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贵州岚岫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岚岫腾文化传媒是一家以整合优秀演艺资源的文化传媒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有,文化艺术交流策划,舞台艺术造型策划,演艺人员的形象打造及包装,模特经纪,公关活动策划,礼仪服务,赛事活动策划,商务演出,影视传媒的策划代理制作与发布。
法定代表人:刘伟辉
成立时间:2017-06-01
注册资本:2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2010200105822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彭家湾花果园项目C区第9(贵阳国际中心3号)栋1单元13层5号房[花果园社区]

B. 描写水的散文

滚!

C. 武夷山风景介绍

1、武夷宫

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

2、天游峰

天游峰海拔408m,相对高度215m。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峰上有一涧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约120m泉。峰上名木古树众多,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

3、大红袍景区

大红袍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部位,景区著名大峡谷“九龙窠”内。这是一条受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发育的深长谷地,谷地深切,两侧长条状单面山高耸、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独特的节理发育,使峰脊高低起伏。

4、水帘洞

武夷山水帘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章堂涧之北。进入景点处,有一线小飞瀑自霞滨岩顶飞泻而下,称为小水帘洞,拾级而上,即抵水帘洞。

5、天游峰

天游峰海拔408m,相对高度215m。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

D. 有关庐山的古诗

有关庐山的古诗如下: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唐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出自唐朝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意思是:五老峰坐落于庐山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4,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出自唐朝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意思是: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5,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出自唐朝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意思是: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

E. 求精彩的句子(要看好要求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利耳利于行.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十年前,我老妈是一枝花,二十年后我老妈是豆腐渣.尽管如此,我还是依然爱着我老妈,因为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我家的小公狗就像个小男孩一样,调皮死了.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我一说我妈漂亮,我妈的脸立即就笑得像花一样.
湘西人说长沙人:"长沙人说话真快,就象放连珠炮一样."
爸爸的烹调技术很好,因此我常说他是我家的特级厨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祖国是妈妈.
祖国像妈妈一样.
老师像妈妈一样.
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老师是蜡烛,照亮了我们,燃烧了自己.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心中的太阳是毛泽东.
毛大大就是那金色的太阳.
大大的话儿象钟响,说得咱心里亮堂堂.
一个小男孩不听话,他爸爸动手打了他,事后,他的姨夫对他说:"你爸爸是铁匠,你是铁,你这块铁条就是要经过铁匠的捶打才会变成钢条."
大头大头,落雨打头,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大脑壳,卖火药,卖不脱,欺负人家老婆婆.-此话来源于湖南湘西
缺牙齿,扒猪屎.-此话来源于湖南湘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F. 关于庐山的诗词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巑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生于晋义熙十年(414)。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曾游庐山。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会稽,谢玄之孙,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刘裕代晋,起为散骑常侍。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时年49岁。他好为山泽之游,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语言富有色泽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曾在义熙七、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与慧远友善。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G. 我要描写山水风光的诗,三首。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

王维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阔的风景。这类诗气魄雄伟,意境开阔,白描笔法,粗线勾勒,而且角度富于变化。请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峰是终南山(可泛称秦岭)主峰。诗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崇峻,正象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白云”二句尤其出神入化。每一个有登山经验的人读了这首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诗写登山,下面的《汉江临眺》则是写临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一首描写襄阳风景的诗。先写楚地的形势,中写江流浩荡的景观,末写流连忘返的情意。粗线勾勒,境界壮阔,全是白描的写法,甚至不写山色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其若有若无,象一幅水墨山水画。诗人把握的是总体印象,而且是用诗思而非肉眼统摄的图象(这点与西方诗歌逻辑有别),表现出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艺术效应(这点又与西洋绘画逻辑有别)。王维类似的诗句很多,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

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无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空山洒满光辉,山鸟被惊醒,在山涧里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更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人闲”有的版本作“人间”,其意亦可通,“桂花”就可释为月华。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诗人是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一刻写的。这是一幅富有音乐感的月夜小景。与《辛夷坞》的空寂入禅相比,此诗热烈活泼,富有人间气息。

王维有一首描写深秋景色的小诗,名为《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源于陕西蓝田县西北。红叶即枫叶。早行山中,一路欣赏山景,忽然觉得衣服湿了,以为是下雨,细看却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中岚气,衣服大概就是让它打湿了吧!诗人把游客的这个感觉过程浓缩在两句诗里,写得十分有趣。此诗有色彩:白石、红叶、翠岚。有音响:溪水冲激石床。也有游人的感受。诗虽短小,却是包蕴丰富。唐代书法家也是诗人的张旭也作有一首七绝《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的“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的另一番景象。王维诗中的“湿人衣”却是写幻觉和错觉,写出了浓翠欲滴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两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诗画乐于一体的佳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写的是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象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象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

王维有些名句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等,诗中有画,诗中有乐。

王维的诗歌追求写意效果,讲究浑然一体,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意趣。《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洒,四面芙蓉开。

表达了诗人闲适静穆的心情。《山居即事》更为细致地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沸腾的生活更衬托出诗人门庭的冷落。是一种企羡,还是真的已经超然于现实?难以明解。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写辋川秋天傍晚的景色,清静幽雅,如在画中。裴迪醉后狂歌于王维门前,别是一番情趣。“渡头”一联被传为绝唱,《红楼梦》中的香菱曾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高度赞美这句诗的画意诗情。王维的诗因为“诗中有画”,所以最易把读者带入诗境。难怪当香菱向黛玉请求作诗方法时,黛玉首先要她读的唐人诗,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而是《王摩诘全集》(见《红楼梦》第48回)。

王维山水诗的价值

王维山水诗的价值,首先应放到中国古典山水诗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

先秦时代的诗歌(如《诗经》和《楚辞》)中,有些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但处于内容的从属地位,并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才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这就是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但这类诗当时不多见。

山水诗是从魏晋以后开始兴起的。由于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士大夫们希企隐逸,寄情山水以远祸。晋室南渡,江南美丽的自然山水更吸引了士大夫们。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潮把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结合起来,引导士大夫们从自然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崇尚清淡之风也带来赞美山水隽语的发达(见《世说新语》)。玄言诗中亦出现山水佳句。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酝酿,终于产生出第一位山水诗人,这就是晋末宋初的谢灵运。

谢灵运长期优游名山胜境,写有大量的山水诗。其诗语言富丽精工,喜雕琢,追求形似。诗的结构往往是纪游式,末后总留有玄言诗的尾巴。他的诗往往是有句无篇。稍举一些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写园林;“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之写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之写冬;“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写暮色;“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之写春景。这些精美的诗句,如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画。谢灵运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随后,南齐诗人谢眺也写了一些清新流丽的山水诗篇,有些佳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南朝梁代诗人何逊也有些写景名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但他们的诗作都存在有句无篇的毛病。

山水诗直到盛唐时代才蔚为大观。孟浩然与王维首开山水诗派,光被后代诗坛。孟浩然比王维稍长,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写出了旅人的哀愁情绪和对大自然的细微感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豪壮、雄浑、磅礴。《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末四句: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写得有气魄,有感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前四句: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也写得意境盎然。

与孟浩然相比,王维在创造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上,在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细致品味上,在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上,在山水诗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要突出许多。可以说,王维既是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诗人,又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宗。中唐的“韦柳”(韦应物和柳宗元)诗派,直到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无不承其余泽。李白的山水诗以气势取胜,具有叛逆精神。杜甫的山水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博大精深。王维的山水诗则意境空灵,充满禅趣,耐人寻味,虽然没有李白、杜甫诗歌中的那种震颤人心的思想灵光,但在艺术风格上极大地丰富了盛唐诗苑。不读王维的山水诗,就不能彻见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

王维的山水诗也有其当代价值:

它可以培养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使我们更充分地品味大自然的美,进而自觉地去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它当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爱国并非抽象。欣赏王维的山水佳作,能够增强我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深依恋之情。王维的山水诗蕴含着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我们由此又可以获得探索的快乐,享受祖国优秀文化的滋润,从而拼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

它可以陶冶我们的身心。品味王维诗歌优美的意境,遐想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就会得到某种精神愉悦。禅与气功有相通之处,进入诗境也就是进入王维所创造的“禅境”,我们也许能获得某种“气功效应”。

H. 我心中最美的山水 散文

山 水 江 南

记忆里,似乎没有更多的景物或人事能让自己长久地沉迷其中,在经历许多次眼泪和欢笑之后,才能更加体会生命中真的会有另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让你感动,让你痴迷,让你魂牵梦绕。

对于江南的情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十年的路程走过,那些深情的岁月总会在一场杏花春雨里悄悄萌芽,将那些有关青石老街、粉墙黛瓦、以及小桥流水、古镇人家的记忆一一返青,甚至就连某一片斑驳的老墙根的厚厚的苔藓也会在你心里鲜活起来,让你重回到那些久远却又清晰的记忆里。

走进江南,你会有一种空灵的记忆,像三月的梦被早春的雨水洗过,江南总会氤氲成一副浅绿的山水画在你的脑海里铺开来。走进江南的山水,那一方灵山秀水仿佛早已在那里默默地静等了你亿万年,山黛似眉,水横如睛,眉眼处自有一段能让你酣醉如泥的风情,诗意的你便会不顾一切地投入其中,再也不能自拔了。

走进江南的山水,你的脚步会不知不觉地放轻,你的潜意识告诉你,脚下的每一粒泥土,周围的每一叶小草,路边的每一颗石子,甚至就连轻轻拂过你身旁的每一缕微风都是活的,都是有灵性的,都是有生命的,都在向你送来一片清韵。无时无刻都在提醒你---这里是江南。

走在那样的时空里,满目的翠色使你应接不暇,拂睫而来的诗意江南会在你的灵魂深处唱歌,任你是铁铸的心,也会在那一刻消溶殆尽,换而代之的却是油然而生的不尽的感慨和缠绵!

山是书画,水是诗歌。江南的山水是中国文化的永恒载体,五千年的积淀将华夏文明尽情书写,演绎在那里的有关阳春白雪的故事,被多情的诗人墨客痴痴吟咏,以具山水之灵秀的传神笔墨赋予其生命的气息,让后来的你我沉醉其中,在惊叹造化的神奇之余,甘愿将自己醉成一泓清泉,一尊瘦石,一棵虬松,一片流云,拥山色而眠,随水声而歌。

江南的山水是一曲清雅隽永的古筝曲,你必须焚香听其音,煮酒赏其弦,品茗读其意,在一片幽幽怀古之情里去慨叹由山水感赋于你的灵魂之旅!我不曾在那样的时光里虚度一瞬,任凭自己的眼睛在青山绿水中肆意驰骋,任凭思绪无羁如鸟的翅膀,向远处、 再远处飞去——江南,就像天地间凭空撑开的一轴画卷,你已经埋没其中了!

不似北国山水的粗犷与蛮荒,也不似中原山水的没有棱角,天地间独占一角,尽显风流,从古江南的腹地延伸开去,从吴越之邦展开臂膀,揽起五千年江南之鼎盛,坐观十万里河山之壮景,你敢说江南的山水没有大胸襟?以灵山为琴枕,以秀水为琴弦,深情的江南丝竹会为你赋广陵之仙乐,操伯牙之妙音,你敢说,江南的山水没有红尘中可堪醉赏的知音?

江南有高山,江南有流水,江南更有千年不变的知音,你有限的

生命之旅走不完那样的山水以及蕴涵其中的经久不息的诗魂画魄,你仅仅是一个捡拾一些文墨诗书碎片的过客,一刻也不曾将她挽留,你在嗟叹之余,只能挟一片阳春,剪一片白雪归去,最多的还是你行囊中对她依依不舍的眷念和深情!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些流溢出江南韵致的青青绿绿的句子,是你一生的典藏,在你无法忘记的时光里,深情地去抚慰你浪漫清逸的情怀!还有那些听不够的古韵悠悠,那些诉不尽的岁月绵绵,该送给你多少心灵上的慰籍!还给你多少前生未偿的夙愿!

哦!江南,在千万次轮回中,你究竟会用怎样的奇迹去抚慰那些生命的年轮,又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去温暖我感动的眼睛?那些与君朝夕相依的山水会被载入哪一首唐诗,哪一阕宋词,让无数为你倾倒的心灵长醉不醒?

I. 谁有描写关于艺术的诗句啊~~~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的诗。

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