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舞狮是如何表演的

狮子开坪表演——演狮脚演狮脚,要选好两个大面具(唐僧、沙僧),两个真假猴王面具(猴子),一个猪面具(猪八戒)和美女面具(妖女)的扮演者

舞狮者一般由体力好、跳跃能力较强的青壮年担任,两个小猴一般由筋斗打得好的少年担任。其余扮演者任其爱好。

狮子的最后一个舞法是抢青。旧时官府往往将“青”高悬,任众狮子争抢,故历代都称为“抢青”。近代走向文明,主家亦不愿新年大吉之时在自家门口大打出手,一般指定由某狮团的狮子采摘,故改称为“采青”

按规矩,狮子把青菜吐给观众,叫“吐青”,“青”之菜头,狮团要用领谢帖包好,送还主家。

“青”主要分两种形式,一是“高青”,二是“平地青”。高青是将青挂在上空。青草狮是舞狮者用牙咬住狮头,以高超的轻功,纵身跃上高空,舞狮者用手将菜头拉断之后,放口中,下地后将菜叶吐向观众,将菜头用领谢贴红纸包好送还主家。

而斗牛狮就要用人以叠罗汉的形式取之。如四层人以上的,第一层要用12人,用藤牌加木棍搭好;第二层用八人;第三层用三人,一个藤牌,背靠背成一圆圈;狮子即是第四层,如还够不着,还再上一人登上肩而采青,另外还要搭架步级,狮子逐级舞上,登上高层之后,整个形态如宝塔。宝塔是佛家的术语,狮子又源于佛教,故称叠宝塔者为“罗汉”,整个叠人梯的过程,称为“叠罗汉”。在狮子吐青(带有把发财的意愿分给大众之意)之时,不但锣鼓喧天,还吹起海螺,其声势壮观,观众亦为之欢呼。

舞斗牛狮,不论武术,单就这一叠罗汉就难度较大,故斗牛狮抢青不如青草狮快,但其合众人之力,且能高空舞狮打花头,亦可称为一绝。故斗牛狮在额上同样画一“王”字,同样称为狮中之王。

旧时连州的醒狮抢高青,是以木架搭成一平台,狮子在上面表演入睡、醒、搔首等动作,故称“大头狗”。

平地青:主家将“青”放在平地上。平地青分动物青、静物青、文学典故青等形式。

动物青:主家把“青”摆成螃蟹、蝎子等形状。如螃蟹青,先用一竹箕,放在地上,盖着生菜等代表螃蟹背,然后用两个水果代表眼睛,再用稻草摆成大小钳和几条弯曲的小脚,整个形态摆成螃蟹状。带狮者用礼盒带狮舞拜三下“青”之后,狮子即围绕螃蟹青舞一圈,表演成狮子跟螃蟹的一场搏斗,每舞一次都将狮头伸向螃蟹青,然后一个小跳离开。“搏斗”一圈之后,狮子先除“大钳”,然后除“小钳”,再取“眼睛”、“小脚”;然后掀开竹箕,取出里面的“青”;然后碎青、吐青。欢舞一阵之后带狮者带狮叩拜三下,将菜头送还主家。

蝎子青:先用砖块堆砌成蝎的形状,用水果妆扮眼睛,用竹篾摆成脚,然后在尾部放一条甘蔗代表尾巴。采青时同样要表演成狮子与蝎子的搏斗,先解决尾巴,然后逐个解决。

静物青:如水盆青,场中放一盆水,里面放六枚或九枚硬币(六寓意“六合”,九寓意“长久”)和一棵生菜,其他利是、香烟放在盆边。如旁边放一条长凳,即代表河堤,长凳上再架一副梯子即代表木桥。采青时带狮舞拜三下,狮子在梯边舞动,表现出观看喜悦的心情,然后逐步舞上木梯;接近水盆后,低下狮头,将口对着水盆,用备在腰间的毛巾,将水吸干,拧干毛巾;然后从口中取完硬币,将“青”吞入口中,再表演碎青、吞青的动作,之后,从木梯上逐级舞下,向水盆方向拜三下即可。

文学典故青:主要根据历史上著名的传说,或文学经典中著名人物曾经用过的物件来摆青,如《封神榜》中姜子牙用过的钓鱼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三国演义》中关公用过的关刀;赵子龙用过的枪等。此类青均以“簪花”的形式采之。

例如,主家在场中立一直钩的鱼杆,就要想起《封神榜》中姜太公渭水旁直钩直钓的典故。先带狮朝鱼杆拜舞三下,指引狮子舞动一阵之后,将狮子按在青前蹲下,然后示意锣鼓停住吟出第一首“花”:

“日头一出放红光,一条钓杆渭水旁。八十姜公来垂约,直钩能把鱼钓上?”

一通锣鼓之后,停住锣鼓吟第二首“花”:“锣鼓打来闹洋洋,纣王无道实荒唐。文王四处访贤士,要把商朝一抒扫光。”

二通锣鼓之后,再吟:

“锣鼓打来闹洋洋,文王相召渭水旁。为救苍生扶贤主,收起钓杆见文王。”

狮子舞动一阵之后,采青、吐青,带狮者收起钓杆即可同样,如门口放一把关刀,即吟出关公单刀赴会的故事;如放一把缨枪,即吟出赵子龙长板坡单枪救主的故事;如放一棒,即吟出孙悟空扶助唐僧取经的典故。

总之,主家可根据文字典故随心所欲而摆青,狮团即要具体分析,随机应变以簪花的形式抢之。

2007年,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开幕式,群狮庆盛事。

⑵ 中国古代并没有狮子,可为什么却有舞狮节目

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了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了双方的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带不产狮子,但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境内。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⑶ 年会表演想学习舞龙舞狮节目

北京龙麟群英体育总会 提供教学舞狮舞龙表演!

⑷ CCTV1 或CCTV4 是不是播过什么关于舞狮舞龙一类的节目请告诉我是什么节目

CCTV4

⑸ 舞狮的方法与技巧

舞狮子一般需要五六人,甚至十多个人合作表演。

练习时,两个扮演者一前一后,前面的称狮头,后面的称狮尾,后面的人应比前面的人略高一些,这样才能撑开狮皮。

狮头扮演者在表演时用两手托着套在自己头上的“狮子头”,身体向前微倾,从狮子嘴巴和眼睛处辨别方向,寻找目标,后面的队员套上狮子皮之后,两手抓住前面队员腰上的带子,双肩下压,俯胸踏腰屈体约成90度角,两腿半蹲。

行走时,先迈前脚,再抬后脚,待前脚落地,后脚才接着落地,左右两脚依次进行。在蹿、跳、滚、戏球、舔毛、喘气时,要求狮头、狮尾配合末期,动作协调一致,一举一动都要保持狮子的习惯。

(5)节目舞狮子扩展阅读:

舞狮介绍

1、河北徐水

河北省徐水县北里舞狮可说是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素有北狮狮舞之乡的美称。明清时期就以花会的形势在张家庙会逢年过节,重大事件等场合中演出。

2、武汉黄陂

僵狮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的黄陂和孝感两地一带元宵节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一种舞狮的游狮活动,尤其以武汉市黄陂区的僵狮子最为有名。

3、福建林坊

林坊青狮属北狮武功狮,俗称公狮。其狮动作灵活敏捷,狮头内可藏兵刃作质牌使用,可攻可防,掌狮头和掌狮尾两人,动作配合默契多变,模仿雄狮的各种姿态。

⑹ 舞龙舞狮的节目起个什么名字好听

她是东方撒的发撒的发生的噶啥地方

⑺ 什么是舞狮子啊

舞狮子就是梅州客家文化的一种传统节目。每年过年都会有人拿着假的用布做成的假狮子在祖屋门口跳舞,当时要放鞭炮,舞狮子的时候很热闹

⑻ 舞狮,工作,表演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1]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⑼ 中国古代并没有狮子,可为什么却有舞狮节目

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回京后,乾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由于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它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⑽ 介绍新年民俗活动舞狮子(要虎狮),不少于400字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