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少年英雄的故事

不知道你要那方面的,我给你<抗震英雄少年故事>和<少年小英雄的故事>不知是不是你需要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浩,男,9岁,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林浩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里,他被从上面滑落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作为班长,在被埋废墟时,他带领同学一起唱歌,战胜恐惧。爬出废墟后,发现一名昏倒的女同学,他立即把同学背到安全地带,紧接着,他又一次返回废墟,救出了另一名受伤的同学。在抢救同学的过程中,林浩的头部被砸破,手臂严重拉伤。医生给他检查完身体后,他拒绝救助站人员帮助,自己穿好衣服,和姐姐、妹妹一起从映秀镇步行7个多小时,安全撤离到都江堰。
邹雯樱,女,12岁,藏族,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小学五年级学生。
地震发生时,邹雯作为班长和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一直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同学撤离,她却自觉留在最后。当时邹雯樱已经跑到二楼楼梯口,为了返回救助其他同学,她却再也没能回来。当救援人员发现邹雯樱时,她还紧紧搀扶着一位同班同学。邹雯樱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还自学绘画和音乐,爱好体育。4月底曾代表学校参加汶川运动会,100米和200米都拿了名次。以她的奔跑速度,完全可以跑出去。第一个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大灾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第二个
在一所学校的救援现场,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的救人,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
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第三个
老人端着碗,在宣传牌前止步,看了一会,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念叨了一句,“为灾区人民……”
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他好像很累的样子,步履蹒跚,看着他的背影,我就想哭。”
本以为这就是捐款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谁料,下午 点,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
“这次可把我们惊呆了!”郭小姐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才解释,“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
老人的普通话很不标准,费了很多口舌后,郭小姐才明白,老人本想多捐一点钱,但身上全是讨来的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不好意思拿出来,特地利用中午凑了凑,接着到银行,将全身的零钱兑换出了一张一百元,“老人一直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好说歹说,老人总算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不会写字,委托工作人员代签:徐超(音)。老人走后,在场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保安说,老人常在附近乞讨,平时很少吃到什么好东西,没想到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说到这里,郭小姐已经哽咽了。
什邡县蓥华中学被埋在废墟下的16个孩子,当被救援人员告知要少说话,保存体力时,立即拿出身边的课本,默默地认真地学习起来,同时悄悄地相互提醒:“不要睡着了。”
孩子们得救了。劫后余生的孩子没有大人们预想的那样号啕大哭。腿和手指都严重受伤的罗瑶对抱着她的武警战士说:“叔叔,我想弹钢琴、跳芭蕾舞……”男孩蒋蒙则反复念叨:“下面还有人……”
当武警战士抓住高银手臂的那一刻,小姑娘本已瘫软的身体猛地向上一耸--那是求生的本能!她在拼尽全力配合营救他的人!
都江堰市聚源中学抢救现场,发现小高银时,她的头部上方是两块水泥板,下肢骨折,右腿严重变形,上面还压着一块大石头。
6个多小时的救援,小高银一直默默地配合着大人们。小高银明亮的眼神和顽强的一耸,令死神退却了。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❷ 郎铮的百度首页人物

6月份网络首页人物郎铮之封面文章!
在这一瞬间,杨卫华随手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幕。
或许,在那一瞬间,杨卫华内心曾经一暖:即使在这样的灾难与不幸面前,人的生命就是这样不屈,孩子,就是孩子——He is only a child。他将人的本性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牵动人心的小男孩
小郎铮的父亲郎洪东——一位警察,他认为,孩子的敬礼,是出于他对军人的仰慕。
这一说法应该是最为可靠的。
郎洪东,这位派出所所长在地震发生后,只赶到孩子身边见过孩子一面,便又赶回到北川小坝镇。从北川赶到那儿,因交通阻断,要步行三天的时间,我们之间,只能通过电话来交流。
当“敬礼娃娃”在网上流传后,很多人认为,郎铮的敬礼,为感恩礼。而郎洪东认为,即使是小孩,在当时,感激之情,一定是有的。而更重要的,就是郎铮对军人的仰慕与喜爱。
这一点,似乎从杨卫华处也得到证实。在给孩子喝过水后,孩子就不止一次地说过“谢谢”——这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郎洪东认为,孩子生活在警察的家庭,孩子一直喜欢警察与军人,平时就喜欢学习正步走,学习致军礼,当他看到身边有这么多军人围着他,孩子的天性,让他忘记了伤痛,他要向他仰慕的军人敬一个礼……应该是这样的。
杨卫华说,当晚,一个网名为“乌龙一品香”的朋友向他要灾区照片,他就把这张图片传给了他,而这位朋友将照片放在了博客上。
但这张照片当时并没有火起来——即使到现在,载有这张照片的博客,点击也只有200多次。但是,这张被转载出来的照片,却一传十,十传百地火暴起来。
这张照片首先受到关注,是5月15日,刊有这张照片的七八万份《绵阳晚报》免费发放给灾民,“报纸发出不久,报社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杨卫华说,“不少人打电话来问这个孩子在哪儿,甚至有美国的朋友打电话来寻问孩子的情况。”
而“敬礼娃娃“真正被广泛关注,还是通过网络。许多网站,都有大量有关郎铮的图片与评论。其中,网络的贴吧,成为浏览量及留言量最大的社区。
在国内的各大论坛中,甚至,在国外大学的留学生论坛里,让不少人泪流满面,不少人动情地说:“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人们一直关注这位“敬礼娃娃”,但他却突然杳无音信。网络上一度传出“敬礼娃娃”去世的消息,18日,绵阳晚报一篇《郎真,你在哪里?》(当时还以为郎铮名字为郎真),当天下午,记者杨卫华就得到“敬礼娃娃”的消息——已从北川的医院辗转到绵阳404医院。
由此,“敬礼娃娃”彻底进入公众视野。

❸ 敬礼娃娃朗铮的事迹

5月20日,解放军某部的医护人员(左)给3岁的郎铮喂水。汶川地震后,郎铮被解放军某部官兵从北川县城幼儿园的废墟中救出,他的左胳膊骨折,目前正在接受治疗。郎铮对照顾他的解放军某部的医护人员说:“我也要当警察,和爸爸一起去救叔叔阿姨”。郎铮的爸爸郎洪东是北川县公安局的一名干警,地震后一直在北川县的深山中抗震救灾,没回来看过儿子一眼。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被救出的孩子向解放军叔叔“敬礼”。进入原贴欣赏

在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一位满脸是血的北川男孩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男孩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

“我看到郎铮和她妈妈在某某医院……”。19日上午10点半左右,接到电话的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就是他参与了救援郎铮并拍下他在担架上敬礼的照片——编者注)立即赶往医院,找到了正在办入院手续的郎铮母子俩。

❹ 来来来!!!

5.12地震中每一个令我们感动的故事

1.母亲已死,3个月的孩子压在她身下,手机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2.12岁的孩子说:“不救人,我会感到惭愧。”

12岁的陈浩静静地躺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双腿和右手打上了厚厚的石膏,胸前满是心电图监护仪的胶贴。20多个小时之前,他还是活蹦乱跳的六年级学生。12日的强震震倒了学校升旗台后的高墙,他被压在了瓦砾之中。
“他本来可以不这样的。”父亲陈强说。
陈浩是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小学的学生。12日下午2时许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而温江距离震中仅有55公里。“我和班上的同学正在上课。突然两层的教学楼开始猛烈摇晃起来,我们都赶忙往楼下跑。”这个高挑清秀的男孩说。跑下了楼梯,穿过了楼边升旗台的他很快就到了安全地带。可转头一望,他看见一个女孩还在旗台的高墙前,想也没多想的他转头跑去,一把把女孩向外推去。不幸的事发生了:三四米的砖墙哗啦一下倒了下来,陈浩的背部和双腿都被埋在了厚厚的瓦砾之中。而那个他不认识的女同学却安然无事。 双下肢骨折、腰椎多处骨折、背部几乎没有完好的地方、肺挫伤和肺出血,医生给陈浩的伤下了定语——“严重”。在最初清理伤口的时候,由于伤员太多,陈浩没能用上麻药,可坚强的他愣是没有哭出一声。12日晚,陈浩高烧近40度。在昏睡中,妈妈抓住他突然扬起的双手,只听他呢喃“我抓住她了”……
“要是再遇到这样的事,我还会的。因为能救而不救,我肯定会感到惭愧。”陈浩的语气很平静。在家中,由于父母多在外跑货物运输,他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虽然年少,却显得异常懂事。
坚强的他并不知道,那堵砖墙夺去了他三个最要好的同学的生命。

3.放弃自己孩子的生命而拯救他人的母亲

“这里还有一个。”一个母亲跪着,不停地哭喊着“毛头、毛头”,我们赶紧跑过去。她的孩子被埋着,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脑袋。母亲徒劳地用手去扒压在孩子身上的墙块,哭着喊救命。我和战士们找来液压剪、扩张器、顶杆,找准着力点以免伤到孩子。但是,墙块太多太重,我们费了好大的劲,只能撬开一点点。母亲看着我们,说:“你们已经尽力了,孩子埋得太深,难救,那边还有许多孩子,你们快去吧。”
这是一个在废墟里苦苦守候了50多个小时的母亲说出的话。她的喉咙因为焦急、呼喊已经嘶哑。她看到更多的孩子需要救助,可能比她的孩子容易救些,她忍着剧痛,愿意放弃自己孩子的生命而成全他人。灾难,你来得那么猛烈而无情,但你打不垮人性的坚持与善良。

4.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饿的想吃泥土。”

核心提示:北川县曲山小学10岁的女生范泉滟,在废墟中坚持了近60个小时,被救出来仅仅10余分钟后,不幸身亡。北川县曲山小学共有500多名学生。地震发生后,三层教学楼塌了,范泉滟所在的四(3)班被压到了最下面,500多名学生只跑出了一半。
《难忘的一课》。
5月12日下午,北川县曲山小学四(4)班,语文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这5个字,地震发生了。处在一楼的四(4)班和一墙之隔的四(3)班,被垮塌的二、三楼压在了最下面。
四(3)班10岁女生范泉滟,在废墟中坚持了近60个小时,但救援人员把她从废墟中救出来仅仅10余分钟后,她的生命之火却骤然熄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难忘的一课》。
5月12日下午,北川县曲山小学四(4)班,语文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这5个字,地震发生了。处在一楼的四(4)班和一墙之隔的四(3)班,被垮塌的二、三楼压在了最下面。
四(3)班10岁女生范泉滟,在废墟中坚持了近60个小时,但救援人员把她从废墟中救出来仅仅10余分钟后,她的生命之火却骤然熄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饿得想吃泥土”。
“她刚走,身体还柔软,火烤一烤,要是她意志坚强,兴许还能活过来”
李冬明停止了人工呼吸,看了看范泉滟散大的瞳孔,轻轻给她盖上了白布,四周顿时一片哭声。这个10岁的女孩子,被压在废墟下,与死神搏斗了57小时,却在被救出约10分钟后,熄灭了生命之火。
“叔叔,救救我”
北川县曲山小学共有500多名学生。地震发生后,三层教学楼塌了,范泉滟所在的四(3)班被压到了最下面,500多名学生只跑出了一半。
记者5月14日下午赶到现场时,废墟里到处是学生们哀救的声音。其中,在四(3)班位置不停传出一名女童凄惨的呼救声:“叔叔,救救我,叔叔,救救我!”她就是范泉滟,坐在班级后排的她双脚脚踝被卡住,而在她的上方,是二楼摇摇欲坠的一块水泥板。
“我饿得想吃泥土”
各路救援队伍纷纷赶来,均苦于没有专业设备无法有效施救。直到当晚22时,云南地震灾害救援队携带专业设备赶到。队员们使用专门的切割和分离设备,不停扩大范泉滟双脚周围的位置。
两个小时后,抢救接近成功,这时,接近60个小时未进餐的小姑娘又大声喊饿,5分钟后,范泉滟喊了一句,“我饿得想吃泥土”,便再也没有说话。昨日凌晨零时07分,她终于被抬了出来。
“也许是睡着了呢”
就在队员们准备欢庆胜利时,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李冬明发现小姑娘双手惨白,已经昏迷。人们顿时又慌乱起来,李冬明和其他两位医生不停给小姑娘做人工呼吸,按压心脏,最初的几分钟,李冬明还能摸到她脉搏的跳动,10分钟后,脉搏没了反应。零时22分,一名医生向周围站立的队员们摇了摇头,2分钟后,李医生把一块白布盖在了小姑娘的脸上……
父亲范全风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他和身边的亲戚们不停询问医生孩子是不是昏过去了,“也许是睡着了呢?”几番求助后,李冬明再次掀开了白布,撕下一溜棉絮放在孩子的鼻孔边,可奇迹还是没能发生———棉絮一动不动,孩子确实没有了呼吸。
救援队员们围在范泉滟的身边,默然无语。一名又高又壮的队员拉着范全风的手说,“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5.老师将3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 身体被砸成3段

在5.12震灾中,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教育局机关、学校师生、人民子弟兵、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全力投入抗灾抢险中。在清理废墟、抢救被埋师生过程中,见到向倩老师自己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三位学生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灾害,保护学生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的向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向倩老师的英雄之举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我们一向她学习,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众志成城抗击震灾

6.无力救娃 特警放声大哭

救援人员的脚步声刚停留在废墟前,10多个孩子的声音就传了出来:“叔叔,救我……”紧接着,哭声传出一片。北川县中学、幼儿园,曲山小学的废墟中,总会传出这样的叫声和哭声,一直揪扯着人们的心。14日,记者徒步22公里进入绵阳市北川县,记者一直因自己的力量单薄而自责,为孩子们那一阵阵稚嫩的揪心呼救声而落泪…… 两天来,这些困在废墟下的孩子们已经见到了多名救援人员,除了家长、当地村民、救援人员外,也见到了来自天津的特警。200名特警于13日下午6点赶到现场救援,截至14日下午2点,已经成功营救出困在北川县县城、景家村、苦竹坝水库、电站等地的400余名被困人员。然而,却因为手上的施救工具只有铁锹和钢钎而无能为力。特警们对压在废墟中求救的孩子束手无策,他们不敢乱撬楼板,担心整幢楼垮塌下来;也不敢采取粗鲁方式实施救援。特警们无能为力,他们在安慰孩子的时候落泪了,在走出操场的时候放声大哭。

❺ 求郎铮被救时详细故事

这位被称作“敬礼娃娃”的男孩,只是,只是一个小孩。却小孩得那样可爱,“他感动了整个中国”,在网络贴吧上,有吧友这样评述这位小孩。
自从敬礼照片流传以来,“敬礼娃娃”,连同“郎铮”,一下子成为热门搜索词。每天的搜索量高峰时达到数万个,而贴吧的留言量也达到上万以上。在网络贴吧,仅郎铮,就有郎真、朗真、朗铮、郎琤等诸多词“热销”起来——这是因为,人们不仅清楚这个小娃究竟是什么“langzheng”。
“为什么一个敬礼,会令国人如此感动?”人们在感动中疑惑。
脚下,听到孩子的哭声……
5月30日上午,郎铮,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
俨然是个明星——有那么多记者围着他,不停地拍照,见到他的人们,纷纷邀请和他合影留念。
这一切,小郎铮都视而不见的样子。电视台记者拿着话筒,让他说一些他并不熟悉的话,他,全然不顾,一点也不配合,搞得记者们特累。
左手臂被固定住的小孩,看来手臂骨折后,已经不那么疼痛了,他是那样顽皮,看到好吃的,看到好玩的,绝不放过。在病房里,就是要看动画片,遇到大大小小的人物来合影,也“拎”不清轻重,赖在床上不起来。
一切都在告诉大家,他就是一个小小孩。一个可爱的小小孩。
时光回闪到最为令人难忘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
那一天,早晨被送到幼儿园的小郎铮,正在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有着每天中午跑去看他一次的外婆,还在家中去幼儿园的路上,地震发生了。
天摆,地摇,惊天动地的倒塌声,整个世界倾倒下来。烟尘飞起。小郎铮所在的幼儿园化为一片瓦砾。而小郎铮,却没有看到这一切——他被埋在瓦砾下,他的世界是一片黑暗。
谁也无法复原,砖瓦、水泥大梁倾倒与飞倾时,如何为他留下一个生命的空间。也没有人有办法去想像,一个一直受到父母、爷爷奶奶那样宠爱的孩子,是怎样忍受浑身的伤痛与流血的;更无法想象,他是怎样度过那孤独而黑暗的“无人理睬”他的世界的。
这个小生命的发现,缘于一位新闻记者。他听到了小郎铮柔弱的哭声。
《绵阳晚报》,图片部主任杨卫华。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杨与同伴火速赶往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县。震后的路,封堵得厉害,直到次日凌晨六点多钟的时候,才到达北川县城。
北川,全没了。杨卫华脑中跳跃的只是一句话:倾城,倾倒的城……
北川是杨熟悉的,即使全是废墟,但他还是依稀辨出脚下是一所小学,他沿着瓦砾向高处爬,他想拍一张以老城为背景的照片。结果,在他的脚下,他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哭声。
敬礼,生命中的不屈
与后来让他成名的照片相比,杨卫华更兴奋的还是,是他,发现了这条小生命。在绵阳,见到这位新闻记者时,他还是不能忘记这条小生命的回归。
凌晨,灰暗的天,还是朦胧,他拿出手电,寻找哭声。他大喊:“你能看到光吗?”没有人回答,只有继续的哭声。
没有犹豫,杨卫华立即和同来的几个解放军战士用手刨挖废墟,用劈柴刀砍钢筋——“部队没有救援工具,连个钢丝钳都没有,太遗憾了。”
救援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到了上午10时左右,小男孩被救了出来,浑身是血:耳朵、鼻子、手上,都是,但也没看出伤在哪里,左胳膊动一下就哭。
5月29日,在他的办公室,杨卫华向我们展示了一只空汽水瓶——当时,他就是拿这只瓶中的盐汽水喂了孩子。
杨卫华说,当他在拍那张照片时,只是一个回眸。如果不是一个回眸,他也不会意识到,他已与一个珍贵的历史镜头擦肩而过。
当时的小郎铮很虚弱,抢救他的军人发现,小孩的左手臂严重骨折——战士们立即用夹板——也就是随手找的小木板,将小郎铮的左手臂固定了。孩子的脸上身上都是灰烬与血迹,肿胀的手臂,碰一下都会令孩子惨声尖叫。
紧急处理后,孩子被抬上一块木板,孩子已经不哭了,军人们要把他抬走,送到医院。杨站在高处,要拍他的照片,只是一回眸,他看到身后,这个刚经历过如此苦痛过程的孩子,竟向救了他,抬着他的军人们,敬了个礼。

❻ 给郎铮写封信

给小朗铮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朗铮:

你好!

如果不是这场巨大的灾难,我们可能素昧平生,但是,在这次灾难中,我认识了你,这个年龄是我的四分之一,个头是我的二分之一,却让我万分感动的小男孩——朗铮。

2008年,一个举国上下欢腾的奥运年,5月12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星期一,却因为14点28分一个非同寻常的8.0级大地震而变得不平常,变成了轰动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

小朗铮,在大地震后,你和妈妈被活生生地埋在废墟之下十多个小时。我无法想象你和你的妈妈在受灾十分严重的北川县城废墟下度过的10多个小时。如果换作是我,在这又饥又渴又疼的情况下,在迫切等待救援队却渐渐失望的时候,在心中的希望之火渐渐冷却下来之后,可能会昏昏睡去,走向通往天堂之路。可你,一个3岁的小男孩,却挺过了这艰难的10个小时,这又饥又渴有疼又困的10小时。可能你和妈妈想到过要放弃,可是生的渴望,世界的美好或许让你们重燃了希望之火,面对困难,你们力挺难关,终于,迎来了一片光明……

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当武警官兵从废墟中把你救出,准备把你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时候,你艰难地举起了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那一刻,在场的人感动了,世界感动了,我,也不例外。看着你手举起来的那一刻,看着你对救援人员用队礼表示谢意时。我们这些少先队员被深深的触动了,你的行为,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感恩的分量。

地震,震垮了我们的房屋,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带走了我们的亲人,却压不倒13亿人坚强、勇敢的心!是啊,我要感谢你,朗铮,你让行走于冷漠中的人们重新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爱。而地震,也给冷漠的人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让你用行为教会我们感恩,让13亿双手在灾难面前拉得更紧,心与心联系得更密切,人与人之间更美好。中国,又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园!

2008年,一个特殊的“奥运年”。一场场灾难,打不倒我们13亿颗心;一场场灾难,磨不掉我们坚定的意志;一场场灾难,击不跨我们挺直的脊梁;一场场灾难,反而让13亿双手拉得更紧!2008年,中国将以挺直的脊梁、坚定的意志、欢乐的笑脸,团结地迎接这个特殊的奥运年!



身体早日康复!

❼ 汶川地震,“敬礼娃娃”感动中国,如今少年长成,他怎么样了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地球一次次的震动,都会带走无数鲜活的生命。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世界人都难过的一天,汶川的特大级地震让现场满目疮痍,一座座高楼林立的大厦顷刻间化作废墟,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再也看不见。



❽ 曾在汶川地震中,感动全国的3岁“敬礼男孩”,如今怎么样了

11年前中国的致命的地震发生,让无数人的心与振动、地震损失远远超过唐山大地震,当时的国家和人民来自世界各地的抗震救灾,也发生了很多难忘的时刻,那是在汶川地震,例如,“敬礼”男孩感动全国3岁。

地震波传播广泛,包括中国和亚洲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尽管它已经近11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在11年里,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即使这么长时间后,当汶川地震现场仍在我们心中,你必须记住,小男孩躺在担架上致敬。在那些日子里他的名字叫做郎铮,当地震发生时,他只有三岁,他被埋在废墟中,他们被释放后,即使左臂严重受伤,但他也没有哭的声音,但用右手拯救他的叔叔敬拜仪式,现场也是拍摄,所以他被称为致敬的男孩,这个男孩现在正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