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评书的有哪些人

一、袁阔成(1929年-2015年3月2日),辽宁营口人,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

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

二、陈青远,评书大家,中国评书“帅派”艺术创始人。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大大,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

三、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15时30分),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曲艺世家。

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79年5月1日,重返书坛。1995年,成立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四、王杰魁,评书艺术家,生于1874年,卒于1960年,青年时代就开始在北京说评书,渐渐享名。他最拿手的书目是《七侠五义》。如果说,评书以细腻为艺术风格特色,那么,王杰魁则是细中又细。他说书,吐字慢,像在拉长音,娓娓说来,别具艺术魅力。又善于使用“变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画人物。

五、陈士和(1887~1955),中国评书演员,原名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北京人,原籍浙江绍兴。其父为清朝庆王府厨师。他少时参加过义和团,干过多种杂役,后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工余时常听评书,尤其对张致兰说的《聊斋志异》着迷,常常私自揣摩领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袁阔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陈青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单田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杰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陈士和

2. 中国八大评书名家指的是哪些人

准确的说,应该是“中国评书、评话八大表演艺术家”。通常是指如下诸位:
1、唐耿良(苏州评话)代表作:《三国》有“唐三国”之誉
2、袁阔成(北京评书)代表作“《十二金钱镖》、《三国演义》等
3、刘兰芳(东北评词)代表作:《岳飞传》
4、连丽如(北京评书)代表作:《东汉演义》
5、徐勍四川评书代表作:《红岩》
6、刘延广(山东评书)代表作:《大红袍》、《燕子李三》
7、何祚欢(湖北评书)代表作:《舍命的儿子》(创作”儿子系列“长篇)
8、惠兆龙(扬州评话)代表作:《武松》、《陈毅过江》。有”活陈毅“之誉。

拓展资料

  • 唐耿良,1921年生于江苏苏州,国家一级演员。1933年师从评话名家唐再良习《三国》,一年后在江浙一带演出。1944年进入上海,不久渐有影响,成为蜚声书坛「七煞档」、「四响档」之一。1950年编演长篇评话《太平天国》

  • 袁阔成(1929—2015 )辽宁营口人,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

    2015年3月2日凌晨3点30分,袁阔成先生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

  •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 连丽如,女,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龙图公案》(《三侠五义》) 、《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 刘延广,是山东评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是我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山东首批国家一级演员,曾长期担任济南市艺术团团长,他把济南的曲艺、把山东评书推向了全国,被国家级新闻传媒誉为中国曲坛“评书八大家”之一。

  • 何祚欢,男,1941年3月22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59年毕业于武汉一师。1963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任评书演员。1993年调任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 惠兆龙1961年考入市曲艺团、启蒙于王少堂,工《水浒》,1964年说新书《喜相逢》、《霓红灯下的哨兵》、《龙门暴动》、《孤坟鬼影》等。

  • 徐勍,著名评书艺术家,享有“北袁(阔成)南(徐)”的盛誉,现任重庆市曲艺团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委员。

3. 我国著名评书演员有那些

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袁阔成、连阔如、连丽如、张少佐、田战义等。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大大。

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15时30分),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曲艺世家。2011年出版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田连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长春市,评书表演艺术家。1982年《杨家将》在电台广播,并向台湾播出,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创作奖。其后,“调寇”一回,参加全国曲艺大奖赛,获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1986年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文艺晚会并任主持人。



(3)评书演员名单扩展阅读:

起源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

相传形成于北京城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4. 著名相声演员名单

中国大陆著名相声演员
(此划分为京派相声划分方法,卫派相声认为朱绍文为第一代相声演员)
第一代相声演员:张三禄
第二代相声演员:朱绍文(穷不怕)、阿彦涛、沈春和等
第三代相声演员:恩绪、徐长福等
第四代相声演员:(“相声八德”)裕德隆、刘德智、李德祥、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周德山(周蛤蟆)、马德禄、焦德海等
第五代相声演员:张寿臣、常连安、郭荣起、马三立、郭启儒、朱阔泉等
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林、张永熙、刘宝瑞、赵佩茹、郭全宝、王凤山、马志明、尹笑声、常宝堃、常宝华、常宝霆、杨少华等
第七代相声演员:马季、侯耀文、石富宽、苏文茂、唐杰忠、张文顺、李伯祥、杜国芝、高英培、师胜杰、常贵田、赵振铎、范振钰、杨议、牛群等
第八代相声演员:姜昆、郭德纲、于谦、冯巩、赵炎、刘伟、笑林、王谦祥、李增瑞、尹卓林、李金斗、李菁、徐德亮、高峰、奇志等
第九代相声演员:大山、周炜、赵卫国、大兵、武宾等
(4)评书演员名单扩展阅读: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著名相声演员有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季,侯耀文,苏文茂,郭德纲等。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在叙事艺术中,由富有穿透力的情节构成了—个有头有尾、线性发展的封闭性结构,这种结构不允许来自外部的干扰。
在戏剧艺术中,有第四堵墙的理论。它要求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树立起一道假设的墙,这堵墙使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带有间接的性质。
相声艺术则不同,相声中的“情节”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因此,相声的内容使人感到是不确定的。相声的包袱常常给观众提供假象,而将真相隐藏起来。
这样一来,就促使观众主动进行思考,因而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思想交流。相比之下,评书(及其它一些曲艺)演员不仅将事情的因果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通过得胜头回预先明确故事的主题和结局,听众只需被动接受。
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不再享有评书演员那种“说书先生”的地位,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都是以一种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可以对事物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
这种来自多方面的不同意见,既构成了相声形式上的特点,又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的来源。在这里,演员的一切言谈话语都要接受另一个演员和广大观众的严格检验,他的种种故弄玄虚、自相矛盾、荒诞夸张、逻辑混乱的话语都逃不过观众的耳朵。
他往往因“出乖露丑”受到哄堂大笑,处于“下不来台”的“尴尬”境地。观众则通过笑声感觉到自己在心理上的优势,并在笑声中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相声的欣赏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而相声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参考资料:网络-相声

5. 当代有“评书五杰”之称的都有谁各自的代表作品

当代评书五杰: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 连丽如
代表作品:

1 袁阔成

《西楚霸王》:袍带书。
此书讲述了秦末楚汉相争的故事,着重刻画了项羽这位堪称“古代第一勇武豪杰”的形象与事迹。这段传奇故事的播讲者除丁正洪、丁建中父子外,现代评书艺人中袁老算是一个亮点。

《三国演义》:袍带书。
此书是袁阔成以及一些优秀曲艺学者根据原著小说,共同创作成的评书。袁阔成演播此书,集中表现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遣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水浒外传》:短打书。
此书讲述了北宋末年,水泊梁山众英雄与官府斗争的传奇故事。该书是袁阔成家传之书,是《水浒传》的一部书外书。以燕青、时迁等人为主线,“大名府”、“祝家庄”、“神州擂”三个大坨子,紧密相连,情节跌拓。此书可说是袁阔成除《三国演义》外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另外,此书的话本书籍入选了春风出版社的十大传统评书。

2 连丽如

《东汉演义》:袍带书。
此书讲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刘秀兴兵起义灭新,以及消灭各家反王,建立东汉王朝的传奇故事。连丽如演播此书得到了其父连阔如的一些“皮毛”,虽不如其父说此书之经典,但仍算是其一部代表力作。

《三国演义》:袍带书。
此书是连阔如传授其女连丽如的,连阔如当年*此书赢得“静街王”的美誉。连丽如承袭其父演播此书,与袁版《三国》相比,另有一番特色。连丽如曾到亚洲各地区演播此书,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大隋唐》:袍带书。
此书讲述了九老兴隋、瓦岗起义、李氏灭隋兴唐的传奇故事。在各种《隋唐》书中,此书算是篇幅最长的,故名为“大隋唐”。可能因为连丽如以前于北京的书场说书,故此书“兴唐”部分与陈荫荣的《兴唐传》极为相似。《兴唐传》一直被很多评书迷们视为最经典的《隋唐》版本,无缘听到陈荫荣当年说此书的朋友,大可一听连丽如这部《大隋唐》。

3 田连元

《刘秀传》:袍带书。
此书讲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刘秀起义灭新的传奇故事。田连元播讲此书,虽不如连阔如父女之气势磅礴,长篇大论;但却自成一家,极具特色,而且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听得人欲罢不能。此书堪称田连元最得意之作。另外,此书的话本书籍入选了春风出版社的十大传统评书。

《杨家将》:袍带书。
此书讲述了北宋初年,杨六郎与其子杨宗保两代英雄的传奇故事。田连元演播此书在原有的情节上,加入了自行创作的一些因素。例如九郎杨兴、董铁锤、宋铁棒这些滑稽的人物,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田连元在电视上演播此书,开创了电视评书的先河,使听众变成了观众,把耳朵变成了眼耳齐用。

《小八义》:短打书。
此书讲述的是梁山后代的故事。田连元此书得自其妻刘彩芹的传授,可说是夫唱妇随。曾几何时,此书在电视播放时,阮英、唐铁牛等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此书实乃田连元短打书中的代表作品。

4 单田芳

《隋唐演义》:袍带书。
此书讲述了瓦岗众英雄起义,李氏灭隋兴唐的传奇故事。虽然现代评书艺人前有马连登、陈荫荣、陈青远等都擅长此书,但单田芳演播此书仍然是一鸣惊人。像陈荫荣《兴唐传》本子虽精彩,但其演播时并不叫座;而单田芳此书却掀起了评书热潮,很多人从《隋唐演义》认识了单田芳。此书与另一部作品《明英烈》可称单书“袍带双绝”。

《三侠五义》:短打书。
此书讲述了北宋年间,包公以及“三侠”、“五义”、“小五义”的传奇故事。此书是单田芳在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小五义》两部书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创作的公案侠义评书。《三侠五义》一向被认为“短打书之王”,评书艺人中,单田芳演播此书算是佼佼者。单田芳用语言刻画的众侠客极其生动,尤其是白玉堂这个叫人可爱、可恨、可怜又可敬的人物,真是叫人听过之后,铭刻心骨。

《白眉大侠》:短打书。
此书讲述了北宋年间徐良、白云瑞等侠剑客,扫平江湖恶势力,力保大宋河山的传奇故事。此书是单田芳《三侠五义》系列书后续创作的侠义评书,几乎集中了短打书的一切特点。就影响力而言,此书不亚于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和刘兰芳的《岳飞传》;就艺术成就而论,此书堪称短打评书的熬头之选。“白眉大侠”成了单田芳评书最声名显赫的一块招牌。《白眉大侠》成就了单田芳,单田芳也成就了《白眉大侠》。

《明英烈》:袍带书。
此书讲述的是元末,朱元璋兴兵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传奇故事。此书是单田芳的家传书,最长一版直至“炮轰功臣楼,胡大海出走。”与另一部袍带书《隋唐演义》可合称单书“袍带双绝”。另外,此书的话本书籍入选了春风出版社的十大传统评书。

《童林传》:短打书。
此书讲述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大侠童林辅佐雍亲王展开江湖斗争,而后反对雍正的传奇故事。此书是单田芳改编自常杰淼《雍正剑侠图》的一部侠义评书,最长一版直至“童林刺雍正,吕四娘出世。”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与《白眉大侠》比美,是单田芳短打评书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另外,此书的话本书籍入选了春风出版社的十大传统评书。

《百年风云》:讲史书。
此书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整个近代的风云变幻,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笔笔皆是。此书是单田芳根据各种近代史资料编拟而成,“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垂帘听政”、“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尽数收录于此书中。

《乱世枭雄》:讲史书。
此书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军阀张作霖的传奇一生。单田芳播讲此书独具匠心,风格朴实亲切,使许多人对张作霖这个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此书与《百年风云》一样,都是单田芳近现代题材评书中的经典大作。

5 刘兰芳

《赵匡胤演义》:袍带书。
此书讲述了五代末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以及刘金定大战南唐的传奇故事。刘兰芳承袭其师孙惠文演播此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赵匡胤这个马上皇帝和刘金定这个巾帼英雄,曾经一时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对象,可见此书之影响力非同一般。

《杨家将全传》:袍带书。
此书讲述了北宋初年,六郎杨延昭与其父其子三代抗击辽国入侵的英雄传奇故事。刘兰芳演播此书,将杨家一门忠烈各个惟妙惟肖的展现在了听众的耳旁。刘兰芳的评书中,此书的影响力仅次于《岳飞传》。此书也是刘兰芳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另外,此书的话本书籍入选了春风出版社的十大传统评书。

《岳飞传》:袍带书。
此书讲述的是南宋初年,精忠大帅岳飞岳鹏举的传奇一生,以及岳雷扫北的故事。刘兰芳在70年代末播讲此书,造成了万众空巷,收音机脱销的现象,影响力之大,尤胜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但究此书本身,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但终究是名大于实。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才是这部书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时势造英雄”。很多评书作品源于小说,高于小说,但这部《岳飞传》没有打到这种成就。总的来说,此书是刘兰芳的成名作品,影响力空前绝后,但却不是其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另外,此书的话本书籍入选了春风出版社的十大传统评书。

《五凤朝阳刀》:短打书。
此书讲述的是明朝末年,先天无极派传人武凤楼、江剑臣辅佐信王消灭魏忠贤,荣登大保,以及江湖纷争的传奇故事。此书是刘兰芳根据冯家文原著的前两部(共八部)改编的侠义评书,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其中的刀光剑影、儿女情长,堪比武侠大师金庸笔下的世界。刘兰芳演播此书,忠于原著,刻画人物到位,尤其对儿女情长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思之心动,听之欲罢而不能。此书乃刘兰芳短打评书之得意之作。

6. 请问中国十大评书艺术家有哪些

1.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2.单田芳,1934年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河北保定市涞水县人,中国内地评书表演大师、作家。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56年,单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内的茶社登台亮相,并播讲评书《明英烈》。代表作品: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童林传、白眉大侠、乱世枭雄等

3.田连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长春市,评书表演艺术家。他出身曲艺世家,九岁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艺团,1963年3月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1966年3月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第一部长书《欧阳海之歌》。代表作品 《水浒传》《杨家将》《隋唐演义》《海瑞传奇》《刘秀传》

4.袁阔成(1929—2015 )辽宁营口人,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

5.连阔如,评书演员,原名毕连寿,号乐天居士,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北京安定门。1927年拜评书艺人李杰恩为师,学说《西汉演义》。1934年在北平报连载评书《三十六英雄》。[1] 1940年在广播电台播讲《东汉演义》与《全本隋唐》。1949年表演的新书《夜渡大渡河》受到表扬。1954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讲评书《水浒》与《岳飞传》。1957年录制长篇评书《三国演义》。

6.连丽如,女,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龙图公案》(《三侠五义》) 、《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7.张少佐,1962年出生于河北定兴,评书研究所掌门人、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80年张少佐参加绥化文工团。后师从袁阔成。1989年开始在电台播讲评书,其中评书《大明剑侠》获得“全国交换一等奖”。代表作品 大明剑侠、神剑惊天刺雍正

8.田战义,陆续与沈永年等人合作创作长篇评书“秘密列车”、“虎门硝烟”、“林祥谦”、“民国风云”、“李自成”、“绝密行动”以及古书新说“古今通鉴”等评书。对于田战义播讲近代史评书方面的成绩,《东方文化集成》“中国评书艺术论”一书“名家评点”中称:“田战义是近年来播讲近代史评书成就最高的演员”。代表作品 “秘密列车”、“虎门硝烟”、“林祥谦”、“民国风云“

9.李鑫荃,男,评书演员。河北安次人。 师承评书老艺人段兴云、评书大师连阔如、马连登等。20世纪60年代是他演艺生涯的高潮。1959年,他加入北京宣武说唱团,积极说演新评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了《红岩》、《平原枪声》等新评书,深受听众喜爱。1962年,他被中国曲协评为“说新书的带头人”。

10.孙一,一九六四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一九九零年,他就录制了电视评书《童林传》(180集)、《血滴子》(120集)等古典电视评书,而后,孙一先又创作、录制了以关东胡匪系列人物为题材的电视评书《蝴蝶迷》、《座山雕》、《许大马棒》等多部现代、传奇电视评书,在全国140多个省、市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6)评书演员名单扩展阅读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评书【píng shū】,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评话”,也有称“评词”的.

(1)评论书法。 元王恽《<颜鲁公书谱>序》:“ 东坡云:评书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元黄溍《跋荆公帖》:“今观此帖,风神闲逸,韵度清美,临学之家,宜有取焉,评书者未可以彼而废此也。”

(2)多讲说长篇故事。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戏剧之外,又有托偶(读作吼)、影戏、八角鼓、什不闲、子弟书、杂耍把式、像声、大鼓、评书之类……评书抵掌而谈,别无帮衬。”《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你要知这话的原故,竟抵得一回评书。”老舍《茶馆》人物表:“ 邹福远 --男。四十多岁。说评书的名手。”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城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安静的中国人不一定安静。茶余饭后他们常常围在桌子边上闲侃一些来自东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见闻及乱象,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评书与逸闻怪谈。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

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

7. 中国相声、小品演员名单

相声:常宝华,冯巩,牛群,姜昆,唐杰忠,戴志诚,石富宽,李金斗,李国盛,笑林,杨议,杨少版华,李建华,李增瑞,王谦祥,王平权,郑健,杨奇志,大兵,唐爱国,丁广泉,郭德纲,还有已经过世的,马三立,马季,候宝林,候耀文等等,太多了.
小品就更多了:蔡明,黄宏,郭达,赵本山,范伟,宋丹丹,潘长江,严顺开,巩汉林,金珠,陈佩斯,朱时茂,郭冬临,魏积安,黄小鹃,赵亮,还有已经过世的,赵丽蓉,高秀敏,等等
要想全知道,有点难,可以上相声小品网找找看,应该80%可以找到的

8. 女评书演员都有谁

一、石连君

石连君,评书演员。北京人。作品大多录制于鞍山人民广播电台。

代表作品:《左传春秋》、《英烈春秋》、《走马春秋》、《五虎征西》等。

二、连丽如

连丽如,女,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龙图公案》(《三侠五义》) 、《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三、刘兰芳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代表作品:《杨家将》《呼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等。

四、袁田

袁田,女,营口市人,著名评书演员,评书大师袁阔成之女,自幼随父学艺。

代表作品:《江姐上船》、《许云峰赴宴》、《灞桥挑袍》、《明镜高悬》、《战国七雄》等。

五、张怡

张怡,女,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师,著名评书艺术家连丽如先生唯一的女弟子。

代表作品:《东汉演义》《三国演义》《和氏璧》《赠绨袍》《康熙私访》等。

9. 国内做好的评书大师是哪位代表作是什么

当代至少有十位评书大师
一、单田芳
单田芳,1934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中国河北保定市涞水县(一说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评书大师。系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大大,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大大,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评书四大名家之一。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纽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二、袁阔成
袁阔成,辽宁营口人。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

三、陈青远
陈青远,评书大家,中国评书“帅派”艺术创始人。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大大,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代表作有《响马传》(黄河文艺)、《响马传》(春风文艺)、《秦琼卖马》(春风文艺)等。

四、陈士和
陈士和(1887~1955),男,评书演员,北京人。原名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原籍浙江绍兴。其父为清朝庆王府厨师。他少时参加过义和团,干过多种杂役,后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工余时常听评书,尤其对张致兰说的《聊斋志异》着迷,常常私自揣摩领略。陈先生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出版评书作品有《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等等。

五、王少堂
王少堂(1889~1968)评话艺术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艺名少堂。祖籍江都,生于扬州安乐巷。伯父金章、父玉堂均为扬州评话艺人,擅说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代表作品《武松》、《宋江》。

六、连阔如
连阔如,评书演员,原名毕连寿,号乐天居士,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北京安定门。1927年拜评书艺人李杰恩为师,学说《西汉演义》。1934年在北平报连载评书《三十六英雄》。1940年在广播电台播讲《东汉演义》与《全本隋唐》。1949年说新书《夜渡大渡河》受到表扬。1954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说评书《水浒》与《岳飞传》。1957年录制长篇评书《三国演义》

七、田连元
田连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长春市,评书表演艺术家。他出身曲艺世家,九岁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艺团,1963年3月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1966年3月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第一部长书《欧阳海之歌》。代表作有《杨家将》、《水浒传》、《刘秀传》等等。

八、连丽如
连丽如,女,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九、刘兰芳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

十、张少佐
张少佐,1962年出生于河北定兴,评书研究所掌门人、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80年张少佐参加绥化文工团。后师从袁阔成。1989年开始在电台播讲评书,其中评书《大明剑侠》获得“全国交换一等奖”。代表作有《薛家将》、《薛刚反唐》、《明史奇侠》等等。

10. 求评书和播讲演员的名字!!!

我来给你提供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是从网上搜索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因为资料太多的分几次给你吧。资料如下:
1.陈凤芸:(1937.1— )辽宁沈阳人。中国曲协会员,天津市曲协理事。出身曲艺世家,自幼随父学艺,九岁拜西河大鼓名家左田风为师。1953年参加天津市第一区人民政府组建的书曲队,任队长。1982—1984年改编《打冈村》、《霍元甲》、《刀劈苏金荣》等十余段曲目,经过选拔参加历届“津门曲荟”演出,均获一等奖。1985—1987年期间创作了《血溅翠花宫》、《砸銮驾》和《智取城防图》等曲目,其中评书《薛家将》于1987年出版。其丈夫黄铁良师承相声名家侯宝林,目前在众友相声队演出;其婿刘彤亦是相声演员,曾获CCTV相声大赛逗哏一等奖。
陈丽君:(1944.9— )辽宁沈阳人。1958年跟祖父陈仲山学唱东北大鼓。1960年加入锦州市曲艺团,任学员、演员。1976年入锦州市文工团,任歌剧、话剧演员。1980年重返锦州市曲艺团,任东北大鼓、评书演员。1991年调入锦州市艺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书目以家传《大西唐》、《曹家将》和《隋唐演义》为主,现代书目有《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1986年演出《智取大青岭》获辽宁省优秀曲艺节目选拔赛优秀表演奖。1988年在东北首届现代评书故事电视邀请赛中,演出评书《智斗王扒皮》获评书银杯奖。自1986年起,同父陈青远、妹陈丽洁共同录制长篇评书《薛丁山与樊梨花》、《三闹汴梁》、《三擒陈平》、《萧飞传奇》、《安公子投案》等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放。个人在电台录制的长篇评书有《大西唐演义》(上、下部)、《十粒金丹》、《奇婚案》、《风雨双龙剑》等,其中前两者先后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获评书节目一等奖。现为中国曲协会员,辽宁省曲协理事,锦州市曲协副大大,锦州市政协委员。

出版评书作品:《三探聚宝楼》(两册,北方妇女)、《特别侦察员》(合作)等。
陈青远:(1923.4—1988.8)生于沈阳,沈阳城南红菱堡子人。原名陈文起、陈占河。生前为锦州市曲艺团业务团长。出生于曲艺世家,1928年全家迁往黑龙江省富锦县。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是东北大鼓艺人,受家境熏陶,六岁起即随父亲陈仲山(1886—1967)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挂牌,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1941年拜庆文毕为师。他熟练地掌握了家传《隋唐演义》和《大西唐》,还学会了父亲据野史编成的《曹家将》,并进行了加工整理。1945年起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本溪、瓦房店等地作艺,1948年在牡丹江献艺,一度改唱西河大鼓。1953年重返辽宁。1957年到锦州,参加锦州市曲艺团并定居。由于弦师短缺,不得不放弃东北大鼓而改说评书。曾于1950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曲艺改进会副会长兼工会大大,1953年任辽宁省本溪市曲艺团团长。

六十年代,他曾在锦州和辽宁电台播讲《烈火金刚》,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为抚顺和锦州电台录制108讲《曹家将》;1985年和女儿陈丽君、陈丽杰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三请樊梨花》和《萧飞买药》。全国20多家和40多家电台曾播放其长篇评书《烈火金刚》和《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安良景投亲》等多部评书在全国电台、电视台播出。他的作品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多次被评为评书类一等奖。《三闹汴梁》和《三擒陈平》获“1985~1986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1986年5月,在“千山书荟”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动全场;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曾被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1988年11月,在锦州举办了“纪念著名评书艺术家陈青远先生从艺五十年”的纪念活动。其代表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陈青远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帅”派艺术,而且博采众长,杂糅百家。他嗓音广厚、清越响亮、口齿清晰,有“喊、吊、舌、唇、气”的基本功;叙述细腻含蓄,精于绘声,长于抒情;节奏明快多变,表演传神逼真,擅长刻画反面人物。他强调以说为主,以表为辅,讲究“喷吐”功夫,即“喷如切金断玉,吐似板上钉钉”。改变新书时,经常“赞”、“赋”、“贯口”、“串口”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他还能讲今比古,增加了很多“书外书”。他的评书结构上“勾、扣、坨、环”,表演上“精、美、帅、奇”。

陈青远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大大,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其正式弟子是女演员石印红。

出版评书作品:《响马传》(黄河文艺)、《响马传》(春风文艺)、《秦琼卖马》(春风文艺)、《三请樊梨花》(春风文艺)、《樊梨花招亲》(中原农民)、《三闹汴梁》(春风文艺)、《三擒陈平》(春风文艺)、《安公子投亲》(中原农民)、《肖飞传奇》等。

白佩玉:(1938— )回族。祖籍河北,生于河南开封。1951年在天津随王本林学说过相声;十五岁(一说1951年)在沈阳拜李庆海、李春琴夫妇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多年来在沈阳献艺,1959年后在沈阳曲艺团、沈阳市沈河区曲艺队等专业团体说书,现在是沈阳演出公司干部。其代表作《英烈春秋》(《无盐娘娘》)、《银盒春秋》 (《孙庞斗智》)、《走马春秋》(《乐毅伐齐》)、《锋剑春秋(《万仙阵》)为前后连接的四部书,是神怪类评书的代表作品。其中由《无盐娘娘》与《万仙阵》组成的《神怪列国志》,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白佩玉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出版评书作品:《无盐娘娘传奇》(春风文艺,1988)、《万仙阵》(沈阳,1989)、《神怪列国志》(春风文艺,1996)、《唐宫女祸》(黑龙江人民,1988)、《薛雷扫北》、《残唐演义》(春风文艺)、《五代演义》(春风文艺)、《天下第一棍》(安徽文艺,1987)、《大唐三侠》(黄河文艺)、 《义侠萍踪》(大连)等。
白树荣:(1929— )满族,辽宁岫岩人。中国曲协会员、鞍山市曲艺团创作员。曾在鞍山市群众艺术馆、鞍山市文联任曲艺编辑,后转入鞍山市曲艺团。曾发表二人转《会情人》、《还妻记》、《一只鸡》、《岳母刺字》、《让婚》等30多篇,以及整理评书《小八义》、《呼杨合兵》、《火山王杨衮》、《龙门奇侠》、《龙门侠恋》、《百年风云》等,并发表曲艺评论多篇
陈士和:(:(1887—1955)祖籍浙江绍兴,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一名陈德本。出生在前门外储子营。父亲在清末刑部衙门任文书(一说是庆亲王府厨师)。少时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八九岁始随父亲读书识字。由于家境贫苦,十岁以后即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听了很多评书。后来世殿成收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诀窍。辛亥革命后(1912年),正式拜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张擅长原原本本地将文言译成白话讲解,陈士和继承其衣钵,并受田岚云、双厚坪的艺术启发,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多次探讨实验,以张智兰的讲述为基础,逐渐改变了照本宣科式讲说,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渊博的社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在说书艺术上亦形成了新流派。1925年来到天津说书。1940年后即久占天津,专说《聊斋》。1952年他参加影片《六号门》的拍摄,饰演反面人物“马八辈儿”,刻划了一个天津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形象。1952年11月,曾来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当时已是白须飘洒,年逾古稀。1954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组织力量对《聊斋》进行记录、录音和整理,可惜只获得十三段。陈士和先生于1955年1月16日不幸病逝。
陈士和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集中选用的是两种题材:(一)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他同情赞扬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其评书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谨严,情节跌宕曲折,表演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他对原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宫廷礼节、世俗、伦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释;善于抓飞哏飞挂(即兴笑料),使用连锁的“串包袱”;常常书外加书,制造悬念,叙事中杂以评论,夹叙夹议,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加细致,并且增添了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以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其具有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坏了原作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

人们称赞陈士和说《聊斋》,做到了所谓“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摹拟、评论、表演)。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出版评书作品:《评书聊斋志异》(第一集,百花文艺,包括《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评书聊斋志异》(第二集,百花文艺,包括《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
陈荫荣:(1918—1990)北京人。原名陈咏和,十三岁起即追随著名评书家品正三,学会了一系列袍带书,包括《九老兴隋》、《隋唐演义》、《隋唐后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杨家将》等。二十一岁正式拜品正三为师,长期演出在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他博学强记,广搜多问,不断丰富书目内容,使之入情入理。1949年以后,他重新整理了全部《隋唐演义》,取名《兴唐传》, 不但继承了品正三的说书艺术,而且从评书大王双厚坪流传下来的《隋唐演义》中汲取了不少营养(1989年全部整理完毕,共140万字)。他还编演了新讲史书《黄巢起义》八回,以及《灵泉洞》、《吕梁英雄传》等。1959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1986年参加了北京市曲协等单位举办的“曲艺前辈舞台生涯50周年纪念”活动。 陈荫荣擅长演说长枪袍带书,以表演细腻、人物刻画逼真、善于在说书中运用典故而著名。有弟子绳宝珍等。

出版评书作品:《兴唐传》(四册,中国曲艺,1984;十册,包括《闹花灯》、《南阳关》、《贾家楼》、《瓦岗寨》、《群雄会》、《四平山》、《虹霓关》、《扬州会》、《抢三关》、《锁五龙》等,1981—1982;其中《闹花灯》、《贾家楼》、《瓦岗寨》曾于1957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兴唐后传》(中国曲艺)《鲍福闯龙潭》(中国曲艺)等。
单田芳:(1935.11— )河北涞水(一说山东德平)人。原名单传忠。1935年11月11日出生于天津(一说营口)。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收到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他酷爱说书而弃学从艺,后来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即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钮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此后与其合作十余载,先后录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评书。主要有《三国演义》、《明英烈》、《少帅春秋》、《七杰小五义》等,风行大江南北全国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是全国出版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从书。200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单田芳评书全集”。《中国武侠小说史》也将其列为近年来大陆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评书《白眉大侠》和《宏碧缘》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此外,他还录制了《千古功臣张学良》、《七杰小五义》、《隋唐演义》、《铁伞怪侠》、《栾蒲包与丰泽园》(正续)、《刘伶传奇》等多部电视评书和自编自演了《龙虎风云会》(正续)等广播评书。单田芳还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

单田芳认为,“说书既要有平,也要有爆。”“爆”也叫“浪头”,能够起到异峰突起的作用。生动、准确、鲜明是其评书的最大特点。其评书,口风老练苍劲,自然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丰富有趣;行文逻辑周密,句法无误;说文时,满腹经纶,诗词歌赋,华丽高雅;说白时,乡情俗语,民谚土语,亲切生动。总之,他能用生动、精炼、准确、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愤,极大地调动了听(观)众的想象力。因此,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影响,为他赢得“单国嘴”的美誉。他对待评书创作一丝不苟。在编录《百年风云》(曾在全国一百四十家市级电台播放,)时,就参阅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国》、《天京之变》、《慈禧前传》、《清宫十三朝》等几十种资料。

出版评书作品:《瓦岗英雄》(两册,山西人民)、《说唐后传》(春风文艺)、《宫门挂玉带》(中原农民)、《薛仁贵征西》(中原农民)、《明英烈》(春风文艺)、《大明英烈传》(黄河文艺)、《燕王扫北》(中原农民)、《风尘三侠》(中原农民)、《包公案》(黄河文艺)、《七杰小五义》(两册,黑龙江人民)、《白眉大侠》(两册,内蒙古人民)、《铁伞怪》(海天版)、《燕王剑侠》(内蒙古人民)、《大明风流谱》(中国文联)、《大明五杰》(作家版)、《连环套》(内蒙古人民)、《三侠剑》(两册,内蒙古少儿)、《续三侠剑》(三册,北方文艺)、《再续三侠剑》(三册,北方文艺)、《童林传?前传》(两册,内蒙古人民)、《童林传?后传》(两册,内蒙古人民)以及“单田芳评书全集”(群众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