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侗文化传媒
① 有多少人知道贵州玉屏的人快活不下去了....羊坪建亚洲第2纸厂
我们的家乡--玉屏,将面临灭顶之灾--羊坪镇一碗水那儿, 即将上马一座大型造纸企业,该项目投产后,每天将有5万吨污水注入舞阳河!请注意,5万吨,是惊人的5万吨啊!届时,秀美的舞阳河将成一条恶臭熏天的污水沟,鱼虾绝迹,草枯树萎,下游两岸的人民吃水都成了问题,灾难就此降临!!!
身为玉屏的每一分子,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挺身而出,振臂而呼,为保护我们的母亲而战斗!!!
我们要用行动质问那些罔顾人民生命的官员,为什么要上马这样一个贻害苍生的项目?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低碳、绿色、环保……等一系列关键词被持续放大音量的当下,贵州省的如此选择,简直便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自杀行为!难道在鸡的屁(GDP)面前,生命不再重要了吗?
稍微年长一点的玉屏人都知道,舞阳河曾经是多么清澈,曾经是我们游泳嬉戏的天堂,同时,舞阳河是我们全县十多万人尤其是玉屏、大龙两城居民的饮水水源。经过近几十年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几级水电站开发,以及引进高耗能高污染的铁合金厂等企业,舞阳河水已变得十分脆弱,水质已面临饮用水临界值,也就是说,差不多快要不能饮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游排污口距玉屏不足10公里的纸厂的上马,将直接扼住玉屏人的喉咙,舞阳河水质因此将大幅度下降并迅速恶化,玉屏县城和舞阳河沿岸10万人失去清洁生活饮用水源、6万余亩灌溉水源遭受污染,大龙循环经济试验区、玉铜工业产业带生产生活用水也将得不到有力保障。
更何况,该项目同时污染我们的,还有大量排放的废气、废渣、粉尘、噪音及光污染……
玉屏,你的四件华丽的外衣--“箫笛之乡”、“油茶之乡”、“北侗文化之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呢,还能披多久?
我们强烈呼吁-
舞阳河下游不是上游企业的下水道!我们不能允许上一个项目,坏了一条江河!
玉屏十数万人以及更下游多达百万之众的北侗人民的生存质量不能被漠视!
我们不愿成为全省经济 中那颗被舍弃的卒子!
我们不愿,我们的母亲河在我们这一代玉屏人手中从此死亡!
我们不愿,我们的儿孙们,生出畸型胎儿,生出现代医学也难以诊冶的怪病!
我们不愿家园被毁、末日来临!!!……
各位父老乡亲、市民朋友们,今日的反污染抗争, 须请广大父老乡亲、市民朋友积极参与, 方有成功可冀。网络传媒, 可助其声威。故凡我市民同胞, 请奔走相告。
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我们的洁净水源,保护我们的生存希望,为我们的母亲河--舞阳河,为玉屏还能拥有美好明天而努力抗争。
② 特色小镇项目文旅小镇、地方特色小镇怎么开发现状如何
特色小镇需要打造ip,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切勿“千镇一面”、同质竞争,深圳侨城文旅规划设计
③ 侗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有哪些
侗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侗族大歌民歌艺术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而在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
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上个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
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侗族大歌分为四大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其中的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1986年10月,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大大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注:复调音乐指几个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按照对位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与主调音乐相对。构成复调音乐的各声部并无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创造技法以对位和模仿为主。
侗族的语言文字艺术感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南、北两个方言又各分三个土语区。侗语以侗文的标准音贵州榕江话为代表,声母有32个,韵母有56个,声调舒声9个,促声6个。由于声调多,词汇丰富,所以侗语是一种“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过去,侗家人没有与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1958年根据自愿的原则,国家帮助侗族创造了文字。侗文采取了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侗文的产生,标志着侗族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侗文的推行,对促进侗族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虽然,侗文从创制推行以来,其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是实践证明,侗文对保存、继承、发扬侗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学习汉语文,吸收先进民族的科学文化,都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侗族的美术民间艺术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侗锦是侗族人民的手工工艺品。一般侗家都有称作陡机的织锦工具。洞锦图案的线条都呈直线,常见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经过织锦姑娘的精心规划,将这些图案组成一幅幅简练明快的画面。画面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山区人民常见的事物。如描摹动物、植物、器皿等,少数大型侗锦也有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的。现在侗锦的品种也由过去一般的花边、袖口、腰带和头巾发展到几垫、台布、提包等家具或日用品的装饰上。
侗族的刺绣文化艺术
侗族刺绣的简介
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黔东南都是一个很难到达、神秘气息很浓重的地方。侗族人世代生活在那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风雨桥、吊脚楼、古井、古驿道,还是非物质的侗戏、侗歌、侗绣,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特别是侗族剌绣,古朴自然,颜色艳丽。
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农历网www.nongli.com)
侗族的刺绣品上,还有些独特的起点缀作用的附属物。如苗族使用的附属物有较厚金黄色纸片,还有铜片和玻璃斤。这些附属物大多为圆形,也间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绣在图案上,可以填充空间,组成线条,还可利用它的色泽增加服饰品的光彩。当姑娘们在节日里穿戴上这些服饰翻翻起舞时,人们很远就可看到衣服上的摺摺光彩。
侗族刺绣的渊源
侗族刺绣是是侗族人民一针一线在侗布上绣出来的,其风格自然、朴素、大方。侗绣中的精品当属北侗盘轴滚边绣,该绣种仅在锦屏县的平秋、石引、黄门等北部侗族群体中流传。据说,盘轴滚边绣是纯手工制作,历经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数十道工序,制作一件完整的盘轴滚边绣精品往往要花一年的时间。
自古以来,这里的群众穿着很有特色,特别是侗族妇女,头上包着自织的白头巾,上身穿着对襟花衣,两边袖口镶有宽幅花边,衣脚衣叉都配有花边,分层次,胸部另配一块胸兜,因其部位是最能显示技艺的地方,极其花样繁多,有的绣上双龙抢宝,有的绣上金钱葫芦,有的绣上牡丹富贵,有的绣上孔雀开屏等图案,这些就是具有浓厚的原始趣味的侗族刺绣。侗族刺绣的艺术品繁多,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刺绣等内容相当广泛。
侗族刺绣是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的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侗族妇女的心灵手巧,还展现了我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侗族的戏曲文化
侗戏是我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多流行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县的侗族村寨。
侗戏的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播、不断得到加工、改造,古朴而不单调,抒情而不低劣。民族民间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尚在发展之中,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学术上看,它是有发展前途的民族民间剧种之一。
侗戏的主要剧目
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也比较广。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它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它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
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戏协会成立
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戏协会经长期筹划,精心准备,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3年10月31日成立。通道县是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侗族文化遗产保存最为真实完整的区域之一,境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侗戏协会的成立是侗戏保护、研究、传承、创新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喜事,它的成立必将对侗戏的保护传承、研究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弘扬侗文化、宣传侗文化、提升侗文化产生积极影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工作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侗戏剧目已发展到多个。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个侗族地区,并且十分活跃在民间,茅贡乃至整个侗族地区形成了"少儿学戏,青年唱戏,老人看戏"的浓厚氛围,引起了国际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④ 国内知名的文旅小镇或文创项目有哪些呢
上饶灵山小镇不错。
⑤ 侗族的文化资料
侗族是一个擅长唱歌的民族,据统计,侗歌不下200余种。
侗族以锦屏县为界,大体上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无论南侗、北侗,都娴于演唱婉转悠扬的“侗歌”。几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业余的唱歌队。侗歌历史久长,其音乐大体可分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南部侗族民歌多有乐器伴奏,常见乐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芦笙等。而北部侗族民歌则多不用乐器伴奏,偶尔用木叶吹奏伴唱。
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广场歌”、“叙事歌”、“酒会歌”和“拦路歌”等六种。
更多侗族民歌的详细资料: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yinle/1742.html
侗族民间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多耶舞、赐鱼舞、狮子舞、龙灯舞、羽毽舞等等。
芦笙舞跟笙曲一样多已消失,现流传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赛场狂欢舞两类。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现在脚步的变化和多样,在笙曲由一个音段转到另一个音段时,上身与头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随着一个右摆的舞姿变化。这种笙舞主要是笙队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进行曲中缓步入场的芦笙舞蹈。芦笙的狂欢舞蹈是在赛笙坪上举行的大型性芦笙舞蹈。这种芦笙舞蹈节奏强烈,动作迅猛,感情奔放,犹如雷鸣电闪、狂风卷括,气氛热烈。
多耶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侗语“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领众和的歌曲。多耶是数十上百男女青年围在一个场中的对歌舞蹈。
赐鱼舞是在“抬官人”活动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
“狮子舞”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
关于侗族舞蹈的更多内容您可以看: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yinle/1741.html
还有关于侗族的乐器,或许对你也有帮助: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yinle/2173633_2.html
⑥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特点
藏族酥油茶: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原料,再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西藏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干燥,寒冷。酥油茶滋味多样,既可暖身,又能增加抗寒力,对于藏族人民来说有着比其他民族更为重要的作用。喝酥油茶很讲究礼节,客人来访,主人会奉上糌粑,再递上一只茶碗,按辈分大小逐个倒满酥油茶。在婚嫁中,藏族人视茶为珍贵礼品,其象征着美满的婚姻。
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
新疆的北疆(天山以北地区)主要以加牛奶的奶茶为主;南疆(天山以南地区)主要以加香料的香茶为主,所以茶品均为茯砖茶。
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开后的咸奶茶。茶品多用青砖茶和黑砖茶,用铁锅烹煮。在烹煮过程中加入牛奶,而且注重“器、茶、奶、盐、温”五者的协调。蒙古人习惯于“三茶一饭”,每日清早,主妇们都会先煮好一锅咸奶茶,以供全家人一天饮用。
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为傣族与拉祜族独有的一种茶饮料。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其制法有两种:一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杀青、揉捻,装入嫩甜竹筒内;另一种方法是将毛尖与糯米一起蒸,茶叶软化后倒入竹筒内。茶叶因此具有竹香、米香、茶香三味。
苗族、侗族的打油茶 打油茶是流行于桂北侗、壮、苗多民族聚居地的一种民间饮茶习俗,家家户户都喝打油茶。
回族罐罐茶:
回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大西北,回族的罐罐茶以中下等炒青绿茶为原料,加水煮而成。煮茶用的罐子不大,其质地主要用土陶烧制而成。煮茶的过程类似于煎熬中药的过程。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不论过节、寿诞、婚嫁、宾客来访等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主人依次向宾客敬苦茶、甜茶和回味茶,象征人生的感悟。
土家族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川、黔、鄂、湘四省交界地区。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生姜、生米等三种生质原料加水煮成。擂茶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的功能,土家族人视其为三餐不可或缺的饮品。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还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释道合一。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人们通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上层的茶文化来源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
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民间还有许多敬茶习俗,以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因此茶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同时茶文化又是一种怡情文化,人们可以以茶自娱,观看茶艺表演,进行茶文化旅游等。近年来兴起的茶文化节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即体现了以经济为目的的功利性,又体现了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