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无为卢剧团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

早期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动作一般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表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表演上吸收了鄂东的“花鼓戏”、“端公戏”、“嗨子戏”等的手法,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能演大戏的屈指可数。庐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② 求一首藏头诗

山高细水常,
地灵物圆方。
人静轻入园,
观景已忘我。
入阁求真爱,
签签皆由你。
问心唯有一,
共行不枉生。
小路流水一,
仙境人间世。
苦心生生永,
相问岂言不。
此心誓不变。(这个是藏尾诗)

我师吴季子,
爱君才若此。
美好出艰难,
利害一如此。
恒岳居其北,
久为簪组累。
不学梁父吟,
变作楚臣骚。

昔日孤独我
今朝得真爱
往日苦寻美
从此爱美利

我本天上一小仙,
爱神遣我到人间,
美好生活何处在,
利人利己永相连.

常入静林中,
方为求心宁。
园中山水色,
我生慕此景。
爱若共蝶舞,
你愿何所求。
一面今生情,
生生为伊动。
一对连理枝,
世世为缘生。
永心盼你知,
不改此生爱。
变得双蝶行。 (这个是藏头诗)

我皇手把天地户,
爱此清阴欲栖宿。
美似郄超终有日,
利及生人无更为。

我思君处君思我,
爱君才器两俱全。
美玉自矜频献璞,
利仁坊北面西行。

是室云何而求我,
拙诗在壁无人爱。
然自是遂疏中美,
或云管山海之利。

青编为我忽降书,
云归暂爱青山出。
行人辄美黄金络,
悔缘名利入尘埃。

我老此身无着处,
唯爱门前双柳树。
谁知美恶忽相翻,
岂关名利分荣路

“月上山幽花不语,
和善至境风有情。
君若林荫溪畔宿,
依水芝兰香渐浓...”

丘比特
我望海上明月升,
爱伴思念入梦中。
美颜明眸令心动,
利箭爱神未落空。

永恒的爱——藏在第5列:
明月映窗我独有,
两情依依爱聚首。
丹桂芬芳美梦中,
情深意长利永久。

③ 安徽戏剧叫什么

安徽戏剧分为4种:黄梅戏、泗州戏、徽剧和庐剧
黄梅戏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

泗州戏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和安庆市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和吹腔与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式,以笛和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拨子用枣木梆击节,以唢呐、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为主奏乐器,有导板、原板、回龙、流水等板式。

庐剧
庐剧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于1955年3月改称“庐剧”。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发展成庐剧。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个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下路(东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色。庐剧是与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④ 藏头诗的由来缘起,故事传说,历史典故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现在常见的是第三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
如《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吴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取玉麒麟”的故事来,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口占四句卦歌:“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庐剧《无双缘》中,双写也以藏头诗表明心志:“早妆未罢暗凝眉,迎户愁看紫燕飞,无力回天春已老,双栖画栋不如归。”暗藏“早迎无双”四字。

⑤ 庐剧有什么表演特色

庐剧的表演,乡土气息较浓,特别是花腔小戏,唱腔来自民歌,边歌边舞,生动活泼。与徽戏和京剧一度合班之后,多方吸收,丰富了表演程式。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

主调是折戏和本戏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凉”、“寒腔”、“三七”。老生唱的“正调”、“哀调”;老旦唱的“正调”、“哀调”。

老生、老旦唱的“端公调”;丑与彩旦唱的“丑调”。以及神鬼出场用的“神调”、“鬼对子”等。主要唱腔又有寻板、抹拐、伸腔、连词、切板、大小过台等变化。落板时常用帮腔,满台齐唱,称为“邀台”。

花腔多为民歌小调,常用于三小戏,活泼健康,有40多种,大多专戏专用。生活小戏多用花腔,源自民歌小调,丰富多彩。

至于花腔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其一,小戏专用曲调,如“讨学钱调”、“打桑调”、“采茶调”、“打长工调”、“卖线纱调”、“点大麦调”、“骂鸡调”、“劝赌调”、“扒沙调”、“卖兰花调”等。

其二,折戏或唱段专用曲调,如“三赶调”、“行路调”等。其三,在剧目中用为插曲,如《白灯记》中“剪花调”,《孟姜女》中“四季调”,《九锡宫》中“打牙牌调”等。此外,还有鬼神唱的“神调”、“鬼对子”。

音韵有13条半韵之说。13韵有人心、扒沙、潘兰、酿江、铁血、捕苏、忧愁、天仙、派来、尺西、焦稍、朋松和培灰。半条韵叫错韵,也叫插花韵,即韵母相近的字不得已时可交替使用。

讲白分“小白”和“韵白”。“小白”近似生活语言。“韵白”为生活语言的韵律化,句尾音小嗓上扬。念诵“诗、引子”介于念唱之间,便趋韵律化。语言为合肥地区方言,通俗、自然。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作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

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

庐剧原来只有锣鼓伴奏,故称“打锣腔”。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壮大,出现了多种乐器,有大锣、小锣、板鼓、堂鼓、钹。奏称起板、落板、托腔、间奏。舞蹈、身段、武打、音响效果等,均用锣鼓。

锣鼓经有“起板锣”、“大过台”、“小过台”、“大切”、“小切”、“抹拐”、“一条龙”、“叹锣”、“扫头”、“苦皮”、“甜皮”、“阴司锣”、“老八子”、“新八子”等。

烘托剧情,渲染角本性绪,全靠锣鼓节奏快慢、强弱的变化。戏谚曰:“两打三唱”,“满台锣鼓半台戏”。

在戏剧改革中,由于移植其他剧种和剧目,又逐步学习、吸收和运用了其他剧种的表演技巧,使庐剧的表演艺术逐渐丰富起来。

庐剧表演传统,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程式动作,注意刻画人物,表演乡土化,甚至对公子、小姐、达官、贵人也以农民的意念重新塑造,这是庐剧表演传统的基本特色。

还有诸多特技,以出彩表示流血。有干彩、水彩之分。如《商林归天》吐血出彩。《许士林祭塔》双眼出彩,死于非命者七窍流血,双眼、鼻孔、嘴巴都要出彩。

鬼魂出场额际插封子,生角左侧插一绺,旦角两侧插双绺。走场时双手下垂,脚步轻飘,如风旋转,谓“鬼推子”。

演《白刀记》、《晒罗裙》等剧,台侧埋高杆,丑角恐慌之中,爬上高杆,表演顺风扯旗、倒挂金钩、王八浮水等技,谓“爬堂杆”。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花腔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花腔小戏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也有一些讽刺喜剧和闹剧。

如《卖线纱》、《放鹦哥》、《上竹山》、《借妻》、《骂鸡》等。此外还有部分反映清代末期人民斗争生活临时编演的剧目,如《打烟灯》和《下广东》等。

折戏多为本戏中抽出的“戏胆”,如《张四姐闹东京》中的《捣松》、《梁祝》中的《闯帘》、《蓝衫记》中的《张太和休妻》、《三元记》中的《教子》等。

有些虽然来自徽戏、京剧或其他剧种,但通过庐剧艺人长期在农村演出,剧中人的性格、感情、语言,都从主要观众农民的角度出发,加以重新塑造、丰富、深化,因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本戏以家庭悲欢离合、爱情、公案为主要内容,除本剧种独有的《柴斧记》、《手巾记》、《干旱记》、《河神》等外,大都移植改编明清传奇、鼓词和其他剧种的剧目。

如《彩楼配》、《琵琶记》、《药茶记》、《孟姜女》、《天宝图》等。总体来说,庐剧的代表剧目有《李清照》、《休丁香》等。

《李清照》讲的是南宋发生的事。在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李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

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

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

后来,右承务郎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

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

依宋代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9天牢狱。

这出戏表达了我国古代女子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⑥ 庐剧七世夫妻 七世夫妻

我知道有一部叫七世夫妻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台湾剧,皮皮里就有啊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呢。。

⑦ 哪里有庐剧下载

安徽戏剧网 朱德顺开的 你仔细找找看 上面有下载的地方 迅雷上也有 一两段
还有象土豆网等视频网站应该也有的

我也喜欢听庐剧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多的庐剧网站了 因为庐剧是个小剧种 所以很少 不好意思

⑧ 庐剧出自什么地方践踏的意思是什么

安徽啊,糟蹋吧,听爷爷说无为人唱的

⑨ 庐剧的现状

庐剧造就了丁玉兰、孙帮栋、王本银、鲍志远、张丽霞、王鹏飞、武克英、汪宏云、陈其英、李道周等一批著名演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因素,后备人才匮乏,庐剧演员出现了断层。与黄梅戏相比,庐剧正好缺少像马兰等人这样承上启下的整整一代演员,错过了第二次大发展的良机,使原本与黄梅戏之间不大的差距拉大了。
庐剧在今天仍然有市场、有观众,演出庐剧还往往会产生轰动效应,说明庐剧的根扎在民间,我们要珍惜这种观众缘,注重发展和维护好基本观众群体。
三十多年以来,庐剧磁带影碟铺天盖地,布满城乡,几百支庐剧民间职业班社活跃于乡村和山区。这是庐剧顽强生命力的又一佐证。
在庐剧舞台上,虽然也出现一些像《妈妈》、《程红梅》、《好人王科长》、《鱼水浪漫曲》、《陷巢州》、《鸳鸯泪》、《点状元》这样的优秀剧目,但也只是在平静的大海上激起几朵浪花,不久便又重归寂静。究其原因,是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成正比例关系的。因此必须呼吁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庐剧的力度。

⑩ 为什么安徽的庐剧充满悲苦之音,豫剧充满激情

最小地合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