;媒旦姚振杰等。所演出的《济南案》、《春秋笔》、《破宁国》、《闯宫抱斗》、《黄河阵》、《五典坡》、《玉镜台》、《双明珠》、《春秋配》很受观众欢迎。特别是何毓华、唐立民、杨安民表演的《藏舟》、《洞房》、《三回头》、《少华山》等小旦、小生戏,王益民等主演的《杀驿》、《临潼山》、《出汤邑》等须生戏,同行名家也很称赞。成为“益民社”长期的看家戏。<BR> 益民社的戏在西安和关中各县走“红”,经济收入大增,郑四退了租箱,添置新箱。中华民国24年(1935年),“益民社”顺西兰公路,直演到甘肃平凉、庆阳等地,1938年,郑四又在长武县西代家岭代树仁的窑院内又收了第五科学生训练。这科不只是出了小生高登云、旦角李正华等较好的男演员,还有一位由平凉下来的女学生——周燕云,她的小旦戏更受观众喜爱。演出不久,郑四起了歹心,要收周燕云为妾,这科师生造反,跑到甘肃灵台县,改名“新生社”,在灵台等县演出七年,终因人心不齐,各奔前程。郑四眼看这科学生走去,只好到庆阳、西峰收到“益民社”老底人员,不久返回咸阳,从此,“益民社”虽能演出,但质量大不如前。<BR> “益民社”是当时陕西、甘肃等地较有名望的剧社之一。演出长达20年,名演员出的不少。1948年“益民社”解体
❽ 秦腔名家杜干秦个人简介
丑角演员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软玉屏》中黑氏最为拿手。他面部表情变化多端,喜怒哀乐,无不适戏。
秦腔学社。民国12年(1923)10月在西安组建,初名荣华社。箱主刘贵兰,领班李应才。招收学生20余名开科授徒,教出范化卿、赵化俗、黄育民、刘延民、李觉民、李玉民、李庆民等。民国13年(1924)秋,在南院门福建会馆营业,腊月被高陵县公安局长杜继仁接去,由城关居民集资,各界士绅组成理事会,杜任理事长,魏基武任社长,易名化民社。聘任惠济民、张新国、张秀民、张子刚、田畴易作教练,新招学员20多名。出科学员中著名的有:刘化鹏、谢新民、何景民、雷化文、李树民、冯改民、董化清、李悟民、李化玲。民国25年(1936)八月,社长魏基武带班前往汉中途中,吸收待待娃、马振华等。在汉中演至民国31年(1942),因营业不振返回关中,借咸阳郑四戏箱,另立益化社,张玉华领班,后恢复化民社,魏基武任社长,在西安、西府巡回演出。民国32年(1943),改由马弁彭延彬任社长,艺人不堪其辱,多有离散。<BR> 1949年,高陵县派马耀先、马继成接收化民社为国营剧团,更名为“高陵县人民剧团”。1949年12月,三原分区接管高陵县人民剧团,调田志顺、陈万哲负责剧团工作。1950年5月,三原分区并入咸阳分区,高陵人民剧团归咸阳专区领导。1953年,咸阳专区撤销,剧团归省上领导,更名为“陕西省人民剧团”,团长马耀先,副团长马继成 ,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田志顺。1961年,该团又被移交 咸阳市领导,更名为“咸阳市人民剧团”至今。<BR> 1952年人民剧团办起培训班,招收学员肖玉贤、芦晓霞、王麦兰、郭明霞等随团培养。不久,先后排演了《打虎计》、《救凌统》、《闯王遗恨》、《红娘子》、《逼上梁山》、《大家喜欢》、《河神娶妻》、《天河配》、《霸王别姬》等剧目。1953年,改编并排导了《屈原》、《法门寺》等戏 。同年剧团办起新生部,收学生50余名,由杨安民、王建华等教练培训。后培养出冯惠敏、解秀珍、李惠珍、贺天珍、邓全义、刘玉英、雷忠义、王月亭、田果山、王雅琴、赵斌、赵梦兰、董务本、李全录等一批较好的学生。<BR> 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创作剧目《丰乐园》获剧本二等奖(作者张秦伯、杨安民、王槐蔚),获演出二等奖,导演二等奖(杨安民),音乐伴奏一等奖,美术设计二等奖(梁雅山、马继成),制作管理二等奖。刘秉国、王正廉、郭明霞、王麦兰、李惠珍、王化民、孙正国、杨云堂获演员奖。同年,上级为了支持兄弟县文艺建设,调剧团郭维民、肖鸿斌、李发民、王碧云、车秀花、王月亭去乾县剧团。刘正民、王明花、贾玉华去高陵。刘玉英、芦晓霞去宝鸡。王惠芳、薛志秀、武惠群去省实验剧团、兰州秦剧团。<BR> 1958年,排演由杨兴、谭增成改编的《党的女儿》和杨兴、金葳创作的《跃进之歌》参加了西北五省会演,1959年,排演马耀先和杨兴创作、谭增成导演的现代戏《合家欢》,向建国庆十周年献礼。1960年排演《岳家庄》、《假惜惶》参加了全省青年会演。同年,郭明霞、殷守中等参加陕西省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团晋京、共赴13省、市巡回演出。1964年,排演新创作的现代戏《赵梦桃》参加了陕西省现代戏会演,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上台接见全体演职人员,中央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录音。<BR> 该团保留剧目有《刘备招亲》、《打金枝》、《访苏州》、《重圆镜》、《青梅传》、《济南案》、《法门寺》、《白蛇传》、《双明珠》、《玉镜台》、《辕门斩子》、《庚娘传》、《赤桑镇》、《黄河阵》、《打虎计》、《穷人恨》、《白毛女》、《七夕泪》、《花木兰》、《屈原》、《金麟记》、《霸王别姬》、《三娘教子》、《伍员逃国》、《出五关》、《铡美案》、《劈山救母》、《党的女儿》、《窦娥冤》、《四贤册》、《红色卫星闹天宫》等大小一百多出。创作剧目有《赵梦桃》、《合家欢》、《丰乐园》、《向阳红》、《一支烟锅》、《庄稼人》、《霍去病》、《贞观鉴》等,该团是关中一带颇有影响的剧团之一。主要导演有田畴易、杨安民、谭增成;主要教练有董志斌、朱桂珍;主要编剧有马耀先、刘凤洲等;主要琴师有周改朝,鼓师杨艺春,音乐设计康民强,舞美设计梁雅山。主要演员有雷化文、刘秉国、殷守中、郭明霞、王麦兰、王化民、王正廉、王积荣、孙正国、刘正民、尚启民、史凤琴、黄金华、王惠芳、萧辅兰、高仓民、萧鸿斌、荆晓钟、成素娥、孙志强、唐志强、杨云堂、黄育民、李太民、解新民、赵化裕、赵斌、赵梦兰、马振华、冯改民、刘化鹏、郭维民、熊易民、芦晓霞、邓全义、李惠珍、贺天珍、王雅琴、董务本、刘小毛、肖玉贤、李全录、袁玉琴等<BR> <BR> <BR> 秦钟学社 秦腔班社,成立于1924年,地址设在三原城内的老爷庙。创办人著名须生刘立杰,刘立杰生于清光绪初年,祖籍临潼,家道清贫。由于他幼爱秦腔,暇时常学唱习演,且嗓音宏亮,22岁时加入临潼“华清班”学戏。他扮相俊美,唱念俱佳,时为渭北须生之佼佼者。 1924年刘立杰离开易俗社,在三原组建秦钟社,刘自任社长,并挑班演出。他擅长老生戏,会戏甚多,尤以《南天门》、 《八义图》、《珍珠衫》、《日月图》、《铁莲花》、《苏武庙》、《乾隆让位》等剧最为拿手。1935年,刘立杰病故,其子刘毓中继承父业,挑班任社长。刘毓中为易俗社第一期优秀生,又得其父真传,亦擅老生戏,除演出其父之拿手好戏外,常演剧目有《殷桃娘》、《三滴血》、《春秋笔》、《串龙珠》、《韩宝英》、《忠义侠》、《伐东吴》、《出棠邑》、《周遇吉上关》等,均脍炙人口。<BR> 秦钟社在刘氏父子的领导下,演出了大量的以须生为主的传统剧目,发挥了秦腔“慷慨激昂、犷达豪放”的艺术风格之优势。同时招收学员,有学生四五十名,来自临潼、长安、周至、户县、三原等地的一些贫苦人家,其培养仿效易俗社。学生进社后,边学技艺,边学文化,社规严明,管教有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人才。其中驰名的有刘易平(原名刘裕秦)、王斌秦、崔晓钟、王应钟、李琼钟、姜望秦、汤秉钟、惠醒秦等。如须生刘裕秦(刘易平)入社时年仅16岁,受业于赵顺老师,开蒙戏《双背鞭》,出场首句尖板“我父子出营来天昏地暗”满场唱彩,掌声四起。后刘立杰亲传教授《二启箭》、《取都城》、《八义图》均成了他的拿手好戏。须生姜望秦,在《拆书》一场戏亮相四句白口:“家住楚国在当阳,保主临潼赴会场。单臂举起千斤顶,吓退一十七国王”。铿锵有力,曾轰动渭北一带。其表演动作千净利落,准确无误。花旦姜瑶钟,扮相、身段端庄而秀丽,唱腔、做戏真切而细腻,他的《蝴蝶杯》洞房一折戏,饰演卢凤英一角可与王天民媲美,可惜年仅18岁因病而亡。崔晓钟也是该社造诣较高的名旦角演员,他在《五典坡》中扮演王宝钏,由花旦到青衣,一人到底,行当分明,被誉为“秦腔皇后”。王斌秦以扇子道袍生为主,兼演武戏,他所演《蝴蝶杯》的田玉川一角,曾红一时。张振秦以贫生、靠把生应工。《木楠寺》、《闯新府》(《回荆州》)两折戏中所扮演的吕蒙正、赵云两角,一个穷酸潦倒,形象逼真,一个英姿勃勃,刚健稳重。净角惠醒秦,擅演《铡美案》中的包拯,《黄河阵》中的三教主,《荆轲刺秦》中的荆轲,气魄雄伟,慷概激昂,刚毅豪迈。二花脸(架子黑头)何锐秦,擅演《苟家滩》中王彦章,《五台会兄》中杨五郎、《虎头桥》中魏延、《国士桥》中于让,个个活灵活现。丑角演员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软玉屏》中黑氏最为拿手。他面部表情变化多端,喜怒哀乐,无不适戏。另外还有须生汤秉钟,旦角王应钟、李琼钟,小生张耀秦,净角孙连秦,武生郭治秦等,演出独当一面。<BR> 秦钟社其所以在三原扎台七八年,久演不衰,除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外,还有一批不断更新、提高的优秀剧目。常演的有《蝴蝶杯》、《软玉屏》、《玉镜台》、《宫锦袍》、《双诗帕》、《纨绔镜》、《燕子笺》、《颐和园》、《青梅传》、《双明珠》、《紫霞宫》、《荆钗记》、《太和城》、《黄河阵》、《金钟罩》、《重圆镜》、《意中缘》、《范睢相秦》、《和氏璧》、《红拂私奔》、《复汉图》、《伉俪师》、《法门寺》、《鸳鸯阵》等。时装戏有《人月圆》、《金莲痛史》、《鸦片之战》、《文字狱》、《唾骂姻缘》、《家庭痛史》等。
<P></P><BR>
<P> 通俗社 秦腔班社,1925年,秦腔著名须生毛金荣在西安新筑镇西关白家油坊创办,并自任社长。初成立即招收学生70人,后又招收两期,共有学生二百多人。该社演出以毛金荣为主,还聘请王文鹏、杨金声、王庚寅、何振中等名角搭班演出。剧目多为秦腔传统戏,有《锦绣图》、《八义图》、《日月图》、《八件衣》、《葫芦峪》、《放饭》、《烙碗计》、《斩颜良》、《祭灵》、《四郎探母》、《卖画劈门》、《洪羊峪》、《四贤册》等。经常在西安、蓝田、三原、泾阳、高陵、渭南、华阴、潼关等县演出,几乎走遍了整个关中,还曾在兰州等城市演出。该社出科的学生较出名的有王秉俗、张景俗、李振俗、徐振民等人。1937年二三月间,毛金荣由于长期奔波,操劳过度,病故于新筑镇东关仁义巷,通俗社也随之解体。</P><BR>
<P> 益民社 1929年春,咸阳县马庄乡解村郑四(名益斋,排行为四),长安王莽乡稻地江村高仲仁(中医大夫)、杨嘉绪(曾任过班社跑班长),三人合办“益民社”。由蓝田县高堡子村高公茂(秦腔名丑,《背娃进府》、《鸡大王》、《王小过年》演的最为拿手)为社长,又收了杨安民、何毓华(小名康柱)五六个跟班的学生,在长安、蓝田等地演出。住在长安县东江坡村,由高公茂、李步林(秦腔名须生,《醉写赫蛮》、《秦琼表功》、《十道本》等戏有名)、袁中海(武旦,《红桃山》等武戏特长)、杜养民(小旦)、白甲寿(老旦)等任教练,收学生30名排起“窝子”(一科生)。1930年春节演出,轰动长安、蓝田一带。<BR> 半年后,郑四领社回到咸阳,又租来名净黄德奇新箱一付,收学生30名左右(二科生),在咸阳县城内张飞庙训练。并请来名导演惠济民、王安民排戏。—、二两科学生中先后涌现出旦角何毓华、王秀华、王明华、刘毓华、解毓华;小生唐立民、杨安民、张建民;须生益庆民、王正民、王益民(牛娃子)、权三民、袁兴民、叶易民、刘治民、彭易国;大花脸赵靖国、二花脸秦易中;丑角肖益民(鸿斌)、刘治中;媒旦姚振杰等。所演出的《济南案》、《春秋笔》、《破宁国》、《闯宫抱斗》、《黄河阵》、《五典坡》、《玉镜台》、《双明珠》、《春秋配》很受观众欢迎。特别是何毓华、唐立民、杨安民表演的《藏舟》、《洞房》、《三回头》、《少华山》等小旦、小生戏,王益民等主演的《杀驿》、《临潼山》、《出汤邑》等须生戏,同行名家也很称赞。成为“益民社”长期的看家戏。<BR> 益民社的戏在西安和关中各县走“红”,经济收入大增,郑四退了租箱,添置新箱。中华民国24年(1935年),“益民社”顺西兰公路,直演到甘肃平凉、庆阳等地,1938年,郑四又在长武县西代家岭代树仁的窑院内又收了第五科学生训练。这科不只是出了小生高登云、旦角李正华等较好的男演员,还有一位由平凉下来的女学生——周燕云,她的小旦戏更受观众喜爱。演出不久,郑四起了歹心,要收周燕云为妾,这科师生造反,跑到甘肃灵台县,改名“新生社”,在灵台等县演出七年,终因人心不齐,各奔前程。郑四眼看这科学生走去,只好到庆阳、西峰收到“益民社”老底人员,不久返回咸阳,从此,“益民社”虽能演出,但质量大不如前。<BR> “益民社”是当时陕西、甘肃等地较有名望的剧社之一。演出长达20年,名演员出的不少。1948年“益民社”解体
❾ 甘肃省秦剧团的剧团历史
甘肃省秦剧团成立之初,执行“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改政策,上演了《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美人网》等新戏,配合土改及婚姻法等运动。此一时期,拥有一批颇具声誉的导演和演员如沈和中、范雨、薛再平、刘清华、高希中、沈爱莲、景乐民、王晓玲、王正端、黄新闽、黄致中等,同时,为补充新鲜血液,剧团开办了训练班,前后培养出两期毕业生共五十余人。
五十年代,演出了自创剧目《忠王李秀成》、《姑娘的心》、《陇渠开花》等,移植改编演出了《屈原》、《貂蝉》、《十五贯》、《将相和》、《春秋笔》等备受观众欢迎的剧目。
1958年,赴陇东巡回演出期间,挖掘整理陇东道情音乐。将其由皮影戏搬上舞台,创作演出了《六姑娘》、《细水长流》等剧,为创立甘肃的新剧种“陇剧”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演了自创剧目《山乡花红》、《善士亭》,并改编移植了《江姐》、《半把刀》、《赵氏孤儿》、《西厢记》、《满江红》、《鸳鸯谱》、《急子回国》等剧。其中尤以《江姐》一剧连续上演一百三十六场而上座不衰,在当时成为我省戏剧界一件盛事。
文革期间,被撤消长达十年之久,直到“四人帮”倒台才得恢复。为了迎接和庆祝剧团重建,同志们废寝忘食、日夜奋战,精心排练出《铡美案》、《战洪洲》、《花打朝》等剧目公演月余,座无虚席。 改革开放给剧团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十多年来,剧团坚持发展,创新的传统,致力于秦剧事业的振兴,先后创作排演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白花曲》、《央金卓玛》、《苍山劲松》、《飞将军李广》以及《思源》等一大批颇具影响、深受观众喜爱的秦腔优秀剧目,并恢复排演了《赵氏孤儿》、《窦娥冤》、《回荆州》、《周仁回府》、《赵飞搬兵》、《玉堂春》、《苍山劲松》、《央金卓玛》、《和平将军》、《白花曲》、《忠义千秋》等剧目。小戏《断桥》、《拷寇》、《跑城》、《临潼山》、《拾黄金》曾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小喜剧《挂圈圈》荣获1992年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一等奖。新编历史剧《白花曲》作为优秀剧目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1996年参加全国梆子戏调演获优秀剧目奖,主演窦凤琴获得第十四届梅花奖,《白花曲》在全国梆子戏调演中荣获7项奖励。《飞将军李广》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16项奖励。2001年年演出的大型现代眉户剧《思源》参加了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28项大奖,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甘肃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受到北京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观众的好评。
2005年6月由省文化厅投资立项、确定为全省重要剧目的《大河情》于2006年九月底正式和兰州观众见面,得到了省上领导、省内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省内几十家媒体对该剧的首演进行了跟踪报道。《大河情》演出后,以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加工,力争该剧排成舞台艺术精品。2007年,《大河情》参加了在山东济南举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评比展演”,获得多项奖励。 2006年5月,甘肃省秦剧团被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