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演员刘萍
Ⅰ 评剧白派传人都有谁
李兰舫 小玉凤 小白玉霜 小月珠等 小白玉霜的传人有刘萍 刘萍传人有王冠丽、张凤儒、小刘萍
Ⅱ 评剧绣鞋记演员赵丹红多大年龄了
这可太多了,你要哪派?仅供参考吧
小白(玉霜)派——旦: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韵味醇厚、朴素大方。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代表剧目:《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传人:刘萍、王冠丽等
2.新(凤霞)派——旦:唱腔清新玲珑,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新凤霞本身是一个女高音,又练出了圆润纯净的中低音,达到了旋律华美、音域宽广、运腔自如的境界,被誉为“抒情女高音”。
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乾坤带》、《三看御妹》、《春香传》、《无双传》《小二黑结婚》、《凤还巢》等
传人: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罗慧琴等
3.鲜(灵霞)派——旦:嗓音高亢响亮,音韵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在李(金顺)派、刘(翠霞)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然洒脱、高亢激越、朴实豪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特色。
代表剧目:《井台会》、《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回杯记》、《夫人城》、《锯碗丁》等
传人: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4.韩(少云)派——旦:嗓音略带沙哑,即所谓的“云遮月”,演唱技法纯熟,韵味醇厚,表演典雅庄重,根据不同剧情演唱或是和缓流畅或是激越豪放。
代表剧目:《红楼梦》、《凤还巢》、《人面桃花》、《小女婿》、《江姐》、《杜鹃山》、《洪湖赤卫队》、《梅雪遇》、《家》、《红楼夜审》、《玉堂春》等
传人:胡桂秋、宋丽、周丹等
5.花(淑兰)派——旦:宗刘派和爱派,她音域宽、音质纯净,嗓音甜脆,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她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善于刻化和塑造各类角色,并能从人物性格出发,使她所演的角色栩栩如生。被誉为“花腔女高音”。
代表剧目:《茶瓶计》、《相思树》、《牧羊卷》、《桃花庵》、《三节烈》、《大登殿》、《志愿军的未婚妻》、《黛诺》、《谢瑶环》、《半把剪刀》、《梅香》、《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传人: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6.筱(俊亭)派——旦:嗓音较低但浑厚优美,唱腔庄重深沉、开阔大方,形成了她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
代表剧目:《井台会》、《打金枝》、《穆桂英挂帅》、《对花枪》、《杨八姐游春》、《洪湖赤卫队》、《这样的女人》(小院风波)、《小女婿》、《包公审太后》、《穆桂英挂帅》等
传人: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7.李(忆兰)派——旦:表演端庄大方,演唱明亮悦耳,高音亮而不炸,低音弱而不虚;演唱裹字糅腔、刚柔相济、抑扬鲜明、以情传声。
代表剧目:《张羽煮海》、《花为媒》、《樊梨花斩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记》、《无双传》、《白蛇传》、《《樱花恋》、《喜神》、《高山下的花环》、《多情的河》、《乔迁之喜》、《楠竹夫人》等,还主演过故事片《画中人》,
传人: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8.张(德福)派——生:嗓音响亮、甜润,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于运用戏曲传统技巧刻画人物,在长期实践中,形成表演富有激情、人物性格刻画深刻的风格;他在戏曲道白的节奏、气口、韵调都很讲究,有着“千斤道白四两唱”的功夫。
代表剧目::《刘巧儿》、《三里湾》、《金沙江畔》、《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印记》、《无双传》、《樱花恋》、《高山下的花环》等。
传人: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等
9.魏(荣元)派——生:嗓音醇厚宏亮,表演真挚朴实。其花脸唱腔充分发挥中音区的特色,以高音和低音为陪衬,声音浑厚行腔稳健。其演唱以情带声情感充沛,其低音拖腔深沉含蓄音色纯美,其垛板字句清晰气量充沛。善于将蕴含于唱词中的深层意味展示给观众,他讲究语言逻辑和情感的融合,在节奏和唱腔的关系中他曾形象地比喻为“咬字、行腔、定节奏,腔似流水板似渠”。
代表剧目:《秦香莲》、《降龙伏虎》、《朱痕记》、《向阳商店》、《一杯茶》、《金沙江畔》、《夺印》、《南海长城》、《朱痕记》等
传人: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10.马(泰)派——生:演唱风格上情真意切,韵味十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求新,在新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思想创作演唱了“评剧男生反调大慢板”。
代表剧目:《米酒歌》、《成兆才》、《评剧皇后》、《红白喜事》、《夺印》《朱痕记》、《金沙江畔》、《向阳商店》、《孙庞斗智》、《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借年》、《马寡妇开店》、《钟离剑》等
传人: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兼洪派)、张文鹏、马惠民等
11.洪(影)派——生:她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高音区明亮,低音区苍劲有力,其演唱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曲艺等旋律,突破评剧原生腔板式束缚,唱腔新颖流畅,以情带声。用洪老自己的话说就是 “唱韵味”、“抒发感情”、“演人物”、“做四合”。
代表剧目:《刘翠萍哭井》、《梁祝》、《刘伶醉酒》、《十五贯》、《红龙传》、《周仁献嫂》、《孙安动本》、《孙庞斗志》、《御河桥》、《王二姐思夫》。
传人: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赵立华(兼马派)、石文明等
Ⅲ 评剧在早期被叫做什么
蹦蹦戏
Ⅳ 刘萍的简介
原成都市川剧院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生于1967年,祖籍四川叙永县,1979年考入叙永县川剧团,1985年调入成都市川剧院三团,1986年拜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刘芸为师,工闺门旦、青衣、花旦。
刘萍扮相俊美,唱腔悠扬,基功扎实,表演细腻,善于运用川剧传统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塑造人物。
Ⅳ 能告诉我评剧演员有哪些吗
这可太多了,你要哪派?仅供参考吧
1.小白(玉霜)派——旦: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韵味醇厚、朴素大方。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代表剧目:《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传人:刘萍、王冠丽等
2.新(凤霞)派——旦:唱腔清新玲珑,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新凤霞本身是一个女高音,又练出了圆润纯净的中低音,达到了旋律华美、音域宽广、运腔自如的境界,被誉为“抒情女高音”。
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乾坤带》、《三看御妹》、《春香传》、《无双传》《小二黑结婚》、《凤还巢》等
传人: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罗慧琴等
3.鲜(灵霞)派——旦:嗓音高亢响亮,音韵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在李(金顺)派、刘(翠霞)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然洒脱、高亢激越、朴实豪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特色。
代表剧目:《井台会》、《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回杯记》、《夫人城》、《锯碗丁》等
传人: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4.韩(少云)派——旦:嗓音略带沙哑,即所谓的“云遮月”,演唱技法纯熟,韵味醇厚,表演典雅庄重,根据不同剧情演唱或是和缓流畅或是激越豪放。
代表剧目:《红楼梦》、《凤还巢》、《人面桃花》、《小女婿》、《江姐》、《杜鹃山》、《洪湖赤卫队》、《梅雪遇》、《家》、《红楼夜审》、《玉堂春》等
传人:胡桂秋、宋丽、周丹等
5.花(淑兰)派——旦:宗刘派和爱派,她音域宽、音质纯净,嗓音甜脆,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她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善于刻化和塑造各类角色,并能从人物性格出发,使她所演的角色栩栩如生。被誉为“花腔女高音”。
代表剧目:《茶瓶计》、《相思树》、《牧羊卷》、《桃花庵》、《三节烈》、《大登殿》、《志愿军的未婚妻》、《黛诺》、《谢瑶环》、《半把剪刀》、《梅香》、《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传人: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6.筱(俊亭)派——旦:嗓音较低但浑厚优美,唱腔庄重深沉、开阔大方,形成了她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
代表剧目:《井台会》、《打金枝》、《穆桂英挂帅》、《对花枪》、《杨八姐游春》、《洪湖赤卫队》、《这样的女人》(小院风波)、《小女婿》、《包公审太后》、《穆桂英挂帅》等
传人: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7.李(忆兰)派——旦:表演端庄大方,演唱明亮悦耳,高音亮而不炸,低音弱而不虚;演唱裹字糅腔、刚柔相济、抑扬鲜明、以情传声。
代表剧目:《张羽煮海》、《花为媒》、《樊梨花斩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记》、《无双传》、《白蛇传》、《《樱花恋》、《喜神》、《高山下的花环》、《多情的河》、《乔迁之喜》、《楠竹夫人》等,还主演过故事片《画中人》,
传人: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8.张(德福)派——生:嗓音响亮、甜润,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于运用戏曲传统技巧刻画人物,在长期实践中,形成表演富有激情、人物性格刻画深刻的风格;他在戏曲道白的节奏、气口、韵调都很讲究,有着“千斤道白四两唱”的功夫。
代表剧目::《刘巧儿》、《三里湾》、《金沙江畔》、《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印记》、《无双传》、《樱花恋》、《高山下的花环》等。
传人: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等
9.魏(荣元)派——生:嗓音醇厚宏亮,表演真挚朴实。其花脸唱腔充分发挥中音区的特色,以高音和低音为陪衬,声音浑厚行腔稳健。其演唱以情带声情感充沛,其低音拖腔深沉含蓄音色纯美,其垛板字句清晰气量充沛。善于将蕴含于唱词中的深层意味展示给观众,他讲究语言逻辑和情感的融合,在节奏和唱腔的关系中他曾形象地比喻为“咬字、行腔、定节奏,腔似流水板似渠”。
代表剧目:《秦香莲》、《降龙伏虎》、《朱痕记》、《向阳商店》、《一杯茶》、《金沙江畔》、《夺印》、《南海长城》、《朱痕记》等
传人: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10.马(泰)派——生:演唱风格上情真意切,韵味十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求新,在新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思想创作演唱了“评剧男生反调大慢板”。
代表剧目:《米酒歌》、《成兆才》、《评剧皇后》、《红白喜事》、《夺印》《朱痕记》、《金沙江畔》、《向阳商店》、《孙庞斗智》、《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借年》、《马寡妇开店》、《钟离剑》等
传人: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兼洪派)、张文鹏、马惠民等
11.洪(影)派——生:她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高音区明亮,低音区苍劲有力,其演唱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曲艺等旋律,突破评剧原生腔板式束缚,唱腔新颖流畅,以情带声。用洪老自己的话说就是 “唱韵味”、“抒发感情”、“演人物”、“做四合”。
代表剧目:《刘翠萍哭井》、《梁祝》、《刘伶醉酒》、《十五贯》、《红龙传》、《周仁献嫂》、《孙安动本》、《孙庞斗志》、《御河桥》、《王二姐思夫》。
传人: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赵立华(兼马派)、石文明等
Ⅵ 刘淑萍的活动年表
1994年11月,农历甲戌年:纪念评剧创始人成兆才诞辰120周年暨全国评剧新剧目交流演出举行
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天津主办“纪念评剧创始人成兆才诞辰120周年暨全国评剧新剧目交流演出”,全国各地的评剧艺术工作者来津献艺,成兆才的弟子孙芸竹,老演员花月仙、花淑兰、小花玉兰、筱玉芳,以及谷文月、刘淑萍、王丽华、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王有才、高金元、曾昭娟等参加演出。天津评剧院的新编历史剧《杀妃剑》、《夫人令》获优秀剧目奖,崔莲润、曾昭娟获优秀表演奖,王有才获表演奖。
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一个钱包》李丁、刘淑萍、杨新鸣
2006年6月16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一日,14时:宇扬评剧苑建苑五周年暨花派宗师花淑兰逝世一周年名家演唱会举办
由评剧门户网站宇扬评剧苑和中国评剧院二团、北京工人俱乐部主办,北京润佳园林绿化公司协办的“宇扬评剧苑建苑五周年暨花派宗师花淑兰逝世一周年名家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隆重举行。
此次演唱会以宇扬名誉苑长,艺术顾问为主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沈阳、长春等地的评剧表演艺术家、优秀中青年演员为主,来自北京的谷文月、刘萍、戴月琴、宋丽、张秀云、陈胜利、王金章;以及老艺术家刘淑萍、邢韶瑛;天津李福安、李秀云、赵茹意;来自唐山的洪派小生创始人洪影及弟子张俊玲、新凤霞传人李红霞等;此外,花派掌门弟子郑桂芳率领数位师姐妹演唱经典花派唱腔,老艺术家莲小君及筱喜彩莲、小花玉兰、李如茵、筱紫玉等登台和广大观众亲切见面。
2007年1月4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十六日,19时30分:北京长安大戏院2007年新年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举行
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推出。该演唱会集中了国内各大评剧流派的著名演员,演出唱段中既有经典的,又有新编的。演员有:谷文月、刘萍、李惟铨、宋丽、韩剑光、张文鹏、刘淑萍、刘秀荣、徐金仙、崔莲润、曾昭娟、张俊玲、冯玉萍、居文琳、郑晓娣、高闯、王平、靳玲展等。
Ⅶ 评剧白派演员刘萍还在吗
这个刘萍的话当然还在的,不过应该也60多岁了吧
Ⅷ 王冠丽的个人经历
1987年改学白派(筱白玉霜),终于找到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派别。
1991年主演评剧《搬窑》进京参加全国评剧青年演员评比演出荣获全国评剧优秀演员奖,1992年1月18日正式拜著名表演艺术家刘萍为师学习白派艺术。
为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演唱修养,1996年11月9日拜曲艺名家骆玉笙为师学了《丑末寅初》、《剑阁闻铃》、《大西厢》、《红梅阁》、《伯牙摔琴》等十余段京韵大鼓曲目
1999年2月15日,代表天津评剧院参加吉祥九九——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曲目为《小女婿》。
2001年调入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排练演出了《秦香莲》、《朱痕记》、《劝爱宝》、《打狗劝夫》、《锯碗丁》等剧目。
2002年入中国戏曲学院第三届研究生班深造,同年为纪念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白玉霜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在老师刘萍的指导帮助下,排演了《评剧皇后》,同年10月2日以她为主演的中国评剧院白派剧团成立。
2005年2月8日,参加2005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曲目为评剧《花为媒》(于文华、王冠丽)。
2006年9月22日,中国大戏院开业70周年庆典演出第四场。本场为戏曲名家演唱会,邀请活跃于舞台上的戏曲名家演绎各流派的经典佳作。包括陈少云、孟广禄、迟小秋、张克、李宏图、侯丹梅、王佩瑜、王玉兰、张艳玲、李静、姜亦珊、刘建杰、张悦、朱福、侯少奎、赵志刚、曾昭娟、王冠丽、汪荃珍、杨仲义、齐爱云、王英会等。
职业生涯
王冠丽 ,白派表演艺术第四代传人,白派艺术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现任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
1972年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评剧班,1977年分配到天津评剧院工作。先学刘(翠霞)派后学爱(莲君)派,曾先后受教于筱玉芳、小花玉兰、吴博莉、董生、李福安、莲小君等老师。学习演出剧目有《朱痕记》、《孔雀东南飞》、《杜十娘》、《玉堂春》、《搬窑》、《秦香莲》、《劝爱宜》等。
1987年改学白派(筱白玉霜),终于找到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派别。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与磨练,在天津市举办的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奖。1991年主演评剧《搬窑》进京参加全国评剧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受到好评,引起中国评剧院和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萍的注意,且刘萍对王冠丽留下了深刻印象。1992年1月18日拜刘萍为师,学习白派艺术。
为了提高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拜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派京韵大鼓创始人骆玉笙为师,并在由天津市政府、市文化局举办的“骆玉笙携弟子王冠丽专场演出”中取得圆满成功。
1997年,在中央倡导的京剧、评剧音配像工作中,开始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白玉霜音配像,剧目有《秦香莲》、《杜十娘》、《闹严府》、《金沙江畔》、《小女婿》等十八出。在中央台第3频道播出后,深受广大戏迷欢迎,并应要求多次播出。
2001年正式调入中国评剧院工作,曾先后排练演出了《秦香莲》、 《朱痕记》、《劝爱宝》、《打狗劝夫》、《锯碗丁》等剧目。在中央电视台与中国评剧院合作拍摄的评剧电视连续剧《雾峪村的故事》、评剧电视连续剧《秦香莲》中担任主演,并在中央台11套节目中播出。
2002年为纪念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白玉霜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在老师刘萍的指导帮助下,排演了《评剧皇后》,同时中国评剧院白派艺术团正式挂牌。同年进入中国戏曲学院第三届研究生班学习深造。
所获奖项:1991年全国评剧优秀演员奖。
Ⅸ 我国著名的戏曲演员有谁
梅兰芳、马兰、尚小云、程砚秋、杜近芳等。
1、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马兰
马兰,女,1962年4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1980年马兰从安徽艺术学院毕业,分配进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工作。1982年在开拍的《西游记》中扮演唐僧的母亲。
198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85年马兰获得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第一名,同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因主演莎士比亚戏《无事生非》获得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1988年凭借电视剧《严凤英》获得第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演员,第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女主角。
3、尚小云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邢台市南宫市。尚小云是现代中国京剧代表人物之一,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其一生艺术经历,恰与中国京剧鼎盛时期相始终,是京剧中后期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也是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尚小云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4、程砚秋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 ),男,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5、杜近芳
杜近芳,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女,1932年生于北京。她曾获第六届世界青年和平联欢节金质奖章。京剧演员,工旦行,师承梅兰芳,王瑶卿。
从1951年起成为国家演员,在中国文化部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实验京剧团工作。与李少春、叶盛兰等固定合作,曾随团到多国演出。
与李少春共同主演的新编历史(古装)京剧《野猪林》(饰演林冲妻子张氏)在1962年由崔嵬、陈怀皑合作拍成彩色京剧电影。她在《白蛇传》中扮演白素贞虽是蛇仙却具有热烈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杜近芳把亦人亦仙的双重人物身份熔铸一体,使白素贞的形象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Ⅹ 2012评剧名家名段新春演唱会的演出介绍
龙年迎新春,群星荟萃2012评剧名家名段新春演唱会
中国评剧院评剧名家名段新春演唱会将于2012年1月27号下午14:00(大年初五)、2012年1月28号19:30分(大年初六)在中国评剧大剧院隆重举行,届时出席演唱会的有评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文月、刘萍、李惟铨、戴月琴、宋丽、马惠民、高闯、韩剑光、刘慧欣、李金铭、恒红、张文鹏、张秀云、孙路阳、王全友、王平等评剧名家。
中国评剧院这次演唱会汇聚了剧院所有精英,光国级一级演员和评剧梅花奖获得者就有十几位,这些演员都是靠评剧成名,有的演员还活跃在影视荧屏上。他们都将带来自己的精彩拿手好段子。
评剧表演艺术家古文月、刘萍常年奔波在外演出,她们除了在北京拥有很多的观众基础,唐山,东北,天津等地的戏迷对她们两人的表演也到了着迷的地步。谷文月的嗓音高亢甜美,表演率真直朴。她所塑造的杨三姐、张五可、水冰心、紫巾仙子等角色无不栩栩如生,早已深入评剧迷是心中。谷文月可算是当代戏曲名家中在继承和发展两方面最为杰出的典范。她在师承新派的基础上不仅借鉴气声、轻声等声乐技巧,还创出了清板、蜻蜓调慢板等新板式。同时,她扎实的基本功使其在唱、念、做、舞各方面均能独当一面。她曾荣获1983年首届戏剧梅花奖;1986年全国评剧广播大奖赛第一名;1992年中国金唱片奖。
李惟铨师从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魏荣元,工花脸、老生,并得到老一辈艺术家花月仙、李忆兰、张德福等人的教诲与提携。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主演的《野马》、《高山下的花环》、《黑头与四大名旦》等剧目,成为剧院有改革开放新时期达到艺术新高峰的有代表性的剧目,本人亦被有关领导及老一辈艺术家誉为“现代的魏荣元”中国最好的评剧男演员”,成为自魏荣元、马泰之后,评剧男专用越调的代表人物。
评剧是北方的地方戏种,发源于唐山,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都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这次演唱会是评剧戏迷期待了一年的时间才迎来了这场精彩的演唱会,自10年初上演的两场评剧名家演唱会以来,中国评剧院就一直忙于到上山下乡的演出,以及受到其它省市的邀请的演出不断,所以10年的五一,十一,甚至元旦都没有时间安排演唱会的演出,好多评剧戏迷实在等不及了,纷纷追随一些评剧名家到外省市去观看。
春节的这次演唱会的安排,的确为广大评剧戏迷和评剧爱好者一个惊喜,且这次的演出阵营强大,中国评剧院将剧院建院以来在评剧院唱出名的名家们全都请到位,为的就是不让首都观众遗撼。让观众喜欢的评剧名家一一在舞台上依次亮相,过足评剧的瘾。
这次演唱会众多评剧名家表示都愿意把压箱底的段子拿来奉献给一直喜爱,支持他们的广大评剧朋友。
2011年2月8号(正月初六)众多国家一级评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汇聚一堂,为首都观众奉献一出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著名评剧名家谷文月、刘萍、戴月琴、宋丽、马惠民、高闯、韩剑光、刘慧欣、李金铭、恒红、张文鹏、张秀云、孙路阳、王全友、王平、王丽京、茹桂林、孟素洁、李春梅、李妮、杜志刚、赵震、孔继光、刚毅、齐天一等都将带来自己最拿手的精彩唱段奉献给广大观众。 演出:中国评剧院
主持人:李妮 刚毅
谷文月(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刘萍(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李惟铨(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戴月琴(国家一级演员、评剧表演艺术家)
宋丽(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两届“文华奖”获得者)
马惠民(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
高闯(国家一级演员、“文华奖”获得者)
韩剑光(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
刘慧欣(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
李金铭(国家一级演员)
恒红(国家一级演员)
张文鹏(国家一级演员)
张秀云(国家一级演员)
孙路阳(国家一级演员)
王全有(国家一级演员)
王平(国家一级演员)