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庆市梁平发布第一个男性人身保护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法院联系当事人高某,高某不接受调节,向法院申请行政复议。在庭上情绪很激动,坚持是误伤,自己也是受害者。不过法院还是坚持原判,给了当事人一个公道。

❷ 重庆梁平发出首份男性人身保护令,出门在外男性如何保护自己

不仅是女性,男性若受到家庭暴力也可申请人身保护令,维护个人权益。近日,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法院发出了首份男性人身保护令,通过法律手段,让申请人赵某免受妻子的人身伤害。

申请人赵某与被申请人高某是夫妻关系,双方在2020年11月期间因家庭琐事发生纠纷,妻子高某用刀将丈夫赵某的头部砍伤。2021年2月2日,双方再次发生纠纷,高某又将赵某肩部砍伤。面对妻子的屡次施暴,赵某不再忍耐,向梁平区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要求被申请人高某停止殴打、谩骂等行为。

男性如何保护自己?

如果您要保护自己,那主要是为了避免由于抢劫和盗窃等外部因素而造成的损失。在当地很少发现被盗,所以让我们谈谈抢劫。

根据响应的难度对以下情况进行排名。

新手模式:没遇到。

做好一切准备,然后再进行处理。例如,不要走路去看手机ipad,更要注意周围的环境,避免避开黑暗且不清楚的角落或可疑的人,晚上出去一起去。在公共安全较好的城市,这些设施基本上是安全的。如果这样,大城市的繁华地区仍然可以普遍使用。

简单模式:遇到强盗,没有刀。


A:不要唠叨,要啥给啥。

您可以改善整体姿势,眼睛和面部表情,并散发出“不要靠近陌生人”的光环,并且可以提前以有罪的良心掩盖一些罪犯。

另一种是加强锻炼,无论是逃脱还是抵抗,都有更多获胜的机会。

总而言之,相遇之后的任何选择都是一个坏主意,其核心仍然是事先避免潜在的危险。

❸ 重庆梁平发出首份男性人身保护令,是谁想要伤害他

重庆的杨平发出第1份关于男性的人身保护的命令,也是让我们大家感觉到非常的震惊。同时对这个事情的发生,我们大家都感觉到非常的疑惑,究竟是谁想要去伤害男子。

在第一时间去拿起自己的法律武器,就来维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对于我们所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不错的了。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就是说对于梁平自身而言,它能够去为自己自己的权益所考虑,也是让我们大家都觉得非常敬佩。

❹ 吹鼓手的梁平吹鼓手

“梁平吹鼓手”是一种“非遗”技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但上层建筑至今未将“梁平吹鼓手”纳入“非遗”名录;李忠文,算得上“梁平吹鼓手”领域的传承人物,但“非遗”中心至今尚未认可他的“非遗”身份。
“梁平吹鼓手”和北方的唢呐有着本质的不同,就是和毗邻区市县的吹手也相去甚远。
“吹鼓手”,从字面上看是“吹手”和“鼓手”两个行当,实际上仅指吹手,就像挖土机专指挖机,不是土机一样;梁平的鼓手不叫“吹鼓手”,叫锣鼓,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叫“癞子锣鼓”。吹鼓手和癞子锣鼓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习惯上叫作“吹吹打打”。
吹鼓手,又简称吹手,梁平乡下也叫“撒啦子”,有俗话说“半夜吹撒啦子还早得很”,因为梁平的葬俗是临晨出殡,半夜三更正是“撒啦子”们歇气儿的时候。
在实际生活中,吹鼓手和吹手略有区别,有时候,吹鼓手是一种职业,吹手则多指乐器;有时候,吹鼓手和吹手都指吹吹手的人,书名叫乐师,吹吹手就是演奏吹手。吹手作为乐器名,状如北方的唢呐,但貌同实异,唢呐8个眼,梁平吹手7个眼,多一个眼少一个眼,意义却不同凡响,长征火箭比外国火箭多一个燃料开关,保险系数陡增。关键是演奏方法和技巧也很有不同。就是在重庆市范围内,梁平的吹鼓手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底蕴,特别是演奏的曲子,完全可以说是自成体系,与人们习见的唢呐绝不可同日而语,可惜人们大多不懂。
一拨吹手或叫一个班子,由四个人组成:两个人各吹一杆吹手,两杆吹手的音调和音质都经过调校,外行听不出差异;两个人打响器,响器包括马锣、镲子等,既是伴奏,也是指挥,可以左右吹手的节奏和旋律。在大多数时候,响器由一人操作,主要是少一个人分账,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关系,小学生都知道,分母不是越大越好。不论四个人还是三个人,大家都对曲子烂熟于心,演奏起来得心应手,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因而,吹和奏的分工并不固定,角色可以互相对换。
吹鼓手的生意大多在晚上,下午去,次晨回。演奏场合是红白喜事,红喜事包括嫁娶、生长满日及其他吉祥庆典;白喜事主要是丧事。有红白喜事的人家不会亲自去请吹鼓手,大多由亲友掏钱雇请,报酬随行就市,每人次200-300元不等;做酒的人家再给他们一包烟卷和一点“红包”。“红包”就是用红纸包钱,有彩头和避凶趋吉的含义,全凭主人家“大方”,少则10-20元,多的也能上百元。而今,洋鼓洋号充斥城乡,无论婚丧嫁娶一律表演爱恨情仇,几个帅哥靓妹,搭个台子就唱戏,凭借先进的音响系统等设备和少男少女的三点式装束,街舞、劲舞、热辣舞,红歌、黄歌、流行歌,怎么热闹怎么玩,就差把房子震塌了,自然看得男女老少心潮澎湃。吹鼓手和癞子锣鼓就相形见绌了,几乎溃不成军,调是老调,器是旧器,人是老头,很难吸引眼球,因此,市场日益萎缩,班子越来越少,生意越来越糟。
梁平吹鼓手界把曲子或曲谱叫引子,一个引子就是一首曲子,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祖师爷孔老二,那多半是托名而已,说是相传孔老二传下来的引子有108个。李忠文能吹70-80个引子,对大竹、垫江一带流行的10多个引子不但耳熟能详,还能吹奏。
梁平吹鼓手的引子共有4个大类的调牌:四大正牌、散打调(又称散打引子)、起吹牌子、打钉。四大正牌是核心引子,有“四大正牌为王”之说,包括三响锣、银庭翻、狗舂碓、小堂红,每个大调有5个引子;散打调,分小开门、钟书伴月、阴阳平、罗奇、一条枪5个调子,每个调子有5个引子;起吹牌子,分将军令、扮装台、阳扮装三个牌子,每个牌子5个引子;打钉,包含正吉头、谣弹子、大九把、道罗奇、双华印、九道拐等多个引子。
从喜庆程度看,全部调牌分为三个层次:庆典和喜剧性曲调,如三响锣、将军令、狗舂碓等,一般不在丧葬中吹奏;中性曲调,如小开门、九道拐等,适用于喜庆和丧葬等场合;哀乐,只有一首“阳扮装”,也就是说,阳扮装专用于丧事,不能用于喜庆贺典;其他牌调基本上都可用于其他场合。以前,人们很讲究忌讳,吹手们在喜庆典礼绝对不能吹奏阳扮装,否则一旦被内行发现,是要说啰嗦的,小则不给红包,大则很麻烦。
提起哀乐,人们自然会联想起殡仪馆播放的哀乐,如泣如诉,凄婉回环,让人柔肠寸断。音乐界的行家都知道,哀乐曲子至今仍屈指可数。殡仪馆等丧葬仪式上普遍使用的《哀乐》,是刘炽等人改编自陕北民乐唢呐曲《风风岭》,1949年9月,乐曲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阅,被正式批准为丧葬典礼专用乐曲。“阳扮装”,属于原生态的梁平特色哀乐,与当今我国普遍使用的“哀乐”差别较大,风格、旋律、节奏都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说,“阳扮装”惟妙惟肖的反映了梁平人民的悲伤形式,其曲调高亢、刺痛、悲怆,再现失去亲人的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等壮烈场景,给你身临其境的震撼,如果配上梁平人特有的哭丧词,想必别有一番滋味(参见附件李忠文记谱的“阳扮装”)。
此外,不能不说明的是,梁平吹鼓手在处理曲调的技法上出神入化,对每个大类的调子处理手法不尽同,突出表现在赶板和问句。赶板是在引子里面增加快板,让引子声情并茂,更传神,更有韵味;问句是在引子中通过一问一答,使引子更生动活泼,更俏皮,更有人情味。四大正牌调、起吹牌子有赶板,有问句;散打调子和打钉有问句,没有赶板。垫江和四川大竹等邻县的吹手引子没有梁平引子这么丰富多彩,一是数量不多,总共也就10多个引子,二是不讲究问句和赶板,一个引子哩哩啦啦一口气吹完,让人听不出个起承转合,凄清无聊和单调乏味在所难免。

❺ 重庆梁平双桂堂来历是怎么来的

双桂堂是禅宗寺庙,始建于清顺治十年(年),因寺内两株桂花树得名“双桂堂”。

开山祖师是明末清初高僧破山海明禅师。

永历七年(清世祖顺治十年,年),破山海明禅师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南明“佐明将军”姚玉麟的支持下,兴建法寺双桂堂。

双桂堂建成以后,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支持,从年至1926年,双桂堂历经破山、竹禅等七代祖师,形成七殿、八堂、八院的规模。

民国时期,双桂堂以其宏传的规模、庄严的殿堂、丰富的藏经和独特的雕塑,被誉为“蜀中丛林之首”、“西南禅宗祖庭”。

(5)梁平首艺人扩展阅读:

1、建筑结构

双桂堂坐东朝西,殿堂为砖木结构,中轴有七重建筑,即大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戒堂、破山塔、大悲殿和藏经楼。

两侧有厢房、僧舍三百余间,长廊相连,有天井、海观,周围以白莲池、后缘池、花园等景观点缀,整个寺院环境清幽淡雅。

2、寺庙佛藏

双桂堂现有清雍正皇帝御赐《藏经》一部,天聋、地哑、铜锣、铜鼓四种,各类石刻、碑记七二多块,经文若干。

3、佛事活动

2007年9月16日至10月16日,重庆市佛教协会第四次传戒法会于双桂堂举行。

2009年8月9日,梁平双桂堂将举办万人祈福大典。

❻ 谁帮我写一首我爱梁平平的藏头诗啊,

【我】俩有缘红线牵
【爱】求终生伴娇艳
【梁】府千金花容貌
【平】平秀美绝尘寰
【平】儿和咱结情缘

❼ 梁平的风俗

@
重庆市梁平县民俗风情

· 兰印花布
梁平的兰印花布,为梁平木版年画、花纸、牛皮灯影的姊妹艺术。民间艺人在特制的油纸版上,绘画雕刻成各种图案花纹,套在白布上,用豆腐、石灰粉调制成的灰浆印刷,取纸版后放入兰色颜料水中浸染,干后将灰浆擦掉即成。其图案多为龙腾虎跃,丹凤朝阳,凰穿牡丹,喜鹊闹梅,双狮呈祥,金鹿献寿,彩蝶迎春等象征着报庆寿喜、迹象康泰的内容,反映了人民盼望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梁平的兰印花布,遍布城乡,有兰底白花和白底兰花两大类。以梁平城区、仁贤、云龙、屏锦、袁驿为主要产地,祖传雕刻绘画技艺高的民间艺人李兴顺(1879—1966),赴湖南、湖北等地学习工艺美术后,回到家乡隆街开“染坊”,毕生致力于改进搞好梁平兰印花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精心创作的不少兰印花布图案,一直被省内外有关单位、个人视为艺术珍品。

· 玩龙舞狮划彩船
玩龙舞狮
凡逢喜庆的日子,如生子、祝寿、节日,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庆祝上元佳节(即旧历正月十五),玩龙舞狮就更加闹热。其龙是竹编纸糊的,龙头、龙身、龙尾有扎7节的,也有扎9节的。玩龙灯始于何时有待考证。
玩龙舞狮,是正月十四和十五两夜,每夜从6点开始要玩到次日凌晨。龙灯先要到各庙宇参神,参神完毕,龙灯和玩龙的人都集中在铁神仙庙稍事休息。狮子和罗汉以及两名打牌灯(牌灯、长方形,内置蜡烛),就从上场口沿左右店铺挨门挨户参拜,祝贺新年吉祥。当罗汉狮子参拜到那家时,主人要鸣炮和焚化纸钱,表示欢迎。
狮子沿街参拜完毕后,才开始耍龙灯。这时家家户户都悬挂出不同形式的街灯。只见,华灯光芒耀眼,人流如潮,锣鼓齐鸣,热闹非凡。耍龙的人头包红布,赤膊上阵,甚至有人把内短裤都用水浸湿,避免燃放花筒鞭炮时内裤着火。龙头、龙身、龙尾内插“鸭脚板”(纸和竹篾编成,放在浸有松脂的油锅内熬煮后取出,点燃后插在龙头、龙身、龙尾内)。整个龙体五光十色,明亮剔透,加上耍龙人的技巧,摇头摆尾,上下翻滚,非常壮观。花筒(自制烟花,原料为生硝、钢沫、硫磺、朝脑、木炭等)的燃放,很像现代的礼花。放花筒的人,将焰火始终是对着耍龙者身上。焰火其势猛烈,射在身上烫人,有如蚂蚁叮咬。但耍龙人真正怕的是鞭炮,贴身爆响时,轻者当时被爆之处麻木,重者可以肉开血流。还有极少数人将鞭炮挂在耍龙者身上后,再点火。在这种情况下,耍龙者都会有轻重不同的伤痕(因是土火药所制,炸力不大,难造成大伤害)。有人说燃放花筒、鞭炮是把痛苦建立在别人身上,供少数人观赏取乐。这种说法,也不全对,因为玩龙的人,都是爱好闹热自愿参加者,往往还互相争着玩,并不是用钱买这些人来玩。这些爱好者,还以能玩上第一、第二轮为荣,以证明自己身体素质好,既不怕冷,又能战胜火炮和花筒袭击,特别是玩龙头和玩龙尾的人,左右翻滚,上下起伏。在鞭炮、花筒猛烈时,如何以龙护(身不能将龙死板地去抵挡花筒火炮,要用一种技巧挡住火炮不能近身)。还有长了疥疮的人,也乐于参加玩龙,花筒鞭炮里有硫磺,受到花筒鞭炮的袭击后,疥疮自然就会痊愈了,所以说玩龙不是痛苦,而是皆大欢喜。当然放鞭炮搞恶作剧也不应该,尤其是现今的炸药鞭炮,更不能直爆玩龙者,否则造成大事故。
正月十四、十五是限于街上玩,此前从正月初九(甚至还有提前的)便由会首下乡打牒子,用红纸写上青狮黄龙定于 月 日前来贵府祝贺。事先预约日期,收到牌子的人家就安排花筒鞭炮。到乡下玩龙的规矩就比街上讲究,牌灯和龙把子都不准落地。先是狮子到堂屋参神,牌灯和龙灯,排队站立地坝,必须用脚背垫着牌灯把和龙灯把。否则,不但得不到当晚主任的招待,会首还得向主任赔礼道歉,挂红放鞭炮才行。极少数主家,还在地上铺上一层豌豆,让玩龙人走动不便,花筒鞭炮一放,玩龙者往往很容易摔交。这看似恶作剧,实际是考察玩龙人的技巧。还有一种龙叫看龙,玩时不准燃放烟花爆竹。这种龙制作精细,外表是用红绫糊的,里面安的不是普通蜡烛,而是特别的矿烛,避免着火烧绫,龙头上还嵌有金、银、玉石类的什物。玩龙者尽都装扮成各种人物,一般是扮八仙或三国、水浒人物。参加玩龙的人都是富家子弟,一般是十岁左右的男孩,不但供观赏,更大的作用是保护烧龙。见到花筒鞭炮猛烈时,看龙就立即赶去,燃放花筒鞭炮的人,见看龙来了,就赶快调头,正在放花筒的,就立即向天上放,这样既烧不到玩的人,也烧不到看龙,放鞭炮的也就不再放了。花筒鞭炮烧到了看龙,可就麻烦了,看龙损失有价可估,可这批玩龙的少爷身价就不可估了….…梁平玩龙灯和放花筒久负盛名。

车灯、彩船
车灯、彩船本是同一类型,都是车内或船内一人,车外船外数人。这就比玩龙要文明得多,不燃放花筒鞭炮,只是车灯或彩船到了某一家时,主人燃放鞭炮表示欢迎。车灯、彩船是寓教于乐,宣传当前形势或中心任务,唱词因时而异,而调谱也是多样的。例如解放初期是宣传推翻三座大山,控诉国民党罪行的唱词:“推翻三座大山哟哟,人民翻了身哟呀哈嗨……母鸡捉去哟哟,无蛋下哟呀哈嗨,乡长保长将爸捉去哟哟,两手吊得起疮疤哟呀哈嗨”。扫盲时的唱词是“错把硫酸亚哟哟,当盐巴哟呀哈嗨”。“大跃进”“四清”“文革”时期,都是各种唱词,唱词间隙有锣鼓,有帮腔穿插其间,群众喜闻乐见,久传不衰。
车灯、彩船娱乐的一面则表现在坐车、坐船人和架车划船人身上。坐车、坐船人,多是妙龄姑娘(旧社会是男扮女妆),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坐”在车内、船内含羞带笑,美丽动人;唱词婉转动听,人人喜闻乐见。而架车人(前有拉车者,后有架车者,侧有摇着蒲扇的护娘)、划船人(或两个或四个拿着“船浆”的船夫),头戴礼帽或草帽,身穿奇装异服,全是笑星打扮。他们学男学女插科打诨,配合坐车、坐船人的唱词,说些雅而不俗的笑话,常使观者捧腹大笑,乐不可支。
在当年农村,电影、电视还没普及的时候,过年或其他喜庆时的车灯彩船,不但烘托了节日气氛,带给人民欢乐,还宣传了当时的政策法令。

· 偷青、偷灯笼、偷冬瓜

“偷青、偷灯笼、偷冬瓜”,是梁平的民俗,并非道德败坏的那种“偷盗”。
一、 偷青
老年人说:元宵节“偷青、吃青,一年无灾星,越活越年轻。”“偷青”的民俗出自什么年代,有待考证。“偷”什么呢?那是象征性的,青菜一棵两棵,其他菜也只能是一根几根。“偷”多了便不是“偷青”,而是真正的小偷偷菜了。“偷”什么人的呢?专选家里女人比较“恶”,会骂人的,偷了让她骂,就把“灾星”骂掉了。什么时候“偷”呢?多是正月十五晚上,在街上或其他地方看了花灯、花筒、狮子之类回家时,按预先选定的目的地,“顺手牵羊”偷了回来。这时多是深夜一两点钟,早已肚饿,便烧火洗菜,和着元宵节吃剩的肉汤、酥肉、盘子菜之类,煮得烫烫的,闹闹热热地吃完才上床睡觉,这个年也就快快乐乐过完了。
至于“偷青”遭人骂,却是很少有的事,因为大家都明白,“偷青”只不过是种乐趣。有时被偷家也有人去偷别家的,他还骂什么!这一民俗盛行之时,多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时。
二、偷灯笼、偷冬瓜
“偷灯笼、偷冬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祈子嗣。“偷”以后,接着还要“送”,送给那结婚几年无子嗣的年轻夫妇。这两项民俗既有喜庆意味,也有戏剧性乐趣。偷送之前一般以开玩笑的方式取得“受家”同意。如乡邻中有结婚几年还无子嗣的年轻夫妇,在相聚时,有人说“你两口子也该生个儿子了!”有人在旁帮腔道“要不要,我们给你送个“灯笼儿”?(或“冬瓜儿”)如果年轻夫妇笑而不答,那就说明他们愿意接受。于是说者来了劲,语言变成行动,几个人一商量,某某家儿孙满堂,福气好,就偷他家的灯笼(或冬瓜)。偷灯笼、送灯笼,一般是偷送的人在冬腊月作出决定,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行动。当年农村的习俗是“30晚上的火,15晚上的灯”。偷送者作好准备,等下半夜灯笼的主任熟睡以后,由几个动作敏捷的年轻人,偷偷把主人的灯笼摘下来,贴上写有“早生贵子”的红纸,然后找两个童男(八九岁的男孩)举着,后面跟着一群祝福的男女,喜气洋洋地给受家送去。有时还加放一挂鞭炮。接受灯笼的年轻夫妇,然后热情地用烟茶招待。祝福一阵,说笑一阵,才愉愉快快地散去。
“偷冬瓜”与“送冬瓜”和“偷灯笼”、“送灯笼”的过程基本相同,只是与受家说“送儿子”的时间在六七月间,偷、送冬瓜的时间是8月15日晚上。8月5日晚,偷到儿孙满堂的主人的冬瓜以后,用写好“早生贵子”的红纸包上,让一个已有儿女的年轻人抱着,后面跟着一群祝福的男女,鞭炮连天,热热闹闹给受家送去。年轻的夫妇双手接下,放到床上,同样用烟茶招待,然后欢欢喜喜散去。
凡是接了灯笼或冬瓜的年轻夫妇,当他们添了儿女后,大家自然又是欢喜,又是笑闹。做“三朝酒”(孩子出生十来天后,招待庆贺客人)时,对当年送灯笼(或送冬瓜)的全请坐席,而对原灯笼(冬瓜)的主人,特请坐上席,表示感谢。并将孩子取与灯笼或冬瓜有关的名字,以示纪念。这两项民俗也多在太平年代发生。

· 做对岁
婴儿满一周岁,谓之“对岁”,照例家长要为婴儿生日庆贺一番。外婆家除送衣服鞋帽等生活用品外,还要推粑粑,蒸熟后点红点,有的要送二、三十斤粑粑(每个约五钱)。
生日那天,用一个篮盘,放着算盘、尺子、笔、纸和鸡蛋,让婴儿拿东西,预测婴儿成人后的爱好,但一般是先拿鸡蛋的婴儿较多,往往预测不准确,不过是大人的愿望,反映了古老民俗的遗意。
散客时,主人家要个客人赠粑粑若干个,让其带回家分赠亲友,谓之“免灾”。

· 开荤
“开荤”是婴儿第一次食,约在出生五个月以后,这项仪式简单,是由长辈执行的。开荤时, 仅是象征性的给婴儿喂一、二片肉。家长们希望娃儿长得健壮,将来有力气,除用猪肉开荤外,选用牛肚喂婴儿,因为牛肚大,意味着吃得多,娃儿就长得健壮。现在
农村里仍在流行“开荤”的习俗。

· 取乳名
婴儿出世后要取乳名。也叫“小名”。一个人一身中有:乳名、学名、字、号、别名等,也有的人从小到老只取一个名字的。这个取名的任务,由长辈担任,名字的含义,代表长辈的希望,如“来喜”、“来福”“进财”等,也有的人家为了婴儿健康成长,取个贱名,如“猪、牛、羊、狗”等,女娃儿取“英、碧、珍、玉、翠、芬”等,不过,男娃儿末一个字要加一个“儿”字,女娃儿来一个字要加一个“妹”字,也有用叠字的,如“翠翠”、“琴琴”等。
旧时取名要看生辰八字,如果命中五行“金、木、水、土、火、土”缺一,就要用名字来补,缺啥补啥,如用“鑫、树、洪、炎、地”,也有用农历年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取名,如“文甲”“开丁”“癸祥”“辛毛”等。女娃儿按出生月份取名的有“春兰”“菊花”“冬梅”等。
建国初期,婴儿取名,具有时代色彩,如:“翻身”、“解放”、“拥军”、“热华”、“建国”等,也有取外国名字,如“菲菲”、“苏军”等;大跃进时,取名“跃进”、“永刚”、“卫星”、
“超英”等;四清时,取名“四清”、“四新”、“反修”、“永红”等;文革时,取名“卫东”、“向东”、“永忠”、“继红”等。在梁平县出生的婴儿,爱用“平”字取名,如“川平”、“西平”、“鲁平”等,也有单名叫“夏平”、“王平”、“黄平”等。

· 打三朝:
旧时称结婚、生子和死亡的第三日为“三朝”。这里指婴儿出生后,亲友们前来庆贺,谓之“打三朝”。
民间风俗,妻子产头胎婴儿后,丈夫要到岳母家报喜。走拢家门先燃放鞭炮,如果提只公鸡,便是男孩,或是提一块肉,便是女孩,岳母家不用询问,便知婴儿的性别。
所谓“打三朝”,并不是婴儿出生后三天举行,而是在坐月子期间,选择“黄道吉日”,再通知亲友,女方的家长及亲属要筹办婴儿的四季衣服、帽鞋等用品,以及鸡蛋、红塘、甜酒、鸡、猪肉、腊肉等食品。礼品的多寡,视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一般用箩筐装成五、六付挑子挑着走,到女婿家门口要燃放鞭炮,以示庆贺。一般亲友和四邻,也有送糯米、干面、鸡蛋等食品,数量不限。
正午坐席。来客每人有一个染红的鸡蛋,谓之“吃喜蛋”。有多少客煮多少蛋。都是外婆家送的,酒过三巡,婴儿由奶奶抱出,叩拜外婆家的来客,讨见面礼钱。于是,姨姨、舅母、外婆等人纷纷赏赐。少则五角,多则一元,三天以后,外婆家的来客才告辞返家。

❽ “金开银万,不如梁平一半”中的梁平真有那么厉害吗

在重庆东北部的区县中,民间流传着一句古话:金开银万,不如梁平一半。其中“开”是指当时的开县(今开州区),“万”是指当时的万县(今万州区),而“梁平”就是梁平县(今梁平区)了。

“金开银万,不如梁平一半”,不管谁是谁的一半,梁平,做好自己,就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