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残联频道
『壹』 人类历史中的“丑小鸭”
安徒生
张海迪
爱迪生
诺贝尔
爱迪生小时家贫,
买报做童工养家,
在火车上试验失败后,
买扇了一记耳光导致耳聋。
为研究出合适的金属作灯丝,
爱迪生失败了999次,被人嘲笑。
诺贝尔发明火药是失败了N次,
自己的家都被弄没了。
『贰』 残疾人在哪可以考驾照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在当地的驾校报名学习,符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五类残疾人可以报考驾照。
五类残疾人符合报考驾照条件:
左下肢残疾的人员,可申请小型自动挡汽车准驾车型(C2),驾驶小型、微型自动挡载客汽车和轻型、微型自动挡载货汽车;
右下肢残疾的人员,可申请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准驾车型(C5),驾驶残疾人专用小型、微型自动挡载客汽车;
双下肢残疾的人员,可申请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准驾车型(C5),驾驶残疾人专用小型、微型自动挡载客汽车;
有听力障碍的人员,佩戴助听设备后听力达到规定要求的,可申请小型汽车(C1)准驾车型,驾驶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和轻型、微型载货汽车;或者申请小型自动挡汽车(C2)准驾车型,驾驶小型、微型自动挡载客汽车和轻型、微型自动挡载货汽车;
右手拇指缺失或者手指末节残缺的人员,可申请小型汽车(C1)准驾车型,驾驶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和轻型、微型载货汽车;或者申请小型自动挡汽车(C2)准驾车型,驾驶小型、微型自动挡载客汽车和轻型、微型自动挡载货汽车。
(2)新华网山东残联频道扩展阅读:
根据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右下肢残疾、双下肢残疾及听力障碍、右手拇指缺失或手指末节残缺的五类人员可驾驶汽车。
其中,对右下肢、双下肢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的身体条件有更详细的规定,即右全足、双足至全下肢缺失或运动功能障碍,但身体协调性好,能够自主坐立,坐位平衡至少达到平衡功能三级分法的三级水平。
被测试者在受到外力干扰而移动身体重心后仍恢复并维持原来的体位,双侧肩关节内收均达到130°,双手操作力能达到100牛顿以上的残疾人就可申领驾驶证。
『叁』 热爱生命的张海迪
http://www.51hwz.cn/article/c2/2008/4/49010826.asp
『肆』 进来吧。。急。。。
张海迪(zhāng hǎi dí),女,1955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大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大大。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编辑本段得奖状况
1992 年中国作协庄重文学奖;
199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
1994 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7 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 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8 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1999 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1999 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2002 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2002 年 12 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
2003 年 10 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编辑本段荣誉称号
张海迪先后被授于各种荣誉称号:
1981 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1982 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 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 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3 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 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 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 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 年中宣部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
1990 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 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1992 年济南市政府记大功一次;
1993 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 年被日本 NHK 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0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 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
编辑本段请向她学习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大大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大大,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大大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编辑本段关于快乐
快乐是很难的,我们常常为了短暂的快乐,愁苦经年,张海迪更难。张海迪看上去很快乐,哪怕是在最痛的时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灿烂的笑脸。但张海迪说,她从来没有一件让她真正快乐的事。
张海迪现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写作是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积的褥疮,骨头都露出来了,但她还在写。她又做过几次手术,手术是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实施手术的,她清晰地感觉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开,针从自己皮肤穿过。第一次听说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终于可以解脱了。张海迪说:我最大的快乐是死亡。但是,她却活了下来。
她写小说,画油画,跳芭蕾,拍电视,唱歌,读硕士……甚至,她很喜欢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军问她,你这样坐着是不是很难受,她说,是的,非常难受,可我已经这样坐了40年了。作为政协委员,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无障碍设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样可以让别人快乐",张海迪说这话的时候,诗意从她身边弥漫开来。
张海迪
( 05-08 18:01:15 新华网山东频道)
"20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始终非常平静,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还有一个脆弱的海迪。像我这样一个残疾女性,身上被弄脏后又无能为力的那种懊恼是你们根本无法想像的。有时我甚至想,没有我多好。有时出差住在高楼,我就去那里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这么掉下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么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乐死。"
"回过头来想,我的确是个非常顽强的海迪,残疾对于人类来说是个大痛苦,但总是需要有人来咀嚼,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今天坐在这面窗前,看着眼前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够像你们一样,用双脚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温馨、亲切,找回我以前曾经拥有过的走路的感觉……"
5岁的 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大大。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我们认识张海迪开始,转眼间20年过去了。现在20岁以下的人,很少有人还记得张海迪。现代医学延续了张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术延续的生命,究竟会有多少光泽呢?20年前,张海迪扼紧命运咽喉的时候,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20年过去了,她是不是还在敲命运的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海迪的内心世界。
编辑本段关于名声
20年前,张海迪拥有了显赫的名声。这样的名声对于一个演员,一个明星来讲,是求之不得的。可惜张海迪不是,张海迪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脆弱的灵魂。
她现在是作家,可是她说:"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学之外的名声要大 于文学创作的本身……"。她还说,"我从来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学创作的本身。我怎么样能够把我的作品写的更好……"但是,谁都看得出,她在意的。她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好,总觉得自己的书畅销,是因为自己的名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作品,所以,她一直在不停地压榨自己。但是,作为一名残疾人,她能够接触到的社会实在是太有限了,于是,她只好拼命地向自己内心去挖掘,去幻想,在这样的压榨和无奈中,张海迪越发痛苦。身体上的痛苦别人看得见,她也说的出来,而这种内心的痛苦,张海迪是说不出的,就算说也来,也没有人会去关心。
张海迪说:“20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始终非常平静,当你突然面对那么 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我外在的性格让人感觉很有亲和力,大家一见我就叫姐姐、阿姨,其实在我的内心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沉静,这是疾病和读书给予我的。它让我觉得什么是最美,什么是应该追求的,我一直坚信思想着的女性是最美的,而且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点我感受最深刻。
今天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心存感激,15万封来信,虽然不能一一回复,但它始终在我的心里,我要感谢所有爱我的、关心我的人。我越来越明白,人们为什么爱海迪,那是因为在她身上有面对疾病和困难的勇气,这一点也是我今生的自豪,也许别的方面我还做得不够,但是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放弃每一分的努力,回想过去,我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我没有声音的时候,正是我在事业的长河中艰难跋涉的时候。我周围也有很多朋友对我说,海迪你为什么总是拒绝各种采访,这样会让人猜疑的。我想,我应该没有声音,首先我是千千万万普通的老百姓中的一员,其次我是个作家。这个职业不需要在前台表演,而是要在幕后、在书桌前思考、学习、研究和写作,作家的生活不是五光十色,何况我还属于那种写作很困难的那一类作家。”
编辑本段关于散步
散步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三样道具:闲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以及健康的双腿。这三样,张海迪都没有,但她照样可 以散步,她有丈夫王左良。
她们的散步是这样的:王佐良推着张海迪,这样,腿就有了。为避开围观的人群,散步的地点就选在自己家里,这样,闲散的心情也有了。至于怡人的景色,在张海迪的嘴里。靠在丈夫背上,张海迪不断的描述自己想到的风景,一棵树,是柳树,柳叶是绿的,一片湖,湖水是蓝的,一根电线杆,一阵狂风,一场疾雨……景色在张海迪的描述中历历在目。
20年的光阴,夫妻俩就是这样,一个背,一起说,相濡以沫。10多年,王左良没有外出理过发,他的发型全是张海迪亲自做的。20年,张海迪活在诗意里,活在自己单纯的世界里,王左良是那个读诗的人。
提到自己的丈夫,海迪说:“他是一位非常沉静的人。回顾自己20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觉很欣慰。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成绩,我们坦然地面对生活,从不理会各种猜测,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结婚这么多年了,当他前往加拿大学习的时候,远隔重洋,我们的书信还会和当年一样,真有意思。我从来不相信没有爱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
编辑本段关于如果
--如果当年没有那个记者发现你,或者说你没有这样的社会影响,那么你今天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还会戴上硕士帽,还会写出这么多的书来?
--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现在,比今天还要好,我对社会的贡献要比今天还要大。
--如果你能站起来的话,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想我试试跳舞。真的。这是一个人就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最大的愿望。虽然我这么多年没有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如果站起来你想对你丈夫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想像很多家庭主妇一样做做饭,而不是像这样坐着。
--如果你不在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我要是不在了,我的爱人还是应该再找一个人来陪伴他,再有一个健康的人来陪伴他。
编辑本段事迹
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大大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大大,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大大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伍』 张海迪的资料
张海迪(zhāng hāi dí),女, 1955 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大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大大。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陆』 张海迪的作品简介和先进事例
张海迪(zhāng hǎi dí),女,汉族,1955年9月出生,山东文登人,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9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哲学系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肢体残疾。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第四届大大团副大大,中国肢残人协会大大,山东省作家协会副大大,山东省青联副大大,省残联大大团副大大。历任山东莘县城关医院医生、广播局无线电修理工,济南市文联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创作员,中国残联第一、二、三届大大团委员,第三届肢残人协会大大,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8年11月13日,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为中国残联第五届大大团大大。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柒』 谁知道张海迪的资料啊!!还有她的事迹,今天要用!!
张海迪,女, 1955 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大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大大。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参考资料:http://www.1619.com.cn/sports/news_info.asp?NewsId=16002
『捌』 热爱生命的残疾人
赵晨飞,沈阳人,1985年生,出生时因缺氧造成重度脑瘫。晨飞的行为和语言能力极度受限,她无法像常人一样说话,无法控制自己的四肢,头部也会不由自主地左摆一下、右摆一下。二十三年来,她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读过六年特殊教育学校却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还包括百余首古体诗歌。晨飞以残弱的躯体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因为出生时缺氧,晨飞一出生就患上了脑瘫。为了照顾晨飞,妈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家只靠爸爸每月四十元的工资生活,生活难以支撑。为了既能照顾晨飞,又能赚钱补贴家用,在晨飞两岁的时候,妈妈去学了服装裁剪。从此,晨飞在缝纫机的“轧轧”声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妈妈做活的时候就把晨飞放在自己身边的衣服堆里,渴了饿了,就边做衣服边喂她吃点东西。有时
候妈妈不忍心,就在双脚踩压着缝纫机的脚板的时候,把她抱在怀里,让她可以活动一下。
晨飞渐渐长大了,虽然行为和语言能力极度受限,但她特别聪明,妈妈教给她古诗绝句,只要一遍她就能记住。晨飞的语言极度含混不清,只有妈妈能听懂她的话。妈妈从小就教给晨飞要自信,只要有时间就带她出去散步,每当有人问起晨飞的情况,妈妈总是鼓励晨飞回答,妈妈说:“你能说得就说,不能说的妈妈说,只要有妈妈在,什么都别怕。”就这样晨飞虽然与人交流有障碍,但有妈妈在身边翻译,她的生活不封闭,因此也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
晨飞智力正常,非常渴望上学。晨飞妈妈走遍了当地的所有小学,可是一听说是晨飞是做轮椅的脑瘫患者,学校都不愿接收。2003年的一天,西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周雪雁来她家做衣服,看到了母亲身后孤零零的晨飞,心疼得不行,他们学校接收了晨飞。
在特殊教育学校,晨飞和班里的聋哑同学一起学习文化知识,她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无论刮风下雨,她从来没有迟到过。为了不给老师添麻烦,她在学校一天几乎不怎么喝水。她行动受限,只能靠眼睛看,耳朵听,脑子记。看书非常困难。晨飞只能用下巴翻书,每翻一页书,晨飞都要用上全身的力气。她从来不叫一声苦,不叫一声累,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学习。
不能用笔,对于晨飞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她始终都要由老师或者母亲来帮助。晨飞很希望自己能够写字,她和妈妈尝试了很多方法来锻炼手的功能,可是收效甚微。2003年,一位好心人给她买了一台电脑。不用动笔,仅仅触动键盘,一个一个文字就出来了,电脑的到来,好像给这个不幸的姑娘安装了另外一只手,让她写字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晨飞只可以勉强控制自己的头部,她先学会用下颌控制鼠标,一点点蹭,用力小了、用力大了,都会定位不准。同时她又用鼻子熟悉键盘,别人是用手一边打键盘一边看屏幕,可是她不行,趴在电脑上是看不到屏幕的。用下颌和鼻子打字,有多大的难度可想而知。练着练着,晨飞的鼻头和下颌肿了、磨破皮了。妈妈心疼她,让她别练了。可是,这是唯一的写字方法,晨飞没有退缩,也不能放弃。经过刻苦训练,晨飞学会了使用电脑打字:从刚开始十几分钟打一个字到现在一分钟打6、7个字。这其中的艰辛的汗水只有晨飞自己知道。
5年来,晨飞以鼻尖和下颌敲击键盘 ,书写着自己的青春,写下了一本文集。谁都无法想象,这一篇篇文章的背后需要晨飞付出多大的艰辛,她打出一首诗歌要用几个小时,而一篇散文则要花费好几天的功夫。鼻子酸了、肿了,妈妈会帮她揉一揉,揉完之后晨飞再继续写作。
如今,晨飞还在网上创建了博客。通过网络,行动不便的晨飞结识了很多朋友,她的诗歌散文和日记被越来越多网友认可,现在晨飞已经成为了“诸子文学网”和“胡杨林文学网”的版主。
晨飞2003年至2005年被西丰县、铁岭市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2006年被评为西丰县首届“十佳少先队员”、2006年成为辽宁省楹联学会会员、沈阳诗词学会会员。2007年9月,晨飞考取了西丰县职业高中,学习微机专业,开始向新的梦想进发。
赵晨飞:二十三年人生旅途自我竞赛的残奥会
我是一个有残疾的女孩儿,
有手不能写字,
有腿不能走路,
只能用鼻尖和下巴敲打键盘,
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在笼子里飞出来,
像清晨的白鸽,
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人生就是一个试验场,
每一次追求都是一次新的试验,
无论成功与否,
我相信都会留下记忆的芬芳……
——赵晨飞
脑瘫女孩鼻尖打字 写出《不屈的天使》
赵晨飞说,出书是她用来迎接在北京召开的残奥会的一种方式。虽然自己不能像体育健儿们一样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但她希望自己的书也能给残疾朋友带去勇气和鼓励。
今年23岁的赵晨飞因出生时缺氧而造成重度脑瘫,多年来一直与轮椅为伴,生活不能自理。一直到18岁,赵晨飞才进入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正式上学。
5年的学习生涯中,勤奋的赵晨飞不仅学会了使用电脑,而且还学会用鼻尖和下巴打字,写下了2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百余首古体诗歌。频繁地打字让赵晨飞的鼻子和下巴经常化脓出血,但是在赵晨飞看来,写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觉得苦。
如今,赵晨飞历时5年写下的20多万文字被集成《不屈的天使》出版,书中充满了她的感激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爱的信息。赵晨飞说,她一方面希望用文字来感谢社会各界对她的关爱,另一方面希望借此书与所有残疾朋友共勉,一起分享坚强与爱。
新华网沈阳9月20日专电 脑瘫女孩赵晨飞用鼻尖和下巴敲打出的文学作品《不屈的天使》,20日在辽宁沈阳进行首次公开签售,半小时即售出200余本,一些读者在现场感动落泪。
20日10时,记者在沈阳市北方图书城看到,前来购书的读者已经在一楼大厅排起了长队,一些读者边翻看书边用手指拭去眼角的泪水,一些原本带着孩子来购买教辅材料的家长也加入了购书的队伍中。“赵晨飞的坚强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沈阳读者林晓丹说。
签售台上,身着红白条纹上衣的赵晨飞清秀可人,虽然行为和语言能力极度受限,只能由身旁的妈妈在每本书上印下刻有“晨飞”字样的印章,但一向坚强乐观的她,仍不断用眼神向每位读者表达着心中的感谢。
今年23岁的赵晨飞因出生时缺氧造成重度脑瘫,多年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只受过6年特殊教育的她,不仅学会了使用电脑,还练就了用鼻尖和下巴打字的本事,敲打出2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2006年赵晨飞成为辽宁省楹联学会会员、沈阳诗词学会会员,两年来创作了百余首古体诗歌。
今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不屈的天使》,不仅包括了赵晨飞在过去5年间的大量日记,还有近百首诗歌和文学界人士、网友对赵晨飞的殷殷寄语。
“我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许多人的爱改变了我,使我勇敢地去挑战生活。”赵晨飞说,希望借此书与所有残疾朋友共勉,同时以这本书为开端,努力让自己的文学之路走得更远。
『玖』 像海伦凯勒一样乐观的名人
最典型的:张海迪
向乐观向上的张海迪学习
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愿意一生无所作为,做一个无聊的人。不多学些东西,我就不舒服。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我喜爱的事业。我的腿虽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样的乐观,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
———— 张海迪
张海迪5岁时得了脊髓血管瘤,10岁前动过三次大手术。她的第二胸椎以下全都失去知觉,成了严重的高位截瘫痪
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不但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观精神顽强地与病魔进行斗争,而且以超人的意志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 、德语和世界语。更难能可贵的是,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张海迪还被吉林大学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还自学医学,学会了针灸,能为病人看病。张海迪从事文学创作,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有多本散文集出版,她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不但在中国出版,还在日本和韩国出版,并荣获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一般的人在身体残疾后,往往心灰意冷,怨天尤人。在埋怨老天爷不公,自己命运不好的同时,放弃了进取,消沉度日。但张海迪却能在许多人都忍受不了的打击面前,保持乐观向上精神。她的人格力量令人肃然起敬。张海迪曾说:“病魔把我变成了残废,我偏不屈服,干脆就和病魔作对!”一个人一旦进入这种精神状态,斗志就被激发出来了,灰暗心情的阴影就离她而去。长时间的读书学习,张海迪的脊椎因为有病常常难以承受,为了减轻脊椎的压力,她常用双肘支撑身体,时间一长,不仅双肘磨出了老茧,桌子也磨出了两个大坑。她就是这样不屈不挠地学习着知识和本领,并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取得了成功,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团中央还曾号召全国青少年向张海迪学习呢!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困难。问题和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在问题和困难面前,张海迪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那就是不灰心,不气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衷心希望大家都来向乐观向上的张海迪学习,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新成功!我的讲话完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