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越剧一共分多少流派流派代表人都是谁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一个剧种,流派唱腔越丰富,它的生命力就越强,剧种也就越繁荣、越成熟,表演范围也越广。

1.小生篇

尹(桂芳)派:

字重腔轻,以情带声,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 感情的起伏,特色是深沉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尹派优秀传人有尹小芳、茅威涛、赵志刚、王君安、萧雅等。

范(瑞娟)派:

朴素大方,稳健轩昂,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有阳刚之美。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郭嫒等。范派优秀传人有丁赛君、史济华、方雪雯、章瑞虹、吴凤花等。

徐(玉兰)派:

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烈,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徐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厢记》中张珙、《春香传》中李梦龙、《追鱼》中张珍、《北地王》中刘谌等。徐派优秀传人有徐小兰、金美芳、刘丽华、汪秀月、钱惠丽、翁荔英、张小君等。

陆(锦花)派:

演唱不尚华丽,不善雕琢,朴实清丽,自然流畅,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生。 陆派代表作有《珍珠塔》中方卿、《彩楼记》中吕蒙正、《情探》中王魁、《盘夫》中曾荣等。陆派优秀传人有夏赛丽、黄慧、许杰、曹银锑、裘巧芳等

毕(春芳)派:

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宽,善于运用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擅
长演喜剧。毕派代表作有《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血手印》中的林招得、《卖油郎》中的卖油郎等
毕派优秀传人有杨童华、杨文蔚、丁小娃、孙建红等。

竺(水招)派:

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擅演剧目有《南冠草》、《碧玉簪》《柳毅传书》等。传人有竺小招,孙婷涯,孙静等

2.花旦篇

袁(雪芬)派:

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袁派优秀传人有方亚芬、陶琪、华怡青等。

傅(全香)派:

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激情充沛,细腻传神。被誉为“越剧的花腔女高音”。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情探》中的敫桂英、《李娃传》中的李亚仙、《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人比黄花瘦》中的李清照等。傅派优秀传人有薛莺、胡佩娣、洪芬飞、张腊娇、何英、陈颖、颜恝、陈岚、陈飞等。

戚(雅仙)派:

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王老虎抢亲》中的王秀英等。戚派优秀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周美姣、王杭娟、朱蔺等

王(文娟)派:

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真意切、韵味醇厚。以善于表演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王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杨开慧、《西园记》中的王玉贞、《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王派优秀传人有单仰萍、王志萍、钱爱玉、俞建华等。

张(云霞)派:

曲调细腻婉转,情意浓;音色柔和甜润,韵味足。代表作有《秦香莲》、《李翠英》、《春草》、《貂蝉》等。张派传人有袁小云、何赛飞、吴国兰、洪倩等。

吕(瑞英)派:

唱腔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基础上,向活泼稚嫩、昂扬明亮、富于激情的方向扩展。吕派代表作有《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斤姑娘》中的张九斤等。吕派优秀传人有吴素英、孙智君、张咏梅、陈辉玲等。

金(采风)派:

运腔婉转回荡,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字字送听;运气自如,富于韵味。擅演大家闺秀。金派代表作有《盘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等。金派优秀传人有谢群英,黄美菊,新秀樊婷婷等。

3.老生老旦篇

张(桂凤)派:

演唱刚健质朴、富有感情、苍劲老练、激昂高亢,为越剧老生腔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张派代表作有《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九斤姑娘》中的张箍桶等。张派优秀传人有董柯娣,张国华,章海灵,孟柯娟等。

徐(天红)派:

唱腔高亢激越,苍劲有力,行腔多变,气派大度。讲究以情生腔,运腔中多高音、切分音,棱角鲜明在吐字上,注重喷口功夫;在发声和润腔上,运用颤音、滑音、鼻腔和头腔的共鸣,使声音宏亮并有激情,被称为“抖抖腔”。代表剧目有《红楼梦》中饰贾政,《孟丽君》中饰孟士元。《西园记》中饰赵礼。 传人有金烨等。

商(芳臣)派:

商芳臣的嗓音明亮,音质浑厚,曲调遒劲奔放,吐字坚实,喷口有力,中气充足,唱腔中较多吸收绍兴大班的曲调、唱法和京剧老生苍劲内涵的发声与润腔方法,融为一体,演唱时气息饱满,注重头腔、胸腔共鸣,高音区华彩响亮,中低音深沉厚实,且具有内在的力量。代表作有《南冠草》、《孔雀胆》、《文天祥》、《孙安动本》、《生死牌》、《柳毅传书》等戏。 商芳臣的传人有胡国美等

吴(小楼)派:

吴小楼的唱腔豪放雄伟,有“越剧金少山”之称。她较多吸收京剧老生的演唱方法,并借鉴歌曲上下贯通的发声方法,使声音更为宽厚、宏亮,富有力度。唱腔中擅用长腔长板,气势豪壮;讲究喷口音和气口的安排,注重声、情、曲的密切结合,使唱腔更富有男子的刚毅气魄。代表作《情探》中的张行简、《三看御妹》中的刘天化,另外还有《则天皇帝》中的上官仪,《天国风云》中的洪秀全,《窦娥冤》中的张驴儿、《追鱼》中的假包公等。 吴小楼的传人有杨同时、许矞云、陈琴香、金红等。

周(宝奎)派:

唱腔,轻松风趣,节奏明快,韵味十足,深受观众喜爱。表演略带夸张诙谐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中饰贾母、《祥林嫂》中饰祥林娘、《追鱼》中饰金夫人,,传人有陈少君,俞会珍等

在以上流派中一般认为官方正式承认的应该是尹袁徐王傅范戚毕陆吕金还有张云霞和张桂凤两个张派,但是我把竺,周,徐天红,吴,商,也列为其中,因为这几个称之为流派是被广大戏迷所接受的.当然,还有几个,有人提出过,但是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的,比如我们浙江越剧的老前辈张茵的张派,陈佩卿老师的衬派,张国华老师的男张派,茅威涛老师的茅派,赵志刚老师的赵派我们姑且称之为腔调,这几个个性比较鲜明的但是还没形成流派的,姑且称之为腔调比较合适,比如孟莉英老师的孟腔,还有我们的尹派茅腔和赵腔,徐派钱腔等等

② 越剧的著名演员是谁

当代最著名的越剧演员就是浙江小白花越剧团的团长,三度梅花奖得主茅威涛。大致上同意“杨柳带愁”的,但尹派的话如果只写一个的话,应该是茅茅吧;毕派...

③ 越剧四大流派的代表作有哪些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经典剧目

剧目概述
越剧自1906年从说唱艺术演变成戏曲后,剧目来源主要三方面:一将原唱书节目变成戏曲形式演出,如《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箍桶记》等剧目;二从兄弟剧种中移植,如从新昌高腔移植的有《双狮图》、《仁义缘》、《沉香扇》等剧目,从徽班移植的有《粉妆楼》、《梅花戒》等剧目,从东阳班(婺剧)移植的有《二度梅》、《桂花亭》等剧目,从紫云班(绍剧)移植的有《龙凤锁》、《倭袍》、《三看御妹》等剧目,从鹦歌班(姚剧)移植的有《双落发》、《卖草囤》、《草庵相会》等剧目;三根据宣卷、唱本、民间传说的故事编写,如《碧玉簪》、《蛟龙扇》、《烧骨记》等剧目。越剧前期主要活动于浙江城乡。自1917年进入上海的剧场后,演出的大多还是以上三类剧目。1920年以后,越剧进入绍兴文戏时期,新增许多剧目,如《方玉娘》、《七美图》、《天雨花》等,又从海派京剧中学来《狸猫换太子》、《汉光武复国走南阳》等连台本戏和《红鬃烈马》等剧目,从申曲(沪剧)、新剧(文明戏)里学来《雷雨》、《啼笑因缘》等时装戏。

④ 越剧著名演员是谁

1、曹银娣 女,一级演员。

上海市人,1939年8月出生。1954年11月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演员训练班(后改为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工花旦。

2、陈雪萍,国家一级演员,浙江桐庐人,1963年出生。

1978年9月考入浙江桐庐越剧团学艺,1985年师承范瑞娟,学唱范派。主演《桐江雨》、《春江月》等。1985年和1986年在戏曲艺术片《绣花女传奇》和《桐花泪》中分别饰男主角阿牛哥和二龙。1993年主演《浊浪惊魂》,获省第五届戏剧节青年演员一等奖。

3、傅幸文 女,国家二级演员,工戚派花旦。

浙江 鄞县人。母亲是越剧戚派创始人戚雅仙,父亲是越剧编剧傅骏,幼小受家庭熏陶而爱上文艺。

4、洪瑛,生于1962年。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角,师承王(文娟)派。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7岁高中毕业,工作一年后进嵊泗越剧团学艺。1982年参加全省“小百花”会演后被选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曾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省戏曲“明星奖”等。现为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省剧协会员。她的唱腔抒情动听婉约自如、韵味醇厚、缠绵感人。表演朴实自然、细腻传神、不温不火,丝毫不见做作,真正彰显了实力派演员的风采。

5、周云娟,人名,同名人士有浙江越剧团著名旦角,1952年12月28日出生。

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浙江省剧协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三届文化部“文华奖”获得者。

93年度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代表大会代表成员、浙江越剧团副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⑤ 越剧四大流派的代表作

1、袁派《断肠人》

《断肠人》演出于越剧改革初期,因而仍以「四工腔」为主腔,但是在这段唱腔的后半部(从“滴铃铃铜壶漏不尽”起)袁雪芬为了表达剧中人悲痛的感情,在原来”四工腔“的基础上,运用了变宫音,使旋律自然地向低音区伸展,

如“叮当当何处钟声响,扑隆隆更声在楼上”两句唱,通过低音的运用,使宫音交替性转换到下四度的属调上去,增加了悲剧色彩,形象地把雨夜的凄凉景象与人物内心绝望、苦痛的心情揭示了出来。这种在甩腔前大量运用低音的曲调成为袁雪芬唱腔的特征音。

2、范派《梁山伯与祝英台》

范派”弦下调“旋律性强,曲调抒情悠长,作为“弦下腔”的首创者,范瑞娟不断创新,拓展这一曲调功能。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感情和所处的环境,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弦下腔”,创腔和演唱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

3、伊派《何文秀》

尹桂芳在《行路》、《访妻》唱段中,将越剧早期“四工调”与尹派唱腔有机融成一体,听来优美舒展,明快流畅。在《哭牌算命》唱段中,借用了苏州弹词和杭州武陵调,使之富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这些唱段已收入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越剧小戏考》。

尹派弟子均以此剧为尹派擅长表演的剧目,很多弟子演出过该剧。

4、傅派《情探》

《情探》传统越剧剧目,出自明传奇《焚香记》,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傅全香代表作之一。

其主要剧情为:落第举人王魁与名妓敫桂英相遇,结为夫妻,王魁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忘恩负义,桂英接到休书后到海神庙哭诉王魁罪状,自缢自死,最后判官司小鬼活捉王魁。

(5)越剧演员朱东韵扩展阅读: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和“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⑥ 越剧名家有哪些啊

  1. 越剧老一辈名家:

    越剧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傅全香(傅派)、徐玉兰(徐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张桂凤(张派)、陆锦花(陆派)、毕春芳(毕派)、张云霞(张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竺派(竺水招)等。

  2. 越剧名人:

    (小歌班)四大名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费翠棠;

    (小歌班)四大名生——王永春、张云标、张志帆、支维永;

    (小歌班)四大小丑——马阿顺、张瑞丰、金瑞苗、谢紫云;

    (小歌班)四大老生——马潮水、娄天红、童正初、金晓邦;

    (早期女子越剧)三花一娟一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

    (早期女子越剧)四大名生——屠杏花(文学小生)、李艳芳、竺素娥、魏素云;

    (早期女子越剧)越中三绝——李艳芳、赵瑞花、姚月明;

    (早期女子越剧)越剧皇后——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袁雪芬;

    (早期女子越剧)越剧皇帝——竺素娥(活武松、越剧盖叫天)、尹桂芳、徐玉兰;

    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

    四大老生——张桂凤、徐天红、商芳臣、吴小楼;

    浙江越剧五大小生(浙江五大小生)——陈佩卿(浙江陈派创始人)、金宝花、陈书君(越剧第一官生)、尉少秋、王少楼(浙南小范瑞娟);

    浙江越剧新十姐妹(1998年评选)——陈艺、俞文娟、陈晓红、黄美菊、杨慧月、舒锦霞、王杭娟、陈雪萍、朱晓平、赵海英;

    台湾地区的越剧皇后与越剧皇帝——吴燕丽与朱凤卿;

    新越剧十姐妹(越女争锋金奖)——张琳、吴群、杨婷娜、李霄雯、王清、盛舒扬、李璐彦、陈丽宇、章益清、董鉴鸿。

  3. 越剧简介: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⑦ 谁是越剧的著名演员

我就拿中青代来说:

小生

徐:钱惠丽郑国凤——杨婷娜

毕:丁小娃—回—李晓旭

尹:茅答威涛王君安——王清

陆:黄慧——张宇峰

范:章瑞红吴凤花——王柔桑

竺:竺小昭

花旦

王:单仰萍王志萍

戚:金静

傅:陈飞陈颖

袁:方亚芬

金:谢群英——樊婷婷

吕:张咏梅吴素英

老生(老旦)

董柯娣章海灵

⑧ 著名戏剧演员袁雪芬是什么戏剧演员

越剧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农历二月廿八日)出生,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越剧袁派(旦角)创始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大大。
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正旦,兼演武小生。满师后,一度与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合作,唱腔和表演受到王杏花的影响。1936年初到杭州演出,初挂头牌。秋初到上海演出,1938年2月第三次来沪,此后一直在上海从事演艺活动。与名小生马樟花合演3年有余,演出《恒娘》等新戏,逐渐在艺术上崭露头角,被誉为“越剧新后”。
马樟花于1942年夏为旧社会恶势力迫害致死,使袁雪芬对邪恶当道的旧上海深感痛恨。同年,袁雪芬在一些具有爱国热情的话剧艺术的启发和鼓舞下,同新文艺工作者一起在大来剧场倡导并开始越剧改革:以剧本代替原来幕表制,以导演排演代替原来的说戏,在舞台美术部门亦应用成套设计,演出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封建礼教的戏。在表演上除学习话剧的从人物出发和内心体验外,还吸收了昆曲载歌载舞、形体动作身段美,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成为越剧独特的表演方法。
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并由此开始,使[尺调腔]形成若干板类,有整有散,有快有慢,以后又发展了各类板腔的反调腔,是越剧唱腔不仅在板式结构上得到完善,在唱腔曲调上亦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并且扩大了表现力和可塑性。之后在雪声时期创立了自己的越剧艺术流派——“袁派”。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是广大戏迷最为熟悉、传唱最广、影响最深的越剧流派唱腔之一;同时也是越剧中、青年演员学习、演唱、继承最为普遍的一个流派唱腔。
1944年3月与范瑞娟组建雪声剧团。1946年月,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在1947年8月《山河恋》联合义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致死事件中,她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到反动势力的多次迫害。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是年9月,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自1950年4月起先后担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同年,在《西厢记》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演出《火椰村》时与琴师周柏龄合作创造了“降B调”唱腔。
“文化大革命”中袁雪芬受到残酷迫害。于1978年底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力培养青年演员,同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1985年退居二线,担任剧院名誉院长。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获格诸布尔市、里昂·维勒班市、勒阿弗尔市荣誉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1989年夏率团去美国演出。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12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第二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艺术主张 袁雪芬主张戏曲应当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积极演出针砭时弊的剧目。
“孤岛”时期与小生演员马樟花合演3年余,曾对《梁祝哀史》作了初步的去芜荐菁。演出《恒娘》等新戏,并上电台演唱,扩大了越剧影响,在艺术上崭露头角,被誉为越剧“新后”。为了摆脱当时社会上恶势力的纠缠,她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不唱堂会,不拜“过房娘”,不屈服于社会上恶势力的威逼利诱,保持了作为艺人的尊严。
在日本 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演出了《香妃》、《红粉金戈》、《木兰从军》、《黑暗家庭》、《王昭君》等表现爱国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对封建礼教的剧目。
从1942年10月起,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袁雪芬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包银,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设计、舞台监督,成立剧务部主持演出活动,在越剧界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戏、排戏制度;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衣箱制,参照古代绘画,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服装;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化装、灯光、音响,逐步形成综合的艺术机制。在表演上,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并加以融化、创新。她的改革,为越剧演员和其他剧种争先仿效,并为后学者所师承。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袁派唱腔 在越剧唱腔艺术发展史上,袁雪芬是个重要的代表人物。1943年11月,她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了【尺调腔】,把越剧唱腔音乐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越剧音乐史上的“尺调时期”。越剧的所有流派,就是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不断丰富的。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对越剧旦角唱腔的发展、提高和流派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戚雅仙、吕瑞英、金采风、张云霞都师承袁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发展,衍化出戚派、吕派、金派、张派。袁派的传人还有朱东韵、方亚芬、陶琪等。
袁派唱腔的风格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袁雪芬注重塑造有不个性的人物形象,真实细致地表现其内心情感,为此,她广采博取,大胆创新,以丰富的音乐语汇创造出一个个富有特色的越剧新腔及板式;在演唱时,坚持从人物出发,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唱法上擅长以情带声、声情交融,并用细腻而多样的发声处理和润腔方法,使唱腔韵味无穷。
袁雪芬1922年生于越剧故乡嵊县,11岁进“四季春”科班学戏,出科后,唱腔曾受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影响。40年代,袁雪芬以“悲旦”著称。为了真切反映中国妇女善良、温顺的性格和所遭受的痛苦,她在传统的【四工腔】中,频繁地、重复地、自然地运用 7音,形成了一种悲哀哭诉的唱腔基调,以表达旧时代妇女忧伤的心声。如《断肠人》一剧,是1942年越剧改革初期的剧目,剧中“断肠人越想越断肠”这段唱,表现的是女主人公方雪影在一个凄凉的雨夜独自倾诉内心的绝望情绪。这段唱从“滴铃铃铜壶漏不尽”起,较多运用 7音,使唱腔旋律自然地向低音区展开,唱腔音调显得十分凄楚悲切;特别是在甩腔前大量运用 7音的曲调,就成为袁雪芬的特征音调,如“卜咚咚更声在耳旁”,是较为典型的下句甩腔。在这段唱腔中,已经开始孕育着越剧【尺调腔】的萌芽。它是从【四工腔】向【尺调腔】转化时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