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诗经小雅鹿鸣有作者吗

没有好像是编的一本书吧

❷ 想知道《诗经.小雅.鹿鸣》全文

《小雅·鹿鸣》,《诗经·小雅》第一篇。先秦时代华夏族宫廷乐歌。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作品原文

呦呦鹿鸣⑴,食野之苹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⑶,承筐是将⑷。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⑸。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⑹。我有嘉宾,德音孔昭⑺。视民不恌⑻,君子是则是效⑼。我有旨酒⑽,嘉宾式燕以敖⑾。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⑿。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⒀。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❸ 诗经小雅鹿鸣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小雅·鹿鸣》,《诗经·小雅》第一篇。先秦时代华夏族宫廷乐歌。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

❹ 《诗经》小雅,鹿鸣

寘彼周行,是置,放置,把菜筐放在大路边的意思,原文语境语义说得通。

而“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中,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了,不再是大路的意思了,

应当理解为:宾朋满座待我友好,向我告诉我至善之道、至真之理。


汉典网的示字解释节选

(4)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point out;demonstrate]

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玉篇》

示,垂示。——《广韵》

示我周行。——《诗·小雅·鹿鸣》

言示之事。——《诗·大雅·抑》

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墨子·尚贤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袒而示之背。——《左传·庄公八年》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左传·成公十年》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归以示成。——《聊斋志异·促织》


【每日一字】示: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是《说文解字》对“示”所做出的解释。小篆字形的“示”,的确是下面有三竖,但从甲骨文字形以及金文字形来看,却并非如此。


甲骨文中的“示”,主要有这几种写法:


可以看到,示基本的构成,是一横一竖,有时候在上面加一短横或者两点(划),并且这也是比较后面的写法了。所以《说文解字》所言的“三垂,日月星”并不是本义,其对示的解释,也应当是引申义。


对于示的字形含义,历来多有说法,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示表示设杆以祭天,象征神祗;二是象神主牌位;三是认为象木表或者石柱,为神主之形,上面的一短横或者左右两划,则是装饰符号。虽然对字形结构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祭祀,神主。从甲骨卜辞来看,示主要作为神主以及先王的称呼。在殷商文化中,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敬鬼神,并且很重要一点就是祖先神,即对祖先十分重视,绝大部分祖先都受到祭祀,卜辞中如三示、四示、五示、十示等等,都是对先王的统称。就此看来,示的本义应当为神主、先祖,与祭祀有关。


当先民对于自然天象不能理解之时,会产生一种敬畏心理,认为有超自然的神灵的存在,并通过祭祀来表达自己的敬畏与祈祷。而当出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历史记载中曾提及的禾生双穗、河出图、洛出书乃至于地震等等,人们便认为这是神灵或者先祖显灵,向人们垂示祸福吉凶。


由此,示才引申为《说文解字》中的“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之义。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国文字中,凡是以示为意符的字,都和鬼神、祭祀、吉凶、祸福有关。清朝康熙帝深受汉文化影响,其儿子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示字旁的字,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胤禔、胤礽、胤禛、胤禩、胤祥、胤禵,这些字虽然不常见,但从字源来说都与祭祀或鬼神有关,并且都带有福佑美好之义。


再进一步引申,示才表示给人看、让人知道、告诉别人,《玉篇》就说“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如此,方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表示、告示、指示、展示、示范等等意义。


《诗经·鹿鸣》中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在座的宾客喜爱我,告诉我至善之道、至真之理。知识的传承并不容易,真理的大道更是崎岖,于是前辈们总是愿意将自己的所得分享、展示给后人,让后人在成长的路上能有所警示、少些磕碰。比如在诗词中的大量“示儿诗”,就是通过诗歌,或夸赞勉励,或嘱咐训示,来进行对儿女的培养教育。宋代诗人陈俊卿,写有《示二子》,其诗言:“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告诫儿子要清清白白做人。


宋代诗人陆游也写了很多“示儿”诗,大多是在传授知识、教导做人的道理。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用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总结来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要在实践中去加深认识。而那首广为人知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传达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在对孩子的谆谆嘱咐之中,内含着爱国教育。


正如陆游的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辈的告示、警示是一方面,自己的领悟又是另一方面。通过旁人的好意,我们虽然也可以获得启示、得到帮助,但自己能真正领悟才是将知识化为己用。中国的禅宗讲究顿悟,《景德传灯录》上曾记载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与一位僧人的对话,僧问,崇慧禅师以一句诗回答,僧又问,师又答,但僧还是不明白,于是“乞师指示”,禅师只以一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作答,希望僧人能自己体会、自己领悟,而不做更多指示。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瞬间中得到永恒,在万物中化为一体,境界至高,耐人寻味。这时候语言乏力,而只能靠自己神思遨游去领悟其中的内涵了。而“示”的意义的演变,从神灵到表示、告示,越来越走近人民生活,越来越贴近人的情感表达。(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施希茜)

❺ 小雅鹿鸣开篇韩小雅鹿鸣开篇所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鹿鸣每一张开头都用了“鹿鸣起兴”的修辞手法,这是一首宴饮诗,历来对其主旨多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原文如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畅饮乐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心中乐陶陶。

(5)编剧小雅鹿鸣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小雅·鹿鸣》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毛诗序》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针对历史上不同的看法,邓庆红从主题和成诗时间进行考证,认为《小雅·鹿鸣》的成诗时间当在西周中后期的周宣王时代,故而应为强调“等级观念及宗族团结”的美诗。此诗是对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盛况的描绘。

❻ 诗经,小雅,鹿鸣全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大宴群臣宾客的诗篇。
《雅》是周秦旧都的乐歌,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约相当于现在陕西的长安县一带。“雅”,古文字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古时发间又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的“乌乌”的特点,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又被称为“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乐也与楚、越有别,这是久来的传统。谈政治的反映它引入国家政事,说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一共有105篇,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划分的标准有种种说法。《小雅》本来有八十篇,分为八组,每组十篇,但是其中有六篇佚诗,有题目,无歌词。现在实存七十四篇,每组以第一篇命名。《小雅》音乐的风格,古人的评价是“思而不贰,怨言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但还有“遣民之风”的特征。
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词。
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乐。
燕:安也。

【赏析】:
《鹿鸣》描写宴会以美酒、音乐款待宾客,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唐以后常用于举行招待乡试的考官和举子的宴会。诗以鹿鸣食苹起兴,不过正是表现适得其所的意思,客人得主人的礼遇。

❼ 小雅·鹿鸣的作品鉴赏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毛诗正义》:“鹿得萍,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
朱熹《诗集传》:“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

❽ 小雅·鹿鸣的创作背景

针对历史上不同的看法,邓庆红从主题和成诗时间进行考证,认为《小雅·鹿鸣》的成诗时间当在西周中后期的宣王时代,故而应为强调“等级观念及宗族团结”的美诗。此诗是对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盛况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