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颐和园的简介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门票:30元/张(旺季),20元/张(淡季),有半价票。颐和园联票:60元/张(旺季),50元/张(淡季),有半价票。联票包括门票和园中园门票 (园中园包括文昌院、德和园、佛香阁和苏州街)。门票和联票均有优惠票,优惠门票:15元[27]。

❷ 求电影颐和园剧情简介

中文名称:颐和园 英文名称:Summer Palace 发行时间:2006年 ◎类别 剧情/爱情/家庭 ◎片长 134 Min ◎导演 娄烨◎演员崔林……..Xiao Jun 郭晓冬 …..周伟 郝蕾………于红 张献民 …..Ruo Gu 白雪云 …..Wang Bo段奕宏◎简介片中,郝蕾出演的女主人公于红离开家乡和初恋情人来到北京求学,并很快与郭小冬饰演的周伟陷入热恋。然而两人的感情远非期望的那般甜蜜。混沌、背叛和疯狂的性爱谱写成一段爱恨纠葛的情感之路。

❸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

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 、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

❹ 颐和园的剧情简介

影片讲述了在1989年的中国,当时社会政治复杂,身处其中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恨纠葛。漂亮的余红离开了她的村庄,家庭和男友去北京学习,在那里她发现了一个展新的世界。并爱上了周伟。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危险起来。
余红作为一个刚刚从边远小城来到北京大学的年轻女孩,她有种浪漫的、有时候甚至是奋不顾身的想法,在日记中她倾注了对一种猛烈的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的前半部,经过了几段友情、朦胧的爱情,和周伟,一个瘦削的、书卷气的男孩,她一生的最爱:之间激烈的、嫉妒的、分分合合的感情,满足了她这种渴望。
但是余红和周伟以及影片中他们的朋友、敌人-,不是普通的大学学生。或者这么说,他们的大学生活有个非同寻常的背景。于红1988年来到北京,她的大学的第一年从感情和性的混乱开始,结束于那场动荡的社会事件。

❺ 颐和园的介绍

《颐和园》是由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原班人马卧薪三年完成的大型纪录片,于2010年12月26日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负责摄制。该片是一部深入探寻中国园林文化的大型纪录片,也是一部全面再现颐和园历史的一部纪录片。旨在深入揭示中国历代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蕴意。节目形式包括访谈、纪实内容、建筑空镜、风光空镜、静物的拍摄、史料图片的拍摄、真实再现、三维电脑动画等,节目组采用中国最先进的高清设备拍摄,力求重现宏大辉煌的颐和园之貌。再现颐和园自1750年建园至今260年风雨变迁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颐和园》,《颐和园》将用大量三维技术揭秘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兴建、毁灭与重建的沧桑变化。

❻ 颐和园介绍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明朝时,瓮山泊改称西湖,“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

❼ 颐和园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公里。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前身是北京三山五园中的清漪园,英法联军破坏后于1888年重修而成,1900年遭八国联军洗劫后修复成现状。

颐和园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94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

主要景点:

长廊:长廊全长728米,沿昆明湖北岸,通向昆明湖西北的石舫。长廊的梁枋上绘有精美的彩画8000多幅,其中名胜古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无所不有。

知春亭:据岛临湖,在此可欣赏万寿山的全貌。

佛香阁:建在一座高达21米的石砌台基上,其自身高41米,是全园的中心。

十七孔桥:宽8米,长150米,桥栏望柱上雕有500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畔还有铜牛和廓如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颐和园的第三个特色是她的后湖景区,依靠后湖使万寿山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后湖起到了观赏、游览和防火的三个功能,特别是将防火功能巧妙地与园林设计巧妙地相结合,其作用类似于城墙四周的护城河。

谐趣园上图乾隆皇帝南巡回京后模仿无锡惠山园修建的谐趣园。

乾隆御题石碑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颐和园的设计还集中了全国的主要名胜景区。

据说颐和园的设计集中了全国的景色,如南湖岛上的望蟾阁仿武昌的黄鹤楼,十七孔桥仿芦沟桥,后山的苏州街是仿苏州的买卖街建的。

在后湖的西段,有一处湖岸两边怪石高耸,是仿长江三峡的景色。

在万寿山后边,还有一组仿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群,也称“小布达拉宫”。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中文名称:颐和园●英文名称:

●批准时间:1998年11月●遗产种类: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概况: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公里,旧称“清漪园”。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文化遗产价值:

颐和园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占地面积290.8公顷,水面(昆明湖)面积约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清朝光绪十七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画中游: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采,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铜牛: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

、谐趣园: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❽ 求郝蕾郭晓东的《颐和园》详细的剧情简介,越详细越好

影片讲述了在1989年的中国,当时社会政治复杂,身处其中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恨纠葛。漂亮的余红离开了她的村庄、家庭和男友去北京学习,在那里她发现了一个展新的世界。并爱上了周伟。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危险起来。

余红作为一个刚刚从边远小城来到北京大学的年轻女孩,她有种浪漫的、有时候甚至是奋不顾身的想法,在日记中她倾注了对一种猛烈的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的前半部,经过了几段友情、朦胧的爱情,和周伟,一个瘦削的、书卷气的男孩,她一生的最爱:之间激烈的、嫉妒的、分分合合的感情,满足了她这种渴望。

但是余红和周伟以及影片中他们的朋友、敌人,不是普通的大学学生。或者这么说,他们的大学生活有个非同寻常的背景。余红1988年来到北京,她的大学的第一年从感情和性的混乱开始,结束于那场动荡的社会事件。

(8)熙和园剧情扩展阅读:

《颐和园》是2003年娄烨导演,2006年上映的一部爱情文艺电影,由郭晓冬、郝蕾、崔林等主演。该片讲述两个文艺青年历时十几年的爱情故事,跨越北京、武汉、重庆、柏林4个城市。

2001年该剧本获得韩国釜山电影节青年导演计划的剧本奖,2006年4月20日入围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同年5月,该片因版本和质量等问题未通过审查。因该片未经批准而擅自参加境外电影展,导演娄烨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处罚“五年内禁止拍片”。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反映了出生在中国60年代后期70年代前期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以及爱情复杂的心理缩影。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狂热而富有理想。他们有着超乎任何一代年轻人的对美好生活的崇高理想但是什么理想自己也无法表述出来,于是过多的表现了一些冲动与任性,这就必然在社会大背景下造成自己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是无可避免的。

影片中从头至尾都在暗淡的画面中进行,所有人物对话都无比低沉处处透露着伤感,刻画着整部电影的色调。电影中的主角们都在现实的生活中苦苦挣扎。自我迷失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未来,只能孤寂的等待,让自己在极端的痛苦中感受自己的存在。而从余虹的笔记里,我们可以清晰的读懂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心里的挣扎,“昨天,我傻乎乎的呆在周伟宿舍一个晚上,没有人理我。和大家一起唱歌,唱的是《蜗牛的家》……后来周伟打了我,我哭了。

他一直抱着我,很长很长时间,这不是最不幸的事,最不幸的是我知道这事在我身上还会发生,我诅咒我自己,愚蠢、茫然。“周伟,我要跟你分手,因为我离不开你了。”人其实是愿意孤独的,人也是愿意死的,要不然,为何偏偏与最心爱的人作对,为何对眼前的一切默然,而去忠于一切永不可及的一种事物呢?”

❾ 颐和园演的是什么

《颐和园》有两个,一个是电影,一个是纪录片。


电影《颐和园》:讲述了两个文艺青年余虹(女主角,郝蕾饰)和周伟(郭晓冬饰演)充满爱恨纠葛的爱情故事。

剧情简介:余虹是东北边城的典型邻家小美女,影片从她读高中三年级的1988一直讲述到2003。余虹从小没了娘,爹开了一个小杂货店把她养大。余虹有个青梅竹马的邮递员。1988年余虹考上了北清大学,和隔壁宿舍的李缇成了好朋友,又通过李缇的男朋友若谷认识了同校的帅哥周伟。余虹爱上了周伟。但有一天周伟在宿舍和另外一个女生单独亲密进餐,被余虹撞见。经过系列争吵终于分手,但依然藕断丝连。在1989年一个晚上周伟鬼使神差的和李缇好上了,被学校查宿舍的的捉到。匪夷所思的是,若谷并没有因此和周伟翻脸,反而后来还帮助周伟和李缇来德国读书。余虹则辍学。在德国柏林,周伟依然和若谷是好朋友,而周伟也依然和若谷的女朋友李缇保持关系。1998年,周伟在柏林混得不开心,决定回国,李缇此时却突然跳楼。余虹1991年重出江湖,先到了深圳,1995年又去了武汉,找到了一个机关文员的工作,和一个二流艺术家唐老师,又和机关传达室收发员吴刚发展了一段畸形恋情。周伟回国后在重庆职场如鱼得水,也有了新女朋友。一个偶然机会他通过电子邮件又和余虹联系上了。此时的余虹已经和一个加油站员工结了婚。在北戴河的海边周伟和余虹貌似会再续前缘,但却没了感觉,黯然离别。


纪录片《颐和园》:是一部由金明哲导演的大型纪录片,讲述了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兴建、毁灭与重建的沧桑变化,很多故事、传说,及至今未解的谜团。共分为六集:
第一集 清漪出锦绣
第二集 昆明有乾坤
第三集 绝艺筑颐和
第四集 风雨梦乐园
第五集 禁苑演外交
第六集 沧桑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